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是毛澤東所做詩詞之一。

詩詞原文

《十六字令三首》《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毛澤東 

其一
山,
快馬加鞭未下鞍。
驚回首,
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
倒海翻江卷巨瀾。
奔騰急,
萬馬戰猶酣。
其三
山,
刺破青天鍔未殘。
天欲墮,
賴以拄其間。
1934年—1935年

詩詞譯文

《十六字令三首》《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啊,
快馳駿馬沒有下鞍。
驀然回首,
僅離天三尺三。
其二
山啊,
翻江倒海掀起狂濤。
奔騰激越,
如萬匹戰馬酣暢征戰。
其三
山啊,
刺穿蒼天鋒刃依然尖銳。
天似要塌下,
雄峰卻獨撐其間。

詩詞賞析

紅軍從長征伊始,真可以說是經過了數不清的高山峻岭。詩人毛澤東對山的密切因緣和偏愛,筆者在前面已經談過,從少年時代的家鄉韶山到青年時代的長沙嶽麓山,再到第一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這一個又一個的高山,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並認識到毛主席的奮戰歷史。
而且詩人自己也說過一句饒有興味的話:“我們在山上,他在水邊。”(《抗日戰爭勝利後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這裡的“他”是指蔣介石。因蔣介石當時將首都建立於南京,南京依傍長江,後來又在重慶建陪都,依然靠長江與嘉陵江。而毛澤東卻是依山立業,在山區建立新理想、新風格、新秩序、新制度,並以山為基地打擊敵人。所以在毛主席所寫的詩作中幾乎篇篇有山,因為山養育了一代詩人,養育了工農紅軍,養育了一個嶄新的中國。
詩人這首《十六字令三首》就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對山的讚美歌吟的英雄之詩。
按作者原註:“民謠:‘上有骷髏山,下有八寶山,離天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下鞍。’”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毛主席是從民謠中吸取了有益的養料,並作為這首詩發軔之開端。毛主席作為一代詩家對詩的修養極深,尤其對漢語詩歌的路子和發展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他在給陳毅的一封信中清晰地表達了他對詩歌的觀點:“要用今詩,則要用形象思維方法,反映階級鬥爭與生產鬥爭,古典絕不能要。但用白話寫詩,幾十年來,迄無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收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詩人不僅獨具慧眼看到這一層,而且身體力行,在這首詩的第一首中詩人就化用貴州民謠,將“馬過要下鞍”改為“快馬加鞭未下鞍”。接著又借用此民謠中的“離天三尺三”,這兩處借用一下就將紅軍當時的現實及精神幻化靈活了,達到以俗為雅之功。“快馬加鞭未下鞍”寫紅軍戰馬奔騰穿山而過的英姿,而不僅僅是民謠中的屈服於山高,下得馬來。“離天三尺三”在毛主席這首詩里也不僅僅是寫高山仰止,而是襯托詩人慷慨之精神,因為緊接前面一句是“驚回首”,颯爽之情不禁流露。這裡的“驚”字用得極好,詩人的動感、神態、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巔全都溶入這一字之間,顯得內涵尤其深邃、豐富。而且這“驚”字也一貫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寫了驚嘆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寫了驚嘆山之多,還在最後一首寫了驚嘆山之險,連驚三次,氣勢暢通,渾然磅礴。
第二首如前所說,寫山的連勢,因第一首是寫的高度,山在這裡如狂濤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勢,奔騰朝前,起伏延綿,連環不絕,猶如一幅巨型的紅軍萬馬奔戰圖,使人聯想到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中一句:“英姿颯爽猶酣戰。”以及稼軒《沁園春·靈山齊庵賦時築偃湖未成》詞中的:“疊嶂西馳,萬馬迴旋,眾山欲東。”這裡以山之雄偉走勢象徵了詩人永懷鬥志的壯志豪情以及紅軍將士摧枯拉朽般的戰鬥士氣。狂飆突進,宛如讓讀者又重臨毛詩的“飛將軍自重霄入”等一系列情景之中。
第三首寫山之險峻,山可以高得來刺破青天,而鋒刃未殘,然而又用一個合乎情理的大誇張,似乎山之利劍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會垮下,因為高山之大柱正支撐中天。這裡所寫的頂天立地之山同樣既是寫景又是象徵詩人及紅軍的作為民族中流砥柱之頂天立地的作用。
所以總觀三首小令,雖是正面寫景(即是高山),其實深含著意。詩人高手妙著,以山窮盡題中精蘊,同時又引發題外之遠意;二者在此珠連璧合,情景交融,一首小令在此又一次完成了詩人內心之大任務,勝任了詩人的萬丈豪情。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於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長沙湖南第一師範,即開始革命活動,接受並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歷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平生於政務、軍旅之暇,喜愛詩詞、書法,用功尤勤,造詣甚深。著有《毛澤東選集》5卷,遺墨輯有《毛澤東書信手跡選》《毛澤東題詞墨跡選》《毛澤東詩詞手書》《毛澤東手書古詩詞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