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使帖》

《劉中使帖》

《劉中使帖》為唐代顏真卿的作品。此貼在古今著名書法家中也是不可多得的神品。說它是神品,首先是有感於它非常恰到好處地體現出顏書的強筋特點。書法史上有“顏筋柳骨”的說法。《劉中使帖》讓我們重溫顏書強筋的特徵。所謂“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

簡介

作者 唐顏真卿

《劉中使帖》行草書
墨跡紙本,縱28.5厘米,橫43.1厘米,8行,行41字。

藏台灣故宮博物院。此帖又名《瀛州帖》,是著名的顏書墨跡之一。

顏真卿《劉中使帖》約書於大曆十年(775年)。

賞析

《劉中使帖》《劉中使帖》

劉中使,名劉清潭。大曆十年(公元七九四)投降朝廷的前安祿山、史思明部將田承嗣又發動叛亂,占據瀛州等地,又派盧子期圍瀛州,朝廷派兵攻擊,吳希光投降,盧子期被擒押解京師,於十一月處死。當時顏真卿年已六十七歲,時在湖州任上,聽到唐軍兩次軍事勝利訊息傳來,情緒激昂,書寫了此手札。手札中未提盧子期處死,故應是是年十一月前寫的。

這件作品,歷來為書家們所重。元代鮮于樞評論說:“英風烈氣見於筆端”張宴也稱讚說:“觀其運筆點畫,端有聞捷慷慨效忠之態”。明代文徵明認為在顏書存世墨跡中“此帖為最”。全帖氣勢磅礴,筆力縱橫矯健,呈現出一股英氣豪爽之風度,運筆強勁秀拔,字與字之間的轉筆處,時有牽絲實連,時有筆斷意不斷,運筆流暢,一氣呵成。“耳”字末筆拖長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藉此線條一抒為快。且情無盡,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線條更加遒逸聯綿。第五行二字相聯,六行三字相聯,七行四字相聯,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稱其“郁屈瑰奇,於二王法外別有異趣”。

《劉中使帖》是顏行草書中字型最大的。文曰:“近聞劉中使至瀛州,吳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聞磁州為盧子期所圍,舍利將軍擒獲之。吁足慰也。” ---《劉中使帖》卻讓我們重溫顏書強筋的特徵。

所謂“點如墜石,畫如復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四句,足以當之。特別是屈金髮弩之比,用以揭示此帖中的線條彈性之美可謂一語中的。在顏書寬博的結構共同制約下,我們更多地可從此帖中窺出線條運動時的豐潤感與彈性之美,我以為這是《劉中使帖》中透射出的最強度的審美信息。此外,線條在環繞連帶時所呈現出的頓挫分明、肯定果斷的筆勢,也使我們在品其豐潤之外不得不同時顧及到此帖的剛健一面。如“耳”字的長筆直下,其勢迅疾,其意遒勁,而線條則頗如顏真卿對張旭所敘述的寫書心得:“錐劃沙”。

作者介紹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開元間中進士,遷殿中侍御史,為楊國忠所惡,出為平原太守,故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賊有功,入京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開國公,故又世稱顏魯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他以社稷為重,親赴敵營,曉以大義,終為李希烈縊殺,終年77歲。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

在書法史上,他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初學張旭,初唐四家,後廣收博取,一變古法,反初唐書風,行以篆籀之筆,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而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概凜然,這種風格也體現了大唐繁盛的風度,並與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書法美與人格美完美結合的典例。他的書體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美譽。他的書跡作品,據說有138種。楷書有《多寶塔碑》、《麻姑仙壇記》等,是極具個性的書體,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草書有《祭侄稿》、《爭座位帖》、《裴將軍帖》、《自書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