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指掌》

《傷寒指掌》

傷寒著作。四卷·清·吳坤安撰於1796年。吳氏所說的傷寒,實為廣義傷寒,包括傷寒和溫熱二類病證。

基本信息

簡介

《傷寒指掌》《傷寒指掌》

《傷寒指掌》,傷寒著作。四卷·清·吳坤安撰於1796年。吳氏所說的傷寒,實為廣義傷寒,包括傷寒和溫熱二類病證。本書辨析傷寒,溫熱病證治,傷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韻伯等;溫熱悉遵葉天士、薛生白學說。條理清楚,論述頗精。卷一辨類傷寒及三陽經;卷二述三陰經及瘥後諸病;卷三論傷寒變症;卷四列傷寒類症。吳氏原作後經邵仙根於正文後增寫評語,多系經驗之談。又晚清何廉臣曾將本書略予刪改,改名《感證寶筏》刊行。現存多種清刻本、石印本,1957年上海衛生出版社按吳氏原著,邵氏評批本出版排印本。

自序

僕少多疾病。薄弱無能。遂究心於醫。以求衛生之道。無如質性魯愚。醫理深奧。會將仲景傷寒。反覆研求。不得其旨。用旁索諸家之書。以求其理。惟準繩匯集諸賢之大成。非操明敏之資。不能溯流窮源。余皆獨抒所見。別開徑竇。不無與聖訓相悖謬。徒滋心中之蠱惑。迨觀方中行之條辨。喻嘉言之尚論。雖彼此互異。均可謂獨出新裁。發明古訓。至掃叔和之偽。明仲景之真。不使魚目溷珠。亂玉。非嘉言慧眼靈心。誰能及此。更閱柯韻伯之來蘇集。王晉三之古方注。尤能得仲景之深心。重開生面。故其發明方義。兩賢如出一揆。至若辨六日傳經之妄。辟三方鼎立之謬。改服麻桂於太陽未衄之前。移系白散於太陰誤下之後。千古疑團。一朝打破。又謂。仲景傷寒。已兼六氣。六經主病。已該雜症。非專指傷寒立言。柯氏以前。孰能指出厥旨。金劉河間。叔季人也。擾攘之世。炎火統運。見仲景傷寒。每詳於寒而略於溫。特著醫書四種。其直格一書。每多發明溫熱之理。惜雜於正傷寒內。在乎明眼擇取。厥後紺珠一書。亦宗河間之法。但以雙解散用代麻黃桂枝等湯。以治傷寒。則竟以傷寒為溫熱矣。不知仲景麻黃桂枝等湯。原治傷寒。河間雙解通聖等法。原治溫熱。兩不相侔。不可移易。一經倒施。禍如反掌。嗟乎。寒溫之別。判若天洲。寒溫之治。反如冰炭。何朦混若此。賴周禹載薛生白諸先生出。見世之傷寒正病絕少。類症殊多。寒症絕少。熱病殊多。恐人誤以傷寒正法施治。乃作溫熱暑疫全書濟世。夫溫熱暑疫。皆熱病也。其雲傷寒。自表達里。溫熱自內發外。溫病發於少陽。熱病發於陽明。仲景黃芩湯治少陽溫病。白虎湯治陽明熱病。並非傷寒之方。此真發前人所未發。其覺迷救世之功。誠非淺鮮。近又出傷寒第一書。雲仲景傷寒。治分九州。此書專主揚州分野。雖其說不足憑信。然觀其用藥。遠熱投涼。以透解毒為主。亦治溫熱之良法也。第求其六淫之治。未免寡陋。獨葉天士先生所留治案。每寓傷寒於六氣之中。妙法精義。無不畢備。其雲仲景傷寒。先分六經。河間溫熱。須究三焦。此即先生分治寒溫之大法。明示人不可以足經之藥。混治手經之病。只此二語。已得傷寒之肯綮。奈世人不察。反憾葉案無傷寒。甚矣。傷寒之難明也。仆自矜管窺之見。一割之能。述六經本病一卷。變病類病一卷。先古法。次新法。古法悉本準繩金鑒選注來蘇集之注釋。新法則參葉案第一書溫熱全書之治焉。書成。非敢出而問世。姑存之。以就有道之政云爾。時嘉慶元年仲秋吉日苕南吳貞坤安氏識。

作者

吳坤安,清代,公元1644-1911年。

目錄

花序

自序

卷一

類傷寒辨

察舌辨症法

部位

卷二

三陰總辨

太陰總要述古

太陰本病述古

腹滿

卷三\傷寒變症

衄血(新法)

吐血(新法)

蓄血(述古)

熱入血室(附)

(述古注釋參來蘇集)

痞滿(新法葉案)

……

卷四\傷寒類症

風溫(參葉案)

溫熱

瘟疫(合參)

疫邪兼六氣入足經從表里汗下

疫邪吸穢濁入手經宜逐穢解毒

吳又可法(摘要)

卷五\瘟疫九傳

但表不里

但里不表

表而再表

表里分傳

再表再里

先表后里

先里後表

表證偏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