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是斯·A.諾伊齊奇編著的傳記類作品,由王慶余,胡君亶翻譯,在人民音樂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評論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於促進讀者對作曲家的思考和認識。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00
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第1版(2008年4月1日)
叢書名: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
平裝:245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9787103033067
條形碼:9787103033067
商品尺寸:18.4x11.8x1.2cm
商品重量:159g
ASIN:B001B98BSC

內容簡介

《勃拉姆斯》是《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的其中一本。本叢書的單行本在不斷更新。另一個特點就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內容和豐富圖片文獻的搭配。叢書每個單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樂作品的完備目錄,這是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杳考依據,書後的對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書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評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出版的。叢書還附有傳記主人公的同時代或後代的重要思想家、音樂評論家和同行作曲家的評價,或帶有箴言性的摘要語錄。這些評論常常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各種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是客觀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評論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於促進讀者對作曲家的思考和認識。

編輯推薦

《勃拉姆斯》主人公約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國作曲家。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漢堡的一個職業樂師的家庭里。他童年生活十分貧困,父親是低音提琴手,7歲隨父親學鋼琴,10歲便在水濱酒吧里演出,十五歲時舉辦了一場獨奏音樂會,開始作曲,此時寫了不少沙龍音樂作品,包括多種舞曲、進行曲和管弦樂曲改編曲等……

作者簡介

漢斯·A.諾伊齊奇1932年生於邁森。撰寫過一些有關音樂史和文學史的著作(如《論德國浪漫主義歷程》,數篇論述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文章,迪特里希·菲舍爾一迪斯考傳等),編輯出版了奧地利女作家希爾德·施皮勒的文學遺著,為數家廣播電台的晚間和夜間節目和文學節目撰寫稿件,為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編寫節目介紹手冊等。

目錄

他的世紀
出身與童年
他的生活與朋友
音樂爭論:李斯特、華格納和布魯克納
創作
聲樂作品
偉大的合唱作品
管弦樂作品
鍵盤音樂和室內樂
注釋
年表
對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評論
作品目錄
作者介紹
圖片來源
參考書目

序言

近年來我國愛好西方古典音樂的人,特別在青年中愈來愈多了,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現象。就在當前出現的古典音樂普及規模愈來愈大的喜人形勢下,人民音樂出版社選擇了德國漢堡羅沃爾特出版社(Rowohlt—Verlag)出版的“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數十種翻譯出來,目的是供我國包括發燒友在內的廣大音樂愛好者、音樂從業人員(教師、演出工作者)等從事音樂欣賞、學習、研究和教學時參考。
羅沃爾特出版社是德國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成立於上世紀初。它隨著德國百年來的政治滄桑幾起幾落,但始終以求新扶新為己任,在推動德國文化創新上有著值得自豪的傳統和聲譽。“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是羅沃爾特出版社“名人傳記叢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套書在全德國乃至所有德語國家都是聞名的。如果你有機會到德國普通的家庭做客,幾乎可以在每家的書架上發現這套五顏六色的叢書部分或成套地排列在書架上,十分引人注目。說這部叢書家喻戶曉並不過分,它已經成為人們經常查閱的工具性參考書了。
“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涵蓋了幾乎人類全部知識領域和文化領域,只要某人對某一知識和文化寶庫,諸如哲學、宗教、自然、科學、政治、軍事、文學和各種藝術門類(音樂、造型藝術、戲劇、電影、舞蹈等)曾做出卓越貢獻,或者對社會的歷史進程起過顯著影響,羅沃爾特出版社就請人為其撰寫傳記性的文字收入叢書,以單行本的形式出版。單行本篇幅不大,一般是200頁上下的小冊子,但具備科學性和可讀性兩方面的價值。叢書每個單行本都以傳記主人公的名字為書名,書名下有副標題:“以傳記主人公的自述作依據,配相應的圖片文獻加以說明”。副標題強調叢書的兩個特點:一是使用第一手材料寫成,加強傳記的客觀性和可靠性。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有關音樂家傳記的出版物,中外有個通病、常常把音樂家的天才神秘化或把他們的生活浪漫化,傳記作者不遺餘力收集音樂家的趣聞軼事,把它們當成認識音樂家的主要視窗,有的甚至用渲染性語言、不確實的虛構譁眾取寵。“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不這樣,每一個作者在正文前都要做說明,說他寫這本傳記要打破過去在這位作曲家身上製造的神話,還他一個真面目。二是所有書中均配有同傳記主人公有密切關係的同時代人的肖像,以及他本人經歷的歷史事件和音樂活動的圖片,做到圖文並茂。這些插圖並非用於裝飾,而是用形象來說明問題。最近出版的單行本取消了這個副標題,但我們注意到新版傳記強調第一手材料的原則不變,書的排版做到圖文並茂的努力沒變,非但如此,新版還換上了許多彩圖。
羅沃爾特出版社物色的撰稿人,都是對撰稿對象、相關領域及有關問題有深入研究並做出卓越成績的專家,這可以從叢書編輯部為每個作者所寫的介紹中看出。有的撰稿人還是相應研究領域中的權威,比如《華格納》的撰寫人漢斯·邁耶先生就是世界華格納研究權威之一。因為在文學和音樂方面的淵博學識和突出成就。而且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日耳曼語文學學者,漢斯·邁耶先生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
羅沃爾特出版社組織了一大批專家學者為“羅沃爾特名人傳記叢書”各科的單行本撰稿,使通俗性的小冊子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這也是值得我國出版界和各學科的專家學者,特別是音樂學科中的專家學者效法的。上述特點和做法,保證了“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的科學性,值得讚揚和推薦。
我們認為這套叢書還有另外兩個特點值得指出。
一是叢書的單行本在不斷更新。以莫扎特、貝多芬、蕭邦為例,單行本已更換成全新的版本,新版由新的撰稿人寫出。通過比較,我們注意到新版的觀點和材料因學術界對這幾個音樂家的研究有新的進展和新的成果而與舊版有所不同,一般說新版拋棄了作者認為是陳舊的觀點,從新的視角來觀察問題,補充新的材料。這種做法和我國的“與時俱進”精神是相通的。另外,新版拋棄了舊版堆砌材料搞繁瑣哲學的缺點,敘述和行文比以前簡潔扼要,篇幅也減省了。
另一個特點是前面提到的文字內容和豐富圖片文獻的搭配。我國的出版界常用“圖文並茂”形容好的出版物,但是有的書刊文字配了許多花花綠綠的圖片,看起來琳琅滿目,但與文本內容沒有多大關係。“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豐富的圖片資料與文本內容相得益彰,放在有關內容旁邊,起到了使內容具有直觀的形象性作用,使讀者閱讀時不感到枯燥,而且加深了對內容的印象。
為了滿足一些讀者深入研究的需要,書中的引文都一絲不苟地在書後章節附注中標明出處。附帶說明:書中若有對我國讀者陌生、但對理解本文起加深作用甚至關鍵作用的人名、地名、名詞和所說的事件、問題,原作者沒有加注,但我們的譯者把這些都作為腳註放在當頁的下方。叢書每個單行本都附有作曲家音樂作品的完備目錄,這是音樂愛好者和研究者重要的查考依據,書後的對作曲家研究的出版物和重要書目,大都是在研究史上有了定評的重要著作,也有最新出版的。這兩個附錄我們原封不動地以原文附在中文後面。應該指出,這兩種附錄所提供的資料都是最新的和可靠的,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重要參考或依據。
每個單行本還附有作曲家的生平大事年表,可以幫助讀者對作曲家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同時也有助於迅速查考作曲家生平事跡和作品完成的準確年代。
叢書還附有傳記主人公的同時代或後代的重要思想家、音樂評論家和同行作曲家們的評價,或帶有箴言性的摘要語錄。這些評論常常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各種不同的觀點,但總的來說是客觀的,有的是切中要害的。這些不同時代、不同觀點的評論可以開闊讀者的視野,有利於促進讀者對作曲家的思考和認識。
人民音樂出版社把“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譯審任務交給我們三個人,我們感到這個任務很有意義,就欣然接受了。但我們都感到責任重大。因為任務是艱巨的。一是數量大,全套有60本、而且都是德文。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懂德語的人雖然不像解放初期那樣鳳毛麟角,但比起英語、俄語、法語來,畢竟人數尚少,合格的德文譯者不易尋覓。二是這些書的內容專業性強,與一般的音樂家傳記相比,它們具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們組稿時必須找那些既有較高德語修養,同時又有一定音樂知識的譯者。幸好,很多譯者都是古典音樂愛好者,他們特別對德國音樂有相當豐富的知識。
但是要譯好這樣的叢書,對僅僅是一個懂德語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仍有許多音樂專業上的難關要克服。幸好我們的譯審小組中有專門從事音樂專業教學、研究的音樂史專家余志剛,有在大學兼任了十幾年音樂欣賞教學的德國古典文學專家嚴寶瑜,以及有過業餘翻譯音樂類書籍豐富經驗的歌德研究專家高中甫。由他們各自組稿的譯稿完成後、都由他們精心審校。如審稿時遇到疑難問題,譯審小組在人民音樂出版社理論辭書編輯室的負責同志和責任編輯的參與下一起研究解決。總之,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所有翻譯者都抱著高度的責任感,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地去完成這項工作。因為所有參加工作的人深深了解完成這個任務意義重大。都願竭盡綿薄之力,為我國的社會主義音樂事業的普及和提高做一點工作。
以上便是我們要說的話。因為許多話是我們對讀者怎樣理解和使用這部音樂叢書有關,所以我們把這些話當作“序”放在書前,我們沒有認為我們的話是絕對正確的,寫上這些僅為讀者作參考之用。竭誠希望批評指正。
嚴寶瑜(執筆)余志剛高中甫
“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譯審小組
2003年6月於北京

文摘

戈特弗里德·凱勒曾試圖使之緩和下來,認為“這是自由市的產物,是在經歷了政治局勢的巨大變革之後和‘18年來如此痴情地依附於皇帝及其家族,這在古代偉大時期是幾乎不可能出現的’”。
“自由市之子”,這同一位非政治性人物身上突然進發出來的愛國熱情又有什麼關係呢?
勃拉姆斯傳記的法國作者克勞德·羅斯坦在其書中以“歷史環境”為標題的一章中曾探討過這個問題:“這樣,漢堡由於其憲章的保護始終是有些置身於德國在19世紀所經歷的政治冒險之外。在漢堡,對於那些通過爭取統一鬥爭而引發的、使德國人一直處於動盪之中的騷亂,人們幾乎是無所感受的。1848年歐洲劇變時期、因逃亡到美國的匈牙利人要經過這裡,這座城市差一點陷入輕微的震盪。由此音樂市場受到了影響,音樂會經營商確實抱怨過音樂廳空蕩;而海運船經紀人卻興高采烈,由於需求過高,黑市上船票狂售。漢堡在政治上卻採取了完全漠不關心的態度,原因一方面在於上面是這樣交代的,另一方面是由於經濟繁榮。”
勃拉姆斯就是在這樣的精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不過,約翰內斯·勃拉姆斯的世紀並不單純是資產階級的世紀,從藝術史、音樂史和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古典主義的世紀,也是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世紀。
事後來看,在1853年第一次離開漢堡之前,沒有受到足夠學校教育的勃拉姆斯,對浪漫主義尤其是舒曼的音樂(“在我離開漢堡之後,特別是1853年夏天當我在梅勒姆市逗留期間,我才了解了舒曼的作品,並開始崇拜他”。)幾乎是一無所知,卻能夠非常有把握地,可以說未經歷任何過渡就進入到了這個世界,確實令人感到驚嘆。
關於青年勃拉姆斯,漢斯·加爾是這樣評述的:“這位滿頭金黃色頭髮的約翰內斯曾是一個浪漫主義者:諾瓦利斯、布倫塔諾、E.T.A.霍夫曼、讓·保羅等人均是他的神聖偶像。他呈獻在舒曼面前的早期作品都是地地道道的浪漫主義成果。”這些人的著作對年輕的勃拉姆斯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我們在考察他的人生之路時會一再看到的。他逝世後在對其書房進行徹底的清理時(是經宣誓藏書評估師康斯坦丁·庫巴斯塔於1897年5月12日簽字的),發現除了一些音樂作品外,還有歌德、萊辛、利希騰貝格、塞萬提斯、薄伽丘、莎士比亞、蒂克、拜倫和凱勒等人的作品,還有俾斯麥的書信集和演說集,多部詩集、民歌集,其中包括瑞典的和英國布羅德伍德郡歌曲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