《半農談影》

《半農談影》

《半農談影》是“五四”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運動的先驅者劉半農所著,本書為其專門談攝影的佳作,也是中國第一本攝影藝術專著。作者以其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娓娓而談,讀來親切生動,饒有趣味,即便是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人,也可能由此對攝影生一種興致。1927年出版的《半農談影》,是我國第一本攝影藝術理論專著。

基本信息

《半農談影》是“五四”運動時期文學革命運動的先驅者劉半農所著,本書為其專門談攝影的佳作,也是中國第一本攝影藝術專著。作者以其特有的生活經歷和感受娓娓而談,讀來親切生動,饒有趣味,即便是對攝影一竅不通的人,也可能由此對攝影生一種興致

基本資料

《半農談影》《半農談影》
作 者:劉半農著
叢編項:無
裝幀項:平裝20cm/53
出版項:中國攝影出版社/2000-10
ISBN號:9787800073960/7800073963

簡介

從1924年起,提倡藝術攝影的北京光社,一年一度舉辦公開的攝影作品展覽,每次展出,觀眾都在5千人以上,由於光社的成員大多在學術界有些聲望,這就更加引起學術界和藝術界的注意,加之畫刊、畫報和報紙雜誌廣為宣傳,所以每次影展,都如同給平靜的藝壇投進了一塊頑石,不免濺出些浪花,而震出的波紋,不由自主地向四方漾開……社會上,尤其是學術界和藝術界,對於攝影是不是一門藝術,能不能成為一門藝術,怎樣才能成為一門藝術等等,就不能不議論紛紛。那些愛好攝影、提倡藝術攝影的人,就不能不站出來說說提倡藝術攝影的緣由和攝影如何成為藝術的根據。劉半農就是最早用書面語言,頭頭是道地講述攝影藝術理論的作者。

1927年出版的《半農談影》,是我國第一本攝影藝術理論專著。第一本論著就有第一本的特點:為攝影藝術的誕生呼喊,為攝影進入藝術之宮掃除障礙,鳴鑼開道;同時總結攝影藝術創作的經驗,為提高攝影藝術水平提出帶規律性的見解。

《半農談影》開門見山,批駁了好友錢玄同“凡愛好攝影者必是低能兒”這種當時在學術界有代表性的論調。反駁了“照相總比不上圖畫”的觀點。批評了當時的照相館“把照相當做一件死東西,無論是誰的‘臉譜’到了他們手裡,男的必定肥頭胖耳,女的必定粉妝玉琢——揚州剃頭匠與蘇州梳頭娘姨的手藝,給他們一箍腦兒包承去了。”(同時指出,這是為了迎合顧客的心理,是職業的需要)然後亮出自己的觀點;照相可以分為寫真寫意兩大類,如果加上照相館,則是三大類。他說:“我們承認寫真照相有極大的用處,而且承認這是照相的正用。但我們這些假小子,偏要把正用的東西借作歪用—一想在照相中找出一些‘美’來——因此不得不於正路之外,別闢一路。”是什麼樣的路子呢?就是“寫意”照相。他說:“寫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意境是人人不同的,而且是隨時隨地不同的,但要表露出來,必須有所寄藉。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籍上去之後,就變做了活的。”這種“寫意”照相,就是藝術攝影,或稱美術攝影。

為了說明問題,他列舉了兩個有名的例子:“譬如同是一座正陽門,若用寫真的方法去寫,寫了一百張還是死板板的一座正陽門;若用寫意的方法去寫,則十人寫而十人異:有的可以寫得雄偉,有的可以寫得清勁,有的寫得熱,有的寫得冷—一我們看到了這種的照相,往往不去管他照的是什麼東西,卻把我們自己的情緒,去領略作者的意境。換言之,我們所得到的,是作者給予我們的怎樣的一個印象;而不是包造正陽門的工程師打給我們的一個樣。”另一個例子是:“譬如‘雲談風輕近午天’是個印象;你若說:‘雲作灰白色,不甚綿密;風力每秒鐘二公尺,時間為上午十點三十五分’,這就是一篇死賬,還有什麼意趣呢?”這就是說,單純的“寫真”、“複寫”,是死的,而“寫意”、“非複寫”則是活的,有情趣,才是藝術

影響

應當指出,劉半農所說的意境,多半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立意和作者對拍攝對象的審美感受,而並非專指藝術作品中所包蘊的藝術境界。所以在創作中,他還強調“意境寫得出寫不出,以及寫的好與不好”的技術技巧和藝術修養

劉半農關於攝影藝術創作的意境寄藉論,比之陳萬里提出的籠統的“表現個性的藝術美”,顯然是深入了一步,有了比較具體的內涵。聯繫到當時攝影科技還很幼稚,攝影作品的表現力還很低,當時人們一般還認為攝影只能複寫生活的情況,提出攝影藝術要表現作者的意境,無疑是比前人跨出了重要的一步,這一步使攝影從機械模寫的時代進入藝術創造的時代。劉半農的觀點,得到二三十年代許多攝影家的贊同和支持,並且各有發揮。

如後來編輯《辭海》的舒新城,當時正熱衷於提倡藝術攝影,1929年他出版了《攝影初步》一書,反覆強調:“藝術是美的感情的產物,同時也就是它的記錄。”“藝術產生於美感,而完成於美感的表現。”“美術品的唯一要素在於表現美感,表現的方法是不關重要的。……攝影誠然要借重攝影器,但是只有攝影器絕不能成為照片,即使有人攝成照片,若是紀實的,而不以攝者的感情充實其中,也只能成為照相館的照片,而不能稱為美術品。倘若攝者於照片形式方面能合美的條件,於內容方面富有美的感情,就是全用機械工作也無害其為美術品。”

攝影家邵臥雲認為:“美術作品,並不以被攝主體的美不美來做標準,是在於攝影者對於美的認識,及表現情感的力量,與攝影術上的技能有無而定。”劉義振提出:“藝術攝影,是超乎物質之外,而寓精神於物象之中,它是心靈的,是思想的,是活動的,”“須籍每種色調和象徵以傳達作者所寄託的情緒,而能令人感慨、令人愛慕、令人追思、令人沉醉;攝影達乎斯境,才能有藝術的意義與價值”。毅然說:“無疑地,攝影和繪畫音樂雕刻等一樣地是在籍表現自然一事表現自己。”“人不能在現實的自然之中找到他美的理想的滿足,同樣,人也不能夠滿足於絕對客觀地、如實地、自然地‘切取’和‘再現’。雖然,他所切取之對象的選擇,已有著某種程度的主觀的因素,人必然地要求著對於自然的重新建造。要求著把現實的尚未完美的自然重新建造得符合其理想的完美的標準。那就是,人在藝術的行為中,依了自己的意思‘創造自然’或‘改造自然’,或者說人依了自己的意思‘組織自然’也沒有錯。”“粗淺看去,……攝影對於‘創造自然’、‘組織自然’或‘改造自然’一事似乎頗多困難。其實,那只是過去攝影技術之假褓時代的事實。此刻,聰明人已經跨過了技術中的許多困難之溝。”

要求攝影藝術作品表現作者的意境、美感,情緒、理想,才能進入藝術領域。這種觀點和理論,在當時無疑是非常進步的,它衝擊和打破了當時人們以為攝影只能機械地模寫客觀事物的觀點,在攝影科技還很幼稚的時代,勇敢地打起在照相中“找美”、“造美”的旗幟,於實用的攝影之外,開闢攝影藝術的道路。但從攝影藝術理論的發展進程來看,這還只是開頭,實際上它是把一般的藝術理論搬運到攝影藝術活動中來了,這在初期是不可避免的,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它用一般藝術的共性來衡量和推動攝影創作活動,把機械的攝影推進到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別闢一路”,這路是對的,指路的立論,也是正確的,但還不夠完善。因為攝影藝術創作本身還沒有充分發展,攝影藝術與其他藝術之間的區別,還沒有充分顯示出來。可以說,劉半農和我國許多早期的攝影研究者,他們追求和賦予攝影以藝術的共性,開闢了攝影通向藝術的道路。他們的歷史功績是不能抹煞的。當然,攝影要發展成一門區別於其他藝術的獨立藝術,還有待於後來者的努力。

《半農談影》總結了當時攝影創作實踐的經驗,從藝術表現的高度論述了眼見事物的美和黑白照片所表現出來的形象美的不同;論述了攝影作品中形象的主體和陪襯的關係;論述了二十年代普遍存在的照片形象清與糊的爭論;論述了光線硬軟深淺的選擇和運用;論述了攝影構圖取形色調等等許多攝影造型的技術技巧問題,作了許多規律性的闡述。這些對提高當時攝影藝術的表現力,有很大的作用,是難能可貴的。

劉半農在1928和1929年初,還分別發表了《光社年鑑》第一、二集的兩篇序言,和《半農談影》一起,是我國二十年代攝影藝術理論的代表性著作,為我國攝影藝術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作者簡介

《半農談影》《半農談影》

劉半農生於1891年,卒於1934年,名劉復,字半農,以字行。江蘇省江陰縣人。1917年任北京大學預科教授,1919年兼任北京高等師範本科講師。1920年赴英國留學,1921年轉人法國巴黎大學,1925年獲法國國家文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1925年加人北京攝影團體“光社”。劉半農的主要攝影作品有《舞》、《夕照》、《垂條》、《在野》、 《淚珠中之光明》 、《人與天》、 《人像》《鯉》 ,《著墨無多》、《靜》、 《莫乾山之雲》 、《齊向光明中去》、《船梢頭》、 《平林漠漠煙如織》 、《客去之後》、《光》、《山雨欲來風滿樓》等。他創作的特色是注重意境的渲染,著眼於個性情趣的表達。雖然拍攝的絕大多數作品是風光靜物,但表現手法卻變化多樣,思想格調也不相同。劉半農對攝影有獨到的見解,主張中國的攝影作品應具有自己的民族風格。他在進行攝影藝術創作的同時,還從事攝影理論研究。

他的攝影專著《半農談影》1927年由北京攝影社出版,1928年上海開明書店再版。這本專著既對當時所出現的種種攝影思想觀點作了評論,又著重探討攝影藝術造型技巧的方法和規律,是一本很有學術價值的攝影參考書。他還編輯出版了我國最早的攝影年鑑《光社年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