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由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出版。《使女》雖然是未來小說,其主題卻是現實和多樣的。它描寫了專制政權對人的迫害和對人性的扼殺,同時也觸及到現代社會共同關注的其他問題:如社會環境問題和污染問題等。除了主題的現實性和多樣化。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使女》在寫作手法上也十分新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時空顛倒。整篇小說是發生在一個前推時間之先的倒敘,只是這前推時間被放在了小說末尾部分,小說一開始便是宛若現實的倒敘,由於沒有時間上的交代,讀者幾乎感覺不到故事中發生的事與其所處的現實在時間上的距離。而在倒敘中作者又一反按照事實發生的先後順序進行敘述的傳統手法,物理時間的先後順序被人物的心理時間順序取代,時空顛倒,大量使用現在時態,使故事更增加了即時感,仿佛講述者就在我們對面聲淚俱下,侃侃而談。整個故事完全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已成往事的未來當作現實,又在這現實與回憶、當今與過去做了時間和空間上的交叉,從而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增加了該未來小說的真實感和可企及性。
2、直接引用《聖經》原文。由於小說題材與西方宗教文化傳統的緊密聯繫,作者在小說中不僅針對人物的特點,使用了大量出自《聖經》里的人名,還大膽引用了許多《聖經》原文,將這一西方宗教與文學的經典著作與虛構的故事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動地再現了基要主義極端分子的狂熱信仰及其所作所為,同時也使熟悉這一文化傳統的讀者看到,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被專制政權堂而皇之地加以利用,將會多么可怕!
3、製造懸念。懸念的運用也是這部小說的魅力所在。許多人物、事件剛出現時,作者都有意不予清楚交代,而是設下懸念,讓讀者在欲知結果的好奇心中通過閱讀去逐漸發現答案。如在主人公房間柜子里那行神秘的拉丁文是在第九章出現的,但一直到第二十九章答案才水落石出。男主人公之一尼克的身份從一開始就撲朔迷離,好壞難辨,一直到故事末尾的最後一刻才"真人畢現"。至於書中許多意義含糊、模稜兩可的細節以及整個故事的背景更是到了結尾"史料"部分才令人恍然大悟,豁然開朗。這一切使閱讀本身極具挑戰,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
4、重複手法的運用。重複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作用在於能夠強有力地表現情感。書中這一手法的套用主要體現在篇名上。除"史料"部分外,全書四十六章共分為十五篇。而其中以"夜"為題的竟高達七篇!重複使用"夜"為題,使讀者對一個心靈被她屋裡的四面牆壁,被大主教家的深宅大院,被將她一頭秀髮和臉龐嚴嚴遮住的頭巾牢牢禁錮,飽受重創、苦不堪言的女主人公在基列國所經歷的黑暗日子印象異常深刻。
5、跨學科特點。小說的跨學科特點十分突出。涉及的面有醫學、文學、美術、歷史、經濟、電子、生物、人類學、遺傳學、心理學、音響學、網路學等。表現出作者廣博的知識面,也使所探討的主題更有深度。
6、辭彙創新。在辭彙套用上作者大膽創新。由於這是一本未來小說,而未來必定是電腦套用普及的時代。為此,作者利用縮合法將讀者的熟悉的詞進行拼綴,創造出不少這方面的新詞。
·查看全部>>
·《人生不設限》超級暢銷勵志書>>·《史上最好玩教養法》獨家50折熱賣>>

內容簡介

使女的故事》中我使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阿特伍德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強烈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這部小說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二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磁帶里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公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正如所有的未來小說一樣,它的敘述時間立足於某個未來時刻,講述在那個時刻已成往事的未來。它屬於未來,但故事離我們卻不是遙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來小說的著眼點——按照當今社會的現狀,發展下去,就會如何如何。這個發展的趨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若是正面的發展,即成為所謂的烏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會;而若是照負面因素髮展下去,未來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烏托邦的境地——成為假想中政治、經濟情況一團烏黑的地方。對《使女》進行全面的審視,我們發現,這部小說不能用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劃分來定義,說它是烏托邦小說或反烏托邦小說。這部未來小說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包含的內容要複雜得多。眾所周知,阿特伍德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產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她曾經就《使女》一書說過這樣一句話:“切記。

作者簡介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1939-)是當代國際文壇上最負盛名的加拿大作家,以小說創作成就為最,同時也是出色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他的創作以女性主義和神話主題聞名。她已出版十四部長篇小說、十二部詩集以及多部短篇小說集和文學評論集。她的作品已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約三十個國家出版。其中詩集《圓圈遊戲》和小說《使女的故事》先後獲加拿大總督文學獎,《盲刺客》獲英國布克獎。

目錄

1.夜
2.採購
3.夜
4.等待室
5.午休
6.一家人
7.夜
8.產日
9.夜
10.安魂經卷
11.夜
12.蕩婦俱樂部
13.夜
14.挽救
15.夜
史料

前言

1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
雅各對拉結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豈能代替他做主呢?
拉結說,有我的使女比拉在這裡,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聖經?創世記》,第30章第1—3節
這段出自《聖經》里的文字,記載的是遠古時代,地球混沌初開、上帝創造人類初期時發生的故事。誰能想到,在人類進化到未來二十一世紀初葉時,它竟成了美國生活中的現實。怪誕乎?荒唐乎?但那卻是發生在加拿大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筆下《使女的故事》(TheHandmaid’sTaIe,以下簡稱《使女》)中基列共和國的真實情形。在這部以美國麻薩諸塞州為背景的小說中,作者以超凡的想像力,描繪了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未來世界,向人們揭示了一個毫無公理、殘忍野蠻的專制政權的黑暗統治。在這個世界裡,一方面是一個在宗教極權主義分子眼中無比美好的理想國度,另一方面,卻是在這種政權下廣大女性群體(也包括男性)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尤其是以主人公為代表的,充當政教大權在握的上層當權人物“大主教”們生育機器的“使女”們夢魘般的經歷。那裡的社會構造,與我們的現實社會迥異卻似乎並不陌生。在故事中,現有美國政府被國內原教旨主義信徒中的極端分子取而代之,成立了神權統治的基列共和國。在這個國度里,當權者對《聖經》頂禮膜拜,進行純字面的解讀,亦步亦趨地效法模仿《聖經》里的生活方式,甚至到荒唐可笑的地步。他們篤信所奉行的這一切足以抵抗人類面臨的所有威脅:包括社會動亂、道德墮落、低生育率、環境污染與核廢料的威脅,認為只要信奉上帝,一心順從,便可以沒有煩惱、不用思想。相信一切問題自有上帝安排,只要按上帝說的辦,生活將變得輕鬆簡單。他們生活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論世界裡:非好即壞,非明即暗,非真即假。沒有中間地帶,不存在非此非彼。
在這個世界中,女性的地位發生了質的改變。她們不再以七八十年代以來在西方盛行的女性主義者傲視群雄、充滿雄心壯志的女強人形象出現,一變而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她們被剝奪了財產和工作,生活天地從社會退居到家中,即便是基列地位最優越的大主教“夫人們”也概莫能外。女性被分門別類:夫人、嬤嬤、使女、馬大(女僕)、經濟太太、蕩婦,能夠發揮的作用除了採購、燒煮、洗刷、生育、管家,管理使女和提供性服務外別無其他。還有一類是年老色衰、不能生育或越規逾矩的所謂“壞女人”,她們被發配到與二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一般可怖的“隔離營”生活在核泄漏和核廢料之中。而小說中的“使女”更是一群身份曖昧的女人,她們沒有自己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真名實姓,所有屬於自己的名字均被抹去,代之以由英文中表示所屬關係的介詞Of加上她們為之服務的大主教的姓構成(如主人公“奧芙弗雷德”Offred,意為“弗雷德的”),使她們成了大主教們不折不扣的附屬品。使女們以清心寡欲的修女形象出現,專門訓練來為上層人物繁衍子嗣。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她們和修女一樣,“在床上可做的事除了入睡或者失眠,別無其他”(第2章)。她們也穿修女服,但其服裝標記不是普通修女肅穆素淨的黑色或白色,而是鮮血一般、象徵性與生育的紅色,“一個毫無特徵、難以描述的紅衣女人”(同上)。她們是“國有資源”,其職責是成為國家的精子容器和嬰兒製造機器:“我們的用途就是生育,除此之外,別無他用。我們不是嬪妃,不是藝妓,也不是高級妓女……充其量我們只是長著兩條腿的子宮:聖潔的容器,能行走的聖餐杯。”(第23章)她們是沒有自我的一群:“(家庭相冊里)全是孩子的照片,但不會有使女。從未來史觀的角度出發,扮演這種角色的我們是見不著的。”(第35章)
在這個世界中,男人也同樣是受害者。一些男人比女人處於更為不利的地位。儘管有些男人特權在握,如當權的大主教、充當秘密警察角色的“眼目”等,但大多數男人行為受到嚴格限制,在性的問題上更是嚴厲苛刻:不準接觸色情物品,不許有婚外性行為,實行包辦婚姻,不許手淫,不許搞同性戀,要立下戰功才有望得到婚姻,否則不得成婚。
在這個世界中,沒有笑聲,沒有生氣。“這些草坪乾淨整潔,房子外觀氣派典雅,整修一新;看起來就像以往印在雜誌上有關家居裝修的精美插圖。這裡同樣人跡罕見,同樣是一片沉睡不醒的景象。整條街活像個博物館,又好比建來向人們展示昔日生活方式的城市模型中的一條街道。這裡和那些插圖、博物館或城市模型一樣,也不見孩子的蹤影。”(第5章)整個社會講究的是一板一眼,有條不紊。生活嚴謹刻板,毫無歡樂可言。各種恐怖、怪誕之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與“克格勃”如出一轍的眼目們,幽靈般無處不在,誰敢與當權者作對,必將受到他們的嚴厲鎮壓。他們與其乘坐的黑色篷車一道,成為基列國高壓專制的象徵。學校本是用來傳播知識的場所,卻被基列政權用來作為向女性灌輸愚昧思想的感化中心,那裡禁止讀書寫字,每天不絕於耳的只有《聖經》語錄和充當統治階級工具的嬤嬤們喋喋不休的老生常談。她們不遺餘力地對選到感化中心的女性開頑啟蒙,施以教化,企圖令她們忘卻自我,皈依教門,心甘情願地成為荒唐政權中達官貴人的生育機器。而象徵知識、希望的大學校園,則成了違背清規戒律者恐怖的刑場,學校的圍牆也成了死人示眾的地方。
這一切,會是我們的未來嗎?
2
《使女》是一部未來小說。未來小說在西方批評界也被稱為思辨意味頗濃的“懸測小說”(SpeculativeFiction),它描寫的是未來之事,卻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科幻小說。未來小說儘管含有科幻成分,但具有豐富文化內容。它講述已成歷史的未來,從而使它具有可企及性。這部小說描寫的最遠時間距小說寫作時間兩百多年,以幾名歷史學家的發現,讓一位在基列不幸淪為“使女”、後來僥倖逃出的女性,通過錄在磁帶里的聲音,向讀者講述發生在那個時間之前的故事,即主人公在未來二十一世紀初的親身經歷,其間夾雜著大量主人公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生活的回憶與反思。正如所有的未來小說一樣,它的敘述時間立足於某個未來時刻,講述在那個時刻已成往事的未來。它屬於未來,但故事離我們卻不是遙不可及。而可企及性,正是未來小說的著眼點——按照當今社會的現狀,發展下去,就會如何如何。這個發展的趨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若是正面的發展,即成為所謂的烏托邦——理想中最美好的社會;而若是照負面因素髮展下去,未來世界就可能落到反面烏托邦的境地——成為假想中政治、經濟情況一團烏黑的地方。對《使女》進行全面的審視,我們發現,這部小說不能用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劃分來定義,說它是烏托邦小說或反烏托邦小說。這部未來小說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反映,包含的內容要複雜得多。眾所周知,阿特伍德一貫注重表現文學和文學產生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她曾經就《使女》一書說過這樣一句話:“切記,在這本書中我使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阿特伍德筆下的基列國絕非空穴來風。這裡,我們不妨對假想國基列產生的文化、社會及生態環境背景作一分析。
·查看全部>>

精彩書摘

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一盞燈。抬頭望去,雪白的天花板上是一個花環形狀的浮雕裝飾,中間是空的,由於蓋上石膏,看起來像是一張臉被挖去了眼睛。過去那個位置一定是裝枝形吊燈的,但現在屋內所有可以繫繩子的東西都拿開了。
一扇窗,掛著兩幅白色窗簾。窗下的窗座上放著一張墊子。當窗子微微開啟——它只能開這么點——徐風飄進,窗簾輕舞,我便會坐在椅子或窗座上,雙手交叉握著,靜靜地注視著這一切。陽光也從窗戶透進來,灑在光亮耀眼的細木條地板上,我能聞出家具上光劑的味道。地板上鋪著一張碎布拼成的橢圓形小地毯。這是他們喜歡的格調:既帶民間工藝色彩,又古色古香。這都是女人們在閒暇時利用無用的碎布頭拼綴成的。傳統價值觀的回歸。勤儉節約,吃穿不缺。我並沒有被浪費。可為何我仍覺得缺少什麼?
椅子上方的牆上掛著一幅加了框卻沒裝玻璃的裝飾畫,是一幅藍色鳶尾花的水彩畫。花還是允許有的。但我想,不知是否我們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畫,同樣的椅子,同樣的白色窗簾?由政府統一分發?
麗迪亞嬤嬤曾說,就當作是在軍隊里服役好了。
一張床。單人的,中等硬度的床墊上套著白色的植絨床罩。在床上可做的事除了入睡或者失眠,別無其他。我盡力使自己不要想入非非。因為思想如同眼下的其他東西一樣,也必須限量配給。其實有許多事根本不堪去想。思想只會使希望破滅,而我打算活下去。我明白為何藍色鳶尾花的水彩畫沒裝玻璃,為何窗子只能稍稍開啟而且還裝了防碎玻璃。其實他們害怕的並不是我們會逃走。逃不了多遠的。他們害怕的是我們會用其他方式逃避,那些你可以用來劃開血管的東西,例如鋒利的碎玻璃。
不管怎樣,避開這些細節不談,這裡就像是一間為無足輕重的訪客準備的大學客房,或是像從前供境況窘迫的女子居住的寄宿宿舍。我們現在正處於這樣一種境況。對我們中間還談得上有什麼境況的人而言,其境況確已陷入窘迫。
不過,至少一張椅子、一束陽光和幾朵花還是有的。我畢竟還活著,存在著,呼吸著。我伸出手,放到陽光下。照麗迪亞嬤嬤的說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