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國度》

《創業的國度》

《創業的國度》是2010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丹·塞諾、(以色列)索爾·辛格。本書深入分析了移民政策、研發計畫、兵役制度等幾個重要層面。這些因素正是以色列今日經濟奇蹟背後的原因。隨著世界各國的經濟逐漸復甦,各大企業都嘗試重新注入活力,讀者可以從以色列這個富有韌性的小國獲得許多借鑑。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回答了一個價值數億美元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讓以色列——一個僅有710萬人口、籠罩著戰爭陰影、沒有自然資源的國家——產生了如此多的新興公司,甚至比加拿大、日本、中國、印度、英國等大國都多?
外交政策專家丹·塞諾和索爾·辛格深入考察了以色列社會環境,揭開了以色列經濟奇蹟背後的秘密。透過以色列最傑出的投資人士、創意人士和外交政策擬定者,作者為讀者逐一揭示了以色列如何將外部不利的環境加以轉化,結合自身特有的“無懼權威、扁平式領導”的民族風格及政府政策,打造出一個擁有高度創意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

作者簡介

[美]丹·塞諾(DanSenor)
美國政府外交政策顧問,美國外交關係理事會中東問題資深研究員,美軍前駐伊聯軍發言人。他在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Group)和羅斯蒙特資本(RosemontCapital)兩家全球性私募股權公司工作,同時是後者的合夥創始人。塞諾經常撰寫有關中東的文章,發表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和《時代》等。他曾在加拿大生活和學習,目前住在紐約。
[以]索爾·辛格(SaulSinger)
《耶路撒冷郵報》社論版編輯和專欄作者。他曾擔任美國外交政策顧問達十年之久。辛格也獲得眾多好評,有人說:“近些年來,沒有人比辛格更能開誠布公、清晰明確地描述以色列。”辛格目前生活在耶路撒冷。

圖書目錄

序言
作者的話
引言
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風險資本是美國的2.5倍,歐洲國家的30餘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與絕對數相比較,以色列這個只有710萬人口的國家吸引了近20億美元的風險資本,相當於英國6100萬人口所吸引的風險資本或德國和法國合計1.45億人口所引入的風險資本總額。
第一部分彈丸之國驚世能量
第一章堅持不懈
此刻,地圖上只顯示了一些和以色列鄰近的國家,他能看到這些國家的名字和首都,環繞在以色列周圍: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約旦首都安曼,還有埃及首都開羅。
現在,湯普森開始覺得恐慌:“我在這裡買了一家公司嗎?我飛到了一個戰爭區!”
第二章戰場上的企業家
“這個時候,這名連隊指揮官所面臨的麻煩數都數不清,而且你不可能指望能從書本中找到解決的辦法。面對這種複雜的狀況,指揮官回到基地,他的戰士開始用不一樣的眼光看著他,他自己也感到有所不同。
他正在前線—要為那么多人的生命負責:他的戰士、巴勒斯坦學生、記者。看看,他不能征服整個東歐,可他必須想到一個辦法來應對如此複雜的局面,而他才僅僅23歲。”
第二部分播撒創新文化
第三章追逐“書”的人們
年輕的以色列背包客足跡遍布全球和以色列的科技企業家們滲透到國外市場,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再明顯不過了。只要過了20歲,絕大部分以色列人都嘗試著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機會,他們從不懼怕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也不擔心和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會出現什麼問題。
事實上,根據軍事歷史學家愛德華·勒特韋克的粗略估計,大部分以色列人在35歲的時候就已經遊歷過超過12個國家。以色列人在新興經濟體和在未知領域中的活躍,另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常常在外面的世界追逐著“書”的蹤跡。
第四章哈佛、普林斯頓和耶魯
“在以色列,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在學術上的經歷比不上其在軍隊的經歷重要。在求職過程中,每次面試必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你在軍隊的哪個部門服役?
”吉爾·克雷布斯說,他曾經服役於軍隊的情報部門—後來開始追尋“書”的腳步,現在在風險資本領域工作,主攻中國的科技市場。
第五章混沌與秩序邊緣
這恰恰就是以色列的企業家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受益於穩定的體系和先進民主國家的法律,但同時也受益於以色列沒有等級制度的文化氛圍。這裡的每個商人都生活在相互重疊的社交圈裡,有的是小社團,有的是共同服過兵役,有的是鄰居,都是非正式的圈子。
第三部分歷史與傳統
第六章基布茲故事
基布茲公社不僅是高度集體化的,同時也是高度民主的。自我管理過程中的每個問題,從種什麼莊稼到成員們是否應該擁有電視,都會經過反覆討論再作決定。
西蒙·佩雷斯告訴我們說:“在基布茲公社,沒有警察,也沒有法院;一旦加入公社,我就沒有任何私人的財產。在我來之前,這裡甚至沒有私人信件,一封信寄來了,所有的人都可以拆開看。”
第七章移民寶藏
無論是在以色列建國前還是建國後,本–古里安一直認為移民工作是這個國家的第一要務:對於這個羽翼尚未豐滿的國家來說,那些沒有避難所,尚在旅途中徘徊的移民需要幫助,但是更重要的是,猶太移民需要定居,需要為以色列而戰,需要將生命投入到新生經濟的建設中。
今天,這些看起來依然是正確無誤的。那些曾經為席瓦赫–莫菲高級中學帶來新的榮耀的俄羅斯學生,曾吸引了傳奇企業家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以及社會企業家亞瑟?埃利亞斯的俄羅斯學生,或許將會是以色列新一代創新潮的推動者。
第八章“飛天大盜”
雖然美國聯邦調查局沒收了施維默所購買過的最大的飛機—3架星座式客運機,他和自己的同伴還是成功地將其他飛機走私了出去。有些簡直就是直接從美國聯邦調查局特工的頭上飛過去的,儘管他們叫囂著要讓飛機落地。在最後的時刻,哈加納還達成了另外一筆交易,從捷克斯洛伐克購買德國的梅菲斯特,這幾架飛機也被施維默開到了以色列。
第九章巴菲特試驗
當1月15日最後的期限到來之時,弗羅曼則沉迷於一場假想的董事會辯論—地點是在美國的某地—發生在一位熱心於投資以色列的總裁和一位行事謹慎、認為他很魯莽的董事之間。對於這個熱心的人來說,他需要怎樣的支持呢?我了解你們的憂慮,我也看新聞,但是我們不要忘了,海灣戰爭期間,就是英特爾以色列公司生產了386晶片—英特爾最重要的微晶片之一。以色列人從未落下過一個訂單,都按時完成了,沒有延誤……一次也沒有……甚至是在飛彈落下的時候,也沒有。
第十章懸崖邊的格鬥
就是在那時,財政部里一幫年輕的官員提出了一個想法,稱之為Yozma,希伯來語的意思是“首創”。就像歐娜·貝瑞告訴我們的一樣,“約翰·列儂就早期搖滾樂曾經說過,‘在埃爾維斯之前,無所謂搖滾。’就以色列風險資本和高科技企業家精神的成功,套用列儂的話說就是,‘在Yozma之前,無所謂風險投資。’”
第四部分生機勃勃的國度
第十一章背叛與機遇
在1969年一次任務中,5艘以色列的炮艇在法國距離以色列3000英里的地方,迎著20英尺高的巨浪,運送價值數百萬美元的艦艇,這些艦艇在新的封港令之前已經承諾要出售給以色列。1970年《時代周刊》如此繪聲繪色地描述當時的場景:“從俾斯麥時期算起,如此這般的海上追擊也不多見……法國的偵察機、一架來自馬爾他的英國皇家空軍坎培拉轟炸機、蘇聯的坦克手、美國第六艦隊的雷達陣、攝影記者,甚至還有義大利的漁民,從各個角度追蹤著以色列人的蹤跡。”
第十二章國家使命
基文影像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技術轉移的故事,告訴我們一項技術如何從軍用轉為民用;也不僅僅是要向我們講述從大型國防科技公司中如何走出了一位企業家。更重要的是,它是科技混搭的典範,不僅把兩個完全分離的領域—飛彈和醫學領域結合了起來,還整合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包括光學、電子學、電池、無線數據傳輸以及幫助醫生進行分析的軟體,這種形式的混搭是科技創新的聖杯。
第十三章酋長的困境
建設以色列經濟,加入屬於以色列的集群,把以色列推向這個世界上最遼闊的地方,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以色列的“營利性愛國主義”。
正如歷史學家芭芭拉·塔奇曼在以色列的科技熱潮到來之前所說:“雖說以色列也有自己的問題,但是有一個優點卻是起統領作用的:使命感。以色列人或許並不富裕……也沒有安靜的生活,但是他們所擁有的是富裕足以扼殺的:動力。”
第十四章經濟奇蹟面臨的威脅
在以色列面臨的所有威脅和挑戰中,認為自己沒能力保持經濟的增長或許是最可怕的一個,因為要克服政治上的障礙,還要去關注那些被忽略的問題。
以色列擁有罕見的、或許是獨一無二的文化和制度基礎,能產生創新和企業家精神;它所缺乏的是能夠進一步擴大,並將這種資產在以色列整個社會進行延展的政策基礎。慶幸的是,改變政策要比改變文化容易得多,這在如新加坡這樣的國家已經得到驗證。
結語高科技的耕耘者
事實上,今天的以色列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是多種因素交織的結果:建國者的愛國主義、使命感、短缺意識和災難意識,以及以色列和猶太人骨子裡的好奇和逍遙自在的秉性。
佩雷斯說:“猶太人最大的傳統就是不滿足,這對於政治來說或許不是好事,但對於科學來說絕對是好事。”
致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