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與影》[期刊]

《光與影》[期刊]

期刊《光與影》為大16開本,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期刊。以套用和開發研究為重點,照顧有重大套用價值或套用前景的基礎理論研究;鼓勵理論結合實踐,學術界和工業界合作,追求高度學術性和高度實用性的統一;以論文為主,並報導學術和培訓活動,充分注意行業信息交流。系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技期刊資料庫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位化期刊群全文收錄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本刊集權威性、學術性、理論性與專業性和知識性於一體,雜誌內容豐富、權威性高、可讀性更強,是行業內科研人員、大中專院校師生髮表職稱論文、學位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好平台。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期刊期刊

2000年歲末,一份在國內有著較高聲譽的攝影專業期刊《光與影》在市場競爭中倒下,這份有著20年歷史的刊物正式退出了市場。它的停刊,如同它在1998年的大幅度改版一樣,在期刊界與攝影界引起較大震動,從它的豪情滿懷到掙扎求存到黯然退出,為中國期刊界留下了許多值得深思的話題

學術價值

《光與影》雜誌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准,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家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期刊網》等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雜誌集權威性、理論性與專業性於一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作者科研、晉級等方面的權威依據。

內容

在這本雜誌里,有現在的《新周刊》、《新視線》、《時尚先生》、《國家地理》、《嘉人》等等無數名刊的影子.

執行主編是沈小平

文字方面編輯理念、手法、觀念非常地大膽和尖銳。

定 位

期刊期刊

眾多意見皆圍繞《光與影》的定位問題,去推導其生存命運。創刊主編曉莊言:"我們原來辦刊方針是介於《中國攝影》和《大眾攝影》之間。"從《光與影》創刊後的先期表現看,它沒有如願到位,而且難於到位。原因很簡單,"《中國攝影》和《大眾攝影》之間"沒有可站立的空間存在,不但兩者的實際表現不是不同層次的,而且其間多有復蓋的共同面。《光與影》的前期表現只能是兩家中央級專業雜誌的地方版,只有改版後,才闖出一片迥異於同類的新天地。
《光與影》編輯李寧所言:"《光與影》如沿老路走也確實辦不下去。"其實在"國家體制"下,若上屬出版社仍"重視",則《光與影》就足以延續下去。這裡引出的問題是:中國攝影媒體之間是否有市場經濟規律中的真正競爭?
真正平等意義的競爭並未存在。《中國攝影》和《大眾攝影》兩份中國攝影家協會辦的刊物,即使不涉壟斷,中國攝影社會現存的文化空間,也沒有另類可供發達的餘地。《光與影》並非是首開另類以求發揮的攝影雜誌。在此之前,深圳的《現代攝影》,早在1980年代中期,便以改革和創新的姿態,實踐並且成功也終於夭折過了。

明暗遭際

2001年的中國攝影界新年伊始,引人尋思的是一塊石頭落地--《光與影》雜誌滅了。
無論攝影界至今是否承認改版後的《光與影》是否為一冊"攝影雜誌",幾年來的改版《光與影》忽然宣告消聲,因而在攝影界引發的一片議論,實際證明這本雜誌在影響方面,仍是脫不開"攝影雜誌"的干係。
《人民攝影》報展開"《光與影》祭"的議壇,從眾說並不怎么紛紜的言語中,品得出這一石之墜落,雖未激起千層浪花,卻著實砸出一聲響,崩出來一些大問號。
發言者大多都把問題鎖定於"市場"與"競�",言論相關文化和思想的不多,相關意識形態的幾近於無,相關"經費"與"賺錢"的層出不窮。如果《光與影》以宣傳攝影藝術創始,以彰揚影像文化改版,以經濟效益壽終,這一刊物的生逝存亡之生態命運,應當成為"攝影理論"的現實研究案例。把《光與影》的生滅跡象當做一具中國攝影文化媒體形態的標本來研究,是一個鮮活的證據。趁《光與影》屍骨未寒,這餘溫倘若尚可激一下貫做紙上談兵的"理論家"之心與腦,無論它是"反面教員"還是"正面榜樣",都不失為有光有影的思辯話題。

背景

改版成功�"
這個論點出自《光與影》改版的"主要運作人"沈小平之口,他的主要理由為:"中國現有的出版社基本不具備辦雜誌的條件。因為一貫以來都是特許經營,只有你可以辦,別人再有實力再有能耐,也不能插足。……過去統得很死的情況下,你只要有個刊號就能活下去。現在呢,水不那么清了,……再說,沒有一個單位領導願意花幾年時間去投入資金培養一個期刊品牌,而去讓自己的繼任者去收穫成功。在這樣的環境裡,《光與影》成長了三年已經是幸運,轉刊才是合情理的。……從理論上說,《光與影》不是失敗了,而是成功了。畢竟它取得今天這樣的品牌影響,三年下來經濟上,投入只有幾十萬。有資本運營概念的投資者明白這幾乎是一個無本買賣�"
做為雜誌策劃首腦的沈小平之言"成功了",對此"成功"的置評可以見仁見智,觀念拓展與經濟效益從學術和市場的不同角度,有其不同的價值標準。《光與影》在觀念上、體制上、經營上,突破了什麼和無以突破什麼,從以上我的引文中可以做判斷參照。沈小平並非沒對雜誌的運營做過經濟考量,而他所言的"品牌影響",須由社會文化做歷史的評定。有一點是肯定的,正如沈小平所說:"這不單單是一個經濟上的問題。"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沈小平所言的那個"各方麵條件都非常讓人滿�"的"大公司"有意"合作"的企圖裡,看中"品牌"和看中"刊號"孰主孰次?人們在議論"市場"和"競爭"時,似乎忽視了在"刊號"限制下,"市場""競爭"其實是怎樣的實際情況?
"連年虧損,讓誰都難以再把它養活下去!"
《光與影》雜誌的上屬單位江蘇人民出版社社長吳源說:"《光與影》連年虧損,一年要虧掉幾十萬。"這具體數字的一年虧損幾十萬,與沈小平所言的三年下來投入只有幾十萬,誤差近數倍之多,哪個為準?
如果當初出版社在《光與影》改版時知曉,該刊的轉變內容將以影像文化為主,對此似乎不易賺錢的編輯方針,曾經作何權衡?我知道該出版社下屬雜誌還有一冊《江蘇畫刊》,是賠還是賺?如果《江蘇畫刊》也賠,那么再等一陣兒,《光與影》完全有可能比之賠的少。出版社如果以一盤棋方略兼顧文化藝術,允許在一定範圍內有賺有賠,則不至於影響其"生存是第一位的"宗旨。如果要求下屬一律只賺不賠,其社會文化意義又如何保證?

徵稿對象

全國高等學校、科研及推廣院所站、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廣大專家學者、工程技術人員、碩士博士研究生、管理人員等.
徵稿要求和注意事項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字、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註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註明。
2.論文摘要儘量寫成報導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字選擇貼近文義的規範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元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採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採用腳註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於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後,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繫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複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誌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繫本部。
10.請在文稿後面註明稿件聯繫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繫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繫有關事宜。

評價

《光與影》創刊主編曉莊所言,涉及的仍"不單單是一個經濟問題"。她說:"按目前國家體制,社辦雜誌從各方面講都沒有自主權,所以很難生存下去"。
以我之見,《光與影》改版後的刊物內容表現,是有相當自主權的,甚至給沈小平創造了一人"執政"三年之久的難得機會。這樣的改革魄力,在全國也不多見。社辦雜誌的有利之處,應是在有資金支持的條件下,開發非市場商品性的人文精神價值。這一點,《光與影》也得到了。《光與影》改版三年的文化表現,如果未來夠得上中國攝影文化史上的一筆,上屬出版社的放手任由,功不可沒。一份刊物�"攝影藝術"向"圖像文化"做出如此方向大變的轉折,在中國文化界並不多見。
至於說"出版社不重視",以《光與影》在虧損情況下仍有三年的宏圖大展機會而言,上級領導機構的無為而為甚至不管而管的寬容,或許比之尋常的"重視",更見文化成效。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江蘇人民出版社的轉刊決定,還涉及曉莊所言"國家體制"問題。《光與影》是改版前影響大,還是其後的表現卓越?應是出版社下一步宏觀反思的問題。美國《光孔》出版社何以能夠支持一冊肯定賺不了多少錢或者賠錢的《光孔》雜誌,是文化的考量而非經濟的算計。
做為"全國第一份省級創辦的攝影刊物",《光與影》的上屬江蘇人民出版社還有若干名聞全國的社屬刊物,如《譯林》和《江蘇畫刊》。出版社如果並非出於生存所迫,而只是想賺取更大利潤,則保住這三份文化藝術刊物,將造福中國現代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