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前》

從高處遠處看,圩子像一條大船,樹竹成蔭,是一艘綠色的巨艦。 就在高家人十分得意的時候,石姓家的一位少爺考取了探花,給高家人一個悶雷般的打擊。 往後,高圩就再也沒有出現一個有多大名堂的人來,人說是龍脈受到了破壞。

簡介

長篇小說,列屬江蘇人民出版社“鄉愁鄉韻系列“。

編輯推薦

田間勞作的艱辛,
青澀愛情的困惑,
學校生活的悲喜……
如果你出生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中國蘇北農村,
這本書足以勾起你濃濃的年少回憶。
內容介紹
我們無法用喜劇或是悲劇來形容農村小伙子冬前的一生:他出生在一個不幸的家庭,父親脾氣乖戾無心持家,賢惠慈愛的母親獨自把他拉扯大,他明明勤奮好學,卻被自負的班主任打擊報復,早早輟學,因為聰明能幹,他十七歲當上村裡的生產隊長,剛想帶著鄉親們直奔致富路,又被人陷害,恢復高考之後,他苦讀一年終於考上了城裡的名校,然而青梅竹馬的愛情卻因為一場誤會抱憾終身……
作者介紹
馬汝祥,南通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擔任學院督導、學報編輯,業餘從事文學創作,發表各類文字、著述二百餘萬字。
目錄
高圩大樹
小圩中學
翠蓮心怨
好事壞事
數米而炊
世事如棋
渴望父愛
塘邊垂釣
秋風送爽
新月斜陽
難捨書緣
樹靜風動
探望傳寶
冤家聚頭
工分會計
桂子飄香
礙事來事
二胡叔叔
開心過年
春江晚景
身不由己
心有靈犀
審時度勢
悲喜開鐮
蘆盪驚魂
誰是隊長
飯店蒙羞
突如其來
歷盡貧寒
年關上訪
吳煜助推
亦師亦友
轉瞬十年
榮歸故里
後記
試讀章節
高圩大樹
高圩,又叫老圩,距離江堤一千米左右。千百年來,滔滔長江無數次決堤,補上,再決,再補上,再決。可是高圩向南面對著的江堤,東西幾華里從未出現過決口。相傳,圩子北邊的古脊埂是其保護神,有著鎮妖驅邪的魔力,江神經過也要繞道而行。據說古脊埂下有一條鱷魚,五百年眨一下眼,一千年翻一下身。眨眼就是地震,翻身就要決堤,田毀人亡,就是因為古脊埂的魔力,這條鱷魚才無法興風作浪。從杭州西湖邊上過來的高家第一代移民年輕時受高人指點,才選中這裡紮根住下的。
大概從那時起,在江邊圍墾住人的村落,就叫做圩,又叫作圩子、圩塘。圩和圍在此同音同義,叫圍恐有被困之嫌,人們又將“圩”念作“魚”,因為江邊多水有魚,魚又和“余”諧音。古脊埂以北稱作老岸沙土地區的人把圩田地區叫作魚田地區。“圩”到底念“圍”,還是“魚”,從來也無人有興趣來論是非曲直。有學者倒也考證過,苦於沒有文字記載,只是口耳相傳沒有定論。《新華字典》收錄該字的時候,注音念“wéi”,依據可能是低洼地區周圍防水的堤,演變成圍墾成田的意思,但當地人依然是兩音並用,不過書面用語念“圍”,方言口語中還是講“魚”的多。
高圩號稱江海平原第一大村。從高處遠處看,圩子像一條大船,樹竹成蔭,是一艘綠色的巨艦。走在江堤上,整個圩子可以盡收眼底。呈船型結構的村落東西走向,東頭是船頭,西頭是船尾,中間厚實稍向前凸起的部分當算是船艙的桅桿。船頭高高昂起,船尾微翹。據說當年姜太公就是乘此大船斬殺妖孽助武王伐紂,實現天下太平的。又相傳玉帝乘此大船來人間視察民情,為解救人間洪荒災難,賜大船予大禹治水,這艘大船為人間留下了福祉。
高圩的村落是江海平原上典型的圩子風貌。兩條寬有二十米左右的小河流經東西,把圩子自然分成前後三層,前後兩條河都是隔一兩百米到三四百米不等就築有土壩或架上木板橋,以便交通。中間一層住的人家最多,輩分也高,是當初圍墾時最先住進的,前後都有河,比較安全,稱里溝;子孫多了要分開居住,一般是長子結婚生兒育女以後,搬到河南邊住,稱外溝;最北邊一層稱北溝,住家不多,是子孫特別多的人家,兄弟間通過抓鬮住過去的,還有倒插門的女婿,以及祖上來得遲一點的外姓。
高圩以石姓為最多,其次為高姓,再次為朱姓。石姓人家對外就稱圩子叫石家圩,但高家不服,認為高家最先來到這裡,是開天闢地的始祖。據說明代有個高四先生統計過,石家人口雖多,但來源不一,有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方的,有少數是東北逃荒過來的女真人,還有的是蒙古人的後裔,雜七雜八統統姓石,其實應該姓“十”,即雜多的意思,沒有正宗的祠堂便是明證。為村名的緣故,高石兩家還曾大打出手。一打便見了分曉,石家人多勢不眾,同姓不同宗不齊心,械鬥吃了虧,告到官府白白送了銀子。後來,石姓一個長老聯絡大多數石姓人家,湊份子修建祠堂,反正都是本家了,確認凡是石姓都歸宗同源,以此和高家相抗衡。到清朝乾隆年間,高家有個先生根據家譜考證,高家在宋元明清時代,都分別有人做過當朝宰相,共有十四人考過進士,三十二人考過舉人,至於秀才,就等於乾好了農活到縣城取個讀了幾年書的證明,在高家門上沒有什麼好炫耀的。這位先生認為圩子可以叫宰相圩,或者叫進士圩還是舉人圩,如果不能確定的話,就叫高家圩了。就在高家人十分得意的時候,石姓家的一位少爺考取了探花,給高家人一個悶雷般的打擊。朱氏家族的人顯得十分睿智,覺得高石兩家爭一個圩子的冠名純屬胡鬧,認為種好田教育好後代,使家族人丁興旺生活富庶才是真功夫,因而朱氏家族雖在功名上缺少冒尖的魁首,但大多屬於生活富足的殷實人家。提到圩子名稱,在清代朱氏家族裡有位先生曾說他統計過,高家圩的幾百戶人家來自九省七十二縣,姓氏有五十六個,不要再爭圩子姓啥了,應該叫“雜家圩”,但這個名字又太難聽,還是叫高家圩好。從此以後誰家也不再提起叫這家圩還是那家圩的事了,千百年來,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高家圩還是那個高家圩,人們抄近叫做高圩。
奇怪的是,石家千年等一回出了個探花,不到三年時間就夭折了。往後,高圩就再也沒有出現一個有多大名堂的人來,人說是龍脈受到了破壞。據說在石探花取得功名後不久,圩子裡來了遊方仙人,蠱惑人心說,你們這個圩子裡還要出貴人,風水好,改造一下,還要出狀元,唉呀,天機不可泄露!乖乖,世代冤仇的石姓和高姓兩家空前和睦了,競相討好仙人,聯合起來向神仙討教怎樣改造風水。高石兩家以及朱家張家李家薛家潘家楊家王家等全圩子的人家都湊份子敬奉神仙。
仙人吃足了酒肉飯菜,包紮好銀子後,說這個圩子是一隻大龍船,但缺桅桿難以揚帆大海,可以改造一下,在圩子中間開一條夾溝,溝河的兩岸邊上住上人家,就成了船桅,就可以騰飛遠航。說者眉飛色舞,聽者神搖心動。結果夾溝開了,可是風水破了,高圩人上了大當。瘟疫、火災、水災、盜賊接踵而來。傳話的人說得神乎其神,說當時開溝的人挖到兩米深時,看到湧出的不是清泉而是紅血,挑破了龍脈,持鍬的幾個後生回家後或發熱抽風,或得無名腫毒,都相繼死去。
這些都是夏夜納涼時老人們講給孩子們聽的,說者不知真假,聽者一笑了之,但圩子裡多少年代沒有出現大人物是事實。這有點像有關秦始皇的一個傳說:秦始皇當年東遊時望金陵有都邑之氣,擔心影響他的萬世帝業,命開鑿秦淮河以斷龍脈,故千百年來在此定都者包括蔣家王朝都是短命的。再說高圩東邊三華里的磐石圩名稱的由來也有點傳奇色彩,說是當年圍墾最先到來的始祖,看到有一塊需幾人圍抱的巨石在那裡,就起名為磐石圩了,然而後來又有誰見過那塊巨石的呢?據先人說,那塊石頭很顯靈性,有人住進以後,忽然有一夜過後就不見了。這些都是代代流傳下來的故事,誰也不去當真的。
還有古脊埂上那棵老銀杏樹。方圓幾十里的人都叫它大樹。遠處的人說樹的根部可以圍著擺放二十四部獨輪小車;傳說樹根最長的部分伸過了江底,江南某個人家的門檻,就是利用這棵大樹的根梢部分刨削而成的,這活樹根的門檻使其家業特別興旺發達。這個說法雖然誇張,但是,這棵樹叫大樹是名副其實的,因為人們試過無數次了,要十個成年人努力伸長手臂手指相搭,才能勉強環抱樹身。沒有誰知道樹的年齡,有人說幾百歲,有人說幾千歲,還有各種邪乎的傳說。有一點是公認的,大樹已經不是普通的一棵老銀杏樹,而是一尊神,遠近多少人都來對其頂禮膜拜燒香進貢。人們之間鬧了糾紛鬧了彆扭,會去當著大樹說道說道求個公正;生活艱難心裡苦悶的人默默地向大樹傾訴祈求賜福;姑娘小伙子婚配不知是否合適,也去求問大樹,態度都很虔誠……如此代代相傳,大樹比高圩廟裡的菩薩業務還忙,又不需要花什麼錢,只要大樹沒有什麼異常反應就是遂了人的意願。人們信奉人願神願天隨人願的道理,其實也就是為自己的想法找個依據。
世代流傳下來的有點飄渺的故事,卻如同基因一樣深深地植根於人們的精神生活,滋潤了一代代先天就覺得自豪的高圩人。可就是這些有根無影口耳相傳的東西,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人們就不太敢在公開場合講了,對大樹也不敢上香進貢,因為搞不好要被扣上宣揚封建迷信的帽子押上台批判。
那天下午,就在古脊埂上的那棵銀杏樹下,十一歲的少年高冬前被他幾年前的同學石林壓在地上。石林一邊罵娘,一邊問冬前投降不投降,承認不承認是四類分子的子女。石林臉上雖說也多處掛彩,但更多的是勝利者的得意。
石林打架是間時辰不間日子,贏多輸少,而碰上高冬前這樣死不服軟的對手還是第一回。他現在心裡有點發虛也很有點後悔,自己尋釁挑鬥,把小自己三歲還曾經是同學的人打成這個樣子,實在算不得什麼英雄,說出去要被人恥笑。現在只要高冬前說一句軟和的話,他就會立即鬆手作罷。可是高冬前不著一聲,憋住氣忍著疼痛,伺機抓住對方的手狠命咬了一口。石林抽出被咬破皮肉滴著血的手狠扇冬前的臉,冬前被打得眼冒金花,差不多失去了抵抗能力。
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去永平街買東西的甩甩兒正好路過,大吼一聲“放下!”,衝上去不由分說就從後面背剪起石林的雙手,呵罵著,“你個雜種,有人養沒人教的東西,你幾歲他幾歲?你是九隊的,跑到我們一隊來日什麼娘的?”冬前見來了救兵陡然長起精神,從地上跳起,掄起兩個小拳頭,照著石林沒頭沒臉的就是一通亂捶。石林噴著吐沫叫罵著,掙扎著抬腳亂踢。冬前轉身抓起剛才反抗用的樹棍子,照石林的腿腳橫砸過去,砸得石林直喊救命。甩甩兒逼問石林:“還欺不欺小了?”石林徹底失去了鬥志,連連保證下次不敢了,甩甩兒這才喝止冬前也罷手。
石林覺得憋屈啊,今天冬前落單,真是天賜良機,他本想顯一下身手,讓冬前吃點虧在他面前認下服輸。這樣的機會難得,如果遇上冬前五叔鴨寶他們,他非被打個半死不可。誰知剛要到手的贏仗,被甩甩兒這個厲害女人攪了局,形勢逆轉,還吃了大虧,他斜著翻翻紅眼,恨恨地離去。
甩甩兒名叫宋粉妹,三十多歲,嘴快手快性格潑辣,做事特別麻利,走路時兩手颳風一樣的連連甩動,人們就給她起了個綽號叫“甩甩兒手”,抄近叫她“甩甩兒”。老年人和長輩叫她粉姑娘,按輩分冬前叫她粉姐。甩甩兒訓走了一瘸一拐的石林,自己要上街,擔心石林再來報復,吩咐冬前趕快回家。冬前說:“粉姐,你放心,他敢再來,我用棍子敲碎他的頭。”甩甩兒說:“別說強話,趕快回去。”冬前答應馬上就走。
圩子裡的男孩子們打架,爭強鬥勝,是家常便飯。一般情況下大人們不拉不勸,而是在一邊看熱鬧取樂,看誰勇敢,看誰會使絆子會閃轉騰挪懂格鬥技巧。弱小者打架吃一點虧不是醜事,可以待長強大一點以後再戰。人們最瞧不起的是以大欺小,瞧不起那種渾身是爛瓜嘴巴像鐵叉、贏得起輸不起的傢伙,熬不得疼痛,吃了點虧就躺在地上耍賴,哭喊吵鬧罵人家八輩子祖宗的人,覺得這樣的孩子是垃圾是“貓兒膿”(窩囊廢),長大了沒出息。人們崇尚流血不流淚的好漢氣概,認為爭取勝利也能接受失敗的才算大丈夫。
冬前從小耳濡目染,沒事不去惹事,有事不要怕事,不去惹人也不怕人。他媽巧雲特別交代他絕對不先開口罵人,絕對不先動手打人,尤其是不和比自己小的孩子還有女孩子打架罵架,那是很丟人的事。然而,冬前並沒有因此少和別人打架,總有些好鬥的公雞們尋釁滋事,叫你不得消停,叫你經常破相,逼著你學會打架的本事。巧雲只知道兒子上學功課好,脾氣倔強,有點驕傲,不知道兒子小小年紀已經跟他五叔鴨寶等人學會了打架的三腳貓功夫。
古脊埂距離圩子有二里多路,剛才在這裡往死裡面打的一架,若不是甩甩兒路過拉架,那真是性命交關,冬前想想有些後怕。可他不擔心吃了虧的石林回來報復,也沒有立即回家,而是撣撣身上的泥土,看看地上撕扯下的片片頭髮,到水邊洗洗臉上手上的血污,坐到老銀杏的樹根上,生起了悶氣。
坐在樹根上的冬前,沒有埋怨大樹不為他伸張正義,他倒是覺得樹再大再老也只是棵樹。他也不是生自己的氣,自己年幼力薄打不過別人不丟人,要打得身材像麻稈兒一樣的石林滿地找牙求饒不迭,只是遲早的事。他也不是生石林的氣,說實在話,冬前從骨子裡就看不起石林,覺得他不懂人事,投錯了人胎,根本就不配和自己較量個什麼鬼的高下,想到石林吹牛撒謊臉都不紅,看到他眉飛色舞地說自家房後結了一隻大瓜,別人投去鄙夷不屑的懷疑目光時,他還伸出兩手任意伸縮比劃著名那隻瓜的大小的厚皮熊樣,就心生厭惡,覺得可笑又可憐。
兩人曾是同桌的同學,那是冬前從國小一年級跳到三年級,也是石林讀第三個三年級的時候。一次算術期中測驗,冬前試卷答到哪兒,石林抄到哪兒,結果石林得了滿分,他自己反而只得了95分。老師公開表揚鼓勵了石林,而批評冬前粗心大意。這令冬前心情十分鬱悶,回家後告訴了他五叔鴨寶。鴨寶眨巴眨巴眼睛,想了一刻兒後說如此如此就可以治倒石林,冬前一聽就心領神會。
老師背後找石林個別談話,暗示他考試中抄襲他人答案很不光彩,關照他以後一定要真家實伙地學習。石林當時一個勁兒地點頭,然而過事也就無事,不光不認真學習,還譏笑冬前說,你的成績好個屁,考試還不如我呢!冬前裝著傻乎乎地說,是,你成績是比我好。心裡想著誰孬蛋誰好漢,期末考試再比比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