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的苦淚》

《佩特拉的苦淚》

《佩特拉的苦淚》是由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導演,漢娜·奇古拉、伊娃·曼特斯主演的一部德國劇情片。

《佩特拉的苦淚》海報

更多中文片名:柏特娜的苦淚/裴特拉馮康特苦澀的眼淚/苦澀的淚
更多外文片名:The Bitter Tears of Petra von Kant .....(USA)
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編劇: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also play
影片類型:劇情
片長:124 min
國家/地區:西德
對白語言:德語
色彩:彩色
混音:單聲道
級別:UK:15 Hong Kong:I West Germany:16 Singapore:R
製作成本:DEM 325,000 (estimated)
拍攝日期:1972年1月 -

劇情梗概

《佩特拉的苦淚》《佩特拉的苦淚》
裴特拉·馮·康特是一個35歲女畫家,服裝設計師,她已經有了一個上中學的女兒,因不能再忍受夫妻之間的冷漠和虛偽與丈夫剛離了婚。好友西多尼從澳大利亞回來,裴特拉向她訴說對男人的看法,西多尼的婚姻幸福,她不認同裴特拉的看法。西多尼向裴特拉解紹她在奧大利亞認識的美國女子卡琳,精神苦悶的裴特拉對漂亮的卡琳一見鍾情,兩人不久開始同居。裴特拉給卡琳提供富裕的生活,並把卡琳當時裝模特竭力向外界推出,但卡琳並不願意被裴特拉左右,得知丈夫也到德國後,就立即離去了。裴特拉在卡琳離去後,終日精神恍惚焦急的等待卡琳回來,在她生日那天,她終於控制不住自己,大喊大叫,向所有的親朋好友翻臉。事後,裴特拉平靜下來,她意識到她並不愛卡琳,她只想占有一個人而已,卡琳打電話來,她平靜地拿起話筒

演職員表

導演:萊納·華納·法斯賓德

演員:Margit Carstensen Petra von Kant
Gisela Fackeldey Valerie von Kant
Irm Hermann Marlene
伊娃·曼特斯 Gabriele von Kant
Katrin Schaake Sidonie von Grasenabb
漢娜·奇古拉 Karin Thimm

編劇:萊納·華納·法斯賓德 also play

製片人原創音樂改編音樂Giuseppe Verdi

攝像師:Michael Ballhaus

電影剪輯:Thea Eymèsz

協調劇組人員造型設計:Kurt Raab

藝術指導布景服裝設計化妝師:Peter Müller makeup artist
Margarethe Ullmann hair stylist

製片主管:Salem El Hedi production manager
Andreas Schimek production manager

助理導演:Harry Baer assistant director
Kurt Raab assistant director

美術音效:Gunther Kortwich sound

特技師視覺特效師特技演員其他職員:An Dorthe Braker script supervisor

導演介紹

他英年早逝,只活了37歲。
他自學成才,24歲開拍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他在14年時間里,拍攝了25部故事片,14部電視片和兩部紀錄片

他吸菸,他酗酒,他吸毒,他雙性戀
成名之前,他賣過淫,成名之後,他更是揮霍所有博自己的“同志”一笑。

他被稱為“新德國電影運動的”、“‘新德國電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國電影的神童”、“德國的巴爾扎克”,“德國的安迪·沃荷”“與戈達爾和帕索里尼比肩的電影巨人”“當代西歐最有吸引力、最有才華、最具獨特風格和獨創性的青年導演”。

他是個電影天才、電影全才,不僅編導自己的大部分影片,而且有時還親自掌鏡攝影、親自剪輯,甚至親自配樂。此外,他在德國話劇“反劇場”運動中還作出不小的貢獻,創作並導演、主演了很多舞台劇,甚至廣播劇

1945年5月31日,法斯賓德出生於巴伐利亞,父親是個醫生,母親是個兼職翻譯。法斯賓德出生的年代,正是德國最窮困混亂的時期,家裡擠滿了破落的親戚朋友。法斯賓德從小就缺乏父母之愛,一方面小法斯賓德更加孤獨內向,另一方面他也學會了虛偽的討好和乖巧。法斯賓德的家,也是父親的診所,坐落在一條通向慕尼黑市中心風化區的街道旁,風化區的妓女們經常到這個診所做政府的例行體檢,小法斯賓德從小就生活在以性為生意氛圍內。五歲的時候,父母離異,小法斯賓德由母親撫養。

自私的母親,一直是法斯賓德的作品中常見的形象,可能就是源於這段兩人生活的折磨記憶。法斯賓德八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就和一個19歲的少年成了情人,而這個19歲的情人覺得自己應該以父親身份對法斯賓德盡責,小法斯賓德的苦惱可想而知。

稍後的記憶,就是淒涼的寄宿學校生活和不斷與母親的愛恨糾纏。十五六歲時,法斯賓德離開母親到科隆和父親住了一段時期,父親已經被吊銷醫師執照,靠出租公寓為生。法斯賓德就替父親向一些外籍勞工收取房租,並開始了自己的賣淫活動。

1964年,法斯賓德決定中斷中學學業,進入慕尼黑一家戲劇學校,學習表演,當時的同學中就有後來德國第一女星、也是法斯賓德的愛將漢娜·許古拉。同時,法斯賓德時而做演員,時而做助理,並通過大量的影片觀摩,積累著自己的電影經驗。當財源匱乏的時候,法斯賓德也毫不介意地繼續在低級酒吧和外籍工人區拉客賣淫,與他同居的女人也是一樣,據說他早期的幾個劇本就是女友接客的時候在對門的酒吧里寫成的。

1965年,20歲的法斯賓德開始了自己電影的第一步,拍攝了短片《城市流浪漢》(城市遊民),第二年又拍攝了《小混亂》。兩部短片只能算是積累了經驗,法斯賓德仍然不能拍攝大型作品。

1966年,法斯賓德投考剛剛成立不久的柏林電影電視學院,卻未被錄取

1967年以後的兩年間,法斯賓德開始從事舞台工作。最早參與到“動作劇院”時,法斯賓德只是個小團體的外來者,但他很快以野心和實力建立了自己在這個小團體里的領導地位。在1968年“行動劇場”從內部瓦解了,法斯賓德隨後領導著一批演員創立了“反戲劇”劇團,並成為負責人。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反戲劇劇團”成了當時德國風起雲湧的先鋒派劇團之中最突出的。法斯賓德組織、創作、導演主演了大量先鋒派舞台劇,不僅呼應了德國戲劇舞台“民主控制”的理念,而且為日後的電影攝製準備了堅實的基礎。很多“反戲劇劇團”的成員後來都成了法斯賓德電影攝製組的主要人物,像作曲家拉本,演員美工拉伯,以及包括在“反戲劇劇團”客串的漢娜·許古拉在內的大量演員,他們都和法斯賓德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和瑞典的戲劇電影大師伯格曼相類似,這個穩定的團體為低成本高效率的電影製作提供了基本保證。1968-69年間,法斯賓德帶領著10餘名“反戲劇劇團”成員把主要創作投向電影領域,正式開始了瘋狂的電影創作生涯,在隨後短短的兩年中共拍攝了11部電影、電視。

如果說,法斯賓德最早的兩部電影短片中,《城市流浪漢》是來源於法國羅麥爾《獅子星座》的創意,《小混亂》則是向戈達爾的《精疲力盡》致敬,那么,在幾年的“反戲劇劇團”的鍛鍊之後,法斯賓德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劇作風格和電影形式。 《愛比死更冷》,這部法斯賓德的處女作,是由他自編自導自演完成的。這部以好萊塢強盜片的形式描述現代青年彷徨心態的影片,還有受到戈達爾、梅爾維爾施特勞布等人影響的痕跡,而且風格上也還很凌亂,所以還沒能在柏林電影節上脫穎而出,但已經在當時電影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同年,他的另一部根據自己同名話劇改編的電影《卡策馬赫爾》(外籍工人)問世。“卡策馬赫爾”是德國當地人對外籍勞工的蔑稱,暗示外籍工人的性行為就象一隻發情的雄貓一樣,有人甚至因此而將該片譯為“陽具藝術家”。“局外人不僅只是必需忍受孤寂的侵蝕,同時也不得不去對抗來自群體的偏見敵意,這是法斯賓德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主題。”同時,影片移植於“反戲劇劇團”的帶有先鋒色彩的形式感也趨於成熟。世界著名電影刊物《畫面與音響》的記者評論到:“看過《卡策馬赫爾》之後可以斷言,法斯賓德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他在戈達爾與施特勞布所做出的開創性業績的基礎上,正開拓著新的天地。”

法斯賓德的前兩部作品的確顯示出他在電影形式上獨特的風格,持續、靜止無動作或極少動作的長鏡頭,以及“反戲劇劇團”風格化的表演,形成一種有意識的單調效果,這與法斯賓德自身的看法是相一致的——“它們是對感情狀況的一種確定”。

《卡策馬赫爾》成本只有8萬馬克,卻為法斯賓德贏得了65萬馬克的獎金,使他得以繼續拍攝下一部影片,而兩年之後,這部影片又為法斯賓德帶來另一筆30萬馬克的獎金。

在決定性的1969年裡,法斯賓德開始展示出超人的精力魔鬼般的創造力。年初他被邀請去布萊梅執導一部舞台劇,不久他又為“反戲劇劇團”編寫了幾個舞台劇本,執導了四出話劇,還在一年間編導、演出了四部電影。他的《愛比死更冷》在四月花了他24個工作日,八月間的《卡策馬赫爾》才用了短短9天,《瘟神》他拍了五個星期,而《R先生為什麼瘋狂殺人》(喪心病)也只用了他12月的13天時間。在高效高產的工作中,法斯賓德逐漸把身邊的工作人員結合成一個高速運轉的創作機器,而他,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這台機器發動機大腦心臟

1970年,法斯賓德繼續保持旺盛的創作精力,一年中完成了一部舞台劇、四部電影和三部電視片,令所有電影界人士瞠目。這一年中,後來可以稱為法斯賓德經典的作品,似乎只有9月的《當心聖妓》。4月份的時候,法斯賓德在西班牙開拍了由自己的新男友主演的作品《威迪》(懷悌),拍攝過程中法斯賓德的情緒受男友的影響很大,甚至多次想要自殺,攝製組幾乎要瀕臨崩潰。當法斯賓德又一次陷入狂暴的情緒中的時候,兩個劇組中的西班牙技工當眾痛毆了法斯賓德。以這個戲劇性場面為高潮,法斯賓德拍攝了自傳色彩的影片《當心聖妓》,表現出他作為導演的自我意識。這是法斯賓德的第一部自傳影片,也是他與自我進行的一次痛苦的決裂,成為法斯賓德電影的一個里程碑式的標誌,曾被他自己稱為他以前拍攝的“10部影片之首”。此時的法斯賓德開始反思自己的影片:“它們太過於個人化,太過於陽春白雪......今後應該比我迄今為止所做的更加尊重觀眾”。

正在法斯賓德走在藝術的十字路口的時候,在一次回顧展上,法斯賓德看到了美國電影大師道格拉斯·瑟克的6部影片,這些電影給他的印象和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從此,在劇作上他把好萊塢情節劇視為自己學習的楷模,而在風格上他也逐漸拋棄了早期影片中簡約僵硬的“反戲劇電影”和“地下電影”的模式

1971年的《四季商人》,是法斯賓德早期的經典之作,影片講述了德國50年代“經濟奇蹟”期間一個水果小販的不幸命運。影片的故事,雖然還是來自法斯賓德自己的家庭歷史,但法斯賓德卻憑藉這部影片走出了個人的世界,而開始肩負起一個藝術家的社會責任。影片採用好萊塢情節劇的敘事手法,加強了對人物的生動刻畫,電影語言也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影片曾被稱為“戰後最好的德國電影”、“多年來出現的最重要的德國電影之一”。

此後,法斯賓德接連拍出《佩特拉的苦淚》 、《野獸出沒的小道》、《一天不是八小時》(5集電視連續劇)等社會現實題材影片,以批判的眼光、通俗的手法,觀察、反映德國社會現實中的種種弊病。同時,法斯賓德的影片也開始了由早期的男性視角、男性世界向女性視角、女性世界的過渡。

《佩特拉的苦淚》

1973年,法斯賓德拍攝了影片《恐懼吞噬靈魂》,這是一部描寫本地老年婦女與年輕外籍勞工相戀的影片。小人物主人公、德國社會普通得近乎窒息的生活、外籍勞工題材,都是法斯賓德一貫關注的,而老少戀情則受到法斯賓德童年時期記憶的影響(法斯賓德在影片中親自飾演老婦人的兒子)。影片可以說是瑟克影片《天堂贊同什麼》的德國翻版,據說瑟克看過影片以後認為,這是法斯賓德“最好最美的影片之一”。

不斷突破自己的法斯賓德,並不願意被已經獲得廣泛認可和好評的日常生活題材限制,而是開始探索新的題材領域和美學世界。法斯賓德早期作品,大都由自己編寫劇本,或改編自自己執導的舞台劇,此時的法斯賓德開始向改編文學名著的方向發展。

73年,法斯賓德根據戛魯耶的小說改編拍攝了兩集科幻電視劇《被操縱的世界》(這部小說也在法斯賓德1978年拍攝的《一年十三個月》中再次出現)。第二年,法斯賓德完成了19世紀德國著名作家馮塔納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馮塔納的艾菲·布里斯特》(又名:寂寞),這是一次傑出而富有創造性的改編,成為法斯賓德著名的經典之一。稱影片是“富有創造性”的,其實法斯賓德幾乎沒有對原著的故事進行任何更改,只是根據影片長度進行了集中和濃縮。法斯賓德之所以把這部影片名稱定為《馮塔納的艾菲·布里斯特》,而不是《艾菲·布里斯特》是有著自己的考慮的。他要拍攝一部能反映出作家觀點的影片,也就是說,這將不是一個布里斯特的故事,而是由馮塔納講述的布里斯特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出現的小說原文字幕充分體現了這種觀點。片中,法斯賓德不僅以黑白攝影和近於無聲電影的手法造成時代的距離感,大量閃白的套用和多次引人注目地使用“鏡子鏡頭”也產生了疏離的效果,在形式上完善了影片的基本立場。同年,法斯賓德還完成了另一部著名“同志”作品《狐及其友》(又名:自由武衛)。

74年以後的幾年中,法斯賓德又拍攝了不少低成本電影:描寫“政治無定所”的《卡然婆婆上天堂》;諷刺對藝術家進行法西斯式天才崇拜的《壞蛋》 ;展現德國家庭與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虛偽、冷漠、欺騙、自私自利行為的《中國輪盤賭》;描寫當代恐怖分子勢力抬頭的《第三代》等影片。此一時期的法斯賓德,注意力過於集中在個人生活內容和當代德國政治方面,普通觀眾反應冷淡。於是,法斯賓德再次將視線轉移到名著改編的方向上來。

1977年,法斯賓德完成了兩集電視劇《鮑威澤》,改編自格拉夫31年的小說《鮑威澤先生的婚姻》。同年,法斯賓德完成了根據僑居美國的著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小說拍攝了著名影片《絕望》。這是一部耗資600萬馬克的巨片,幾乎是法斯賓德此前拍攝的十五部電影耗資的總和,影片以英語對白,並由世界著名影星迪克·鮑嘉主演,創下德國電影的新記錄

同年,法斯賓德對德國國內的拍片條件和影片管理、資助機構日益不滿,險些決定離開德國到好萊塢發展。但不久放棄了這個計畫,開始應邀與新德國電影運動另外幾位主將克魯格、施隆多夫、辛克爾等人聯合執導一部反映西德社會現實的政論影片《德國之秋》,影片於78年完成。在法斯賓德導演段落里,呈現了法斯賓德自己極其私人化的生活,主角就是法斯賓德和男友,以及他的母親

1978年,法斯賓德拍攝了他最成功最受歡迎的著名作品《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在這部好萊塢情節劇色彩濃重的影片中,法斯賓德以一個女人短短一生為主線,把個人的婚姻命運與德國的社會興衰緊緊聯繫在一起,既塑造了一個生動的人物,又展現了社會和歷史,成為德國婦女命運的縮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影片不僅取得了轟動的票房效應,而且獲得多項獎勵,成為法斯賓德影片中少見的雙豐收。此後,法斯賓德又以此為出發點,拍攝了同樣以50年代德國社會現實為背景的女性電影《蘿拉》和《薇羅尼卡·福斯的欲望》,完成了他女性立場和視角的德國50年代背景的女性三部曲。此外,與《蘿拉》一樣拍攝於81年的二戰背景的《莉莉瑪蓮》,在背景年代上甚至也可以算是這三部曲的一個序幕,影片同樣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就在他拍攝三部曲的同時,精力超人的法斯賓德還在79-80年完成了他另一套輝煌的巨作:14集,15個半小時,耗資高達1300萬馬克的電視連續劇《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三部曲表現的是50年代的德國歷史社會現實,這套劇集則是展現20年代末經濟危機時期德國現實的宏大歷史畫卷;三部曲展現的是女性視角和女性立場,而《廣場》展現的則是法斯賓德自己的視角和立場。“《柏林亞歷山大廣場》是法斯賓德”表現“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願望與沮喪的一部最全面、敘事上最富於變化的大綱”。兩項宏大的影像工程取得了無以倫比的輝煌成功,法斯賓德也在來自德國各界的歡呼聲中登上了他藝術生涯的最高峰。

1982年,就在法斯賓德拍攝完成了《薇羅尼卡·福斯的欲望》之後,他還拍攝了他個人的最後一部影片《水手奎雷爾——與魔鬼結盟》。德國著名女影星羅密·施奈德逝世給法斯賓德帶來巨大的悲痛,而他籌備已久的《羅莎·盧森堡》也只能因此擱淺。

1982年6月,法斯賓德正在緊張籌劃著名自己的新片《古柯鹼》《我是這個地球上的幸運兒》。6月10日這天清晨三點半,他同居的女友回到家中,只聽到他房間的電視響而沒有他的鼾聲。雖然他有不經允許任何人不能進入他房間的慣例,但女友還是走了進去,只見法斯賓德躺在床上,已經氣絕,嘴裡還叼著一棵香菸。法斯賓德終於死於他長時間的慢性自殺——他的生活就是一個慢性自殺的過程:長時間毫無節制的工作、暴飲暴食、大量吸菸、過度酗酒、糜亂的雙性生活,超量毒品安眠興奮劑,法斯賓德一生保持著對自己身體持續的摧殘。

法斯賓德短短的一生拍攝了41部影片,編導、演出了27出舞台劇,超人的創作力讓人無法不聯想到他最後作品的片名——與魔鬼結盟。他的一生是一個傳奇,而他的死使他的傳奇更加圓滿。

作品節選

法斯賓德遺作《古柯鹼》企劃案序言(節選)

(一)根據皮提葛黎里原著而即將拍攝的《古柯鹼》,絕對不是反藥物或支持藥物的影片。《古柯鹼》將是一部敘述一個恆常生活在古柯鹼影響下的人,他所歷經的體驗,以及該體驗有何特殊之處的影片。
......

(二)本片《古柯鹼》有別於原著,系由阿瑙迪斯在那不勒斯昏迷期間所作的倒敘所構成。阿瑙迪斯故意讓自己吸食過量古柯鹼,而進入介乎生死之間的彌留夢境。他固然可以忍受死亡,暗地裡卻和鬼門關斗陣,力搏一線生機。然而他鬥敗,死了。

然而,將阿瑙迪斯的經歷敘述成昏睡中的發熱夢魘,只是戲劇上的一種策略。這種策略當然允許任何荒誕不經、任何恣意取決的動機、任何異想天開的服裝道具等等;它所要求的也正在這裡,它尤其允許演員作必要的誇張、獨到的奇招怪舉,猶如古柯鹼癮者在神遊迷幻之境所體驗的。
......

(三)由於皮提葛黎里的小說中有不少內在對白,我不得不加重若干角色的份量,甚至虛構人物。小說的結構自然有了某種方式的改變。然而這些更改對於本片,乃至於小說絕對是有利的。
......

(四)姑且不論至今尚未出現足以和我對“古柯鹼”的概念相提並論的影片,費里尼的《阿瑪柯德》、帕索里尼的《索多瑪120天》、大島渚的《感官世界》,以及我《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的第十四段,皆可傳達我對“古柯鹼”的概念的一斑。

相關作品

1966 《城市流浪漢》(城市遊民)(Der Stadtsreicher; The City Tramp)
1966 《小混亂》(The Little Chaos)
1969 《愛比死更冷》(Love Is Colder than Death)
 《外籍工人》(卡策馬赫爾)(Katzelmacher)
 《瘟疫之神》(Gods of the Plague)
 《R先生為什麼瘋狂地殺人?》(晴天霹靂)(Why Does herr R. Amoke Run?)(與米夏爾·芬勒Michael Fengler合導)
1970 《死亡之河》(里約摩特)(Rio das Mortes)
 《咖啡屋》(The Coffee House)
 《威迪》(懷惕)(Whity)
 《尼克勞斯豪森之旅》(The Niklaushausen Journey)(與米夏爾·芬勒合導)
 《美國大兵》(The American Soldier)
 《當心聖妓》(神聖的妓女)(Beware of a Holy Whore)
 《英格史達特的先鋒》(英格史達特的工兵)(Pioneers in lngolstadt)
1970 《四季商人》(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1972 《裴特拉的苦淚》(The Bitter Tears of Petra von Kant)
 《牢蝕》(Jail Bait)
 《八小時不成為一日》(Eight Hours Are Not a Day)(五個單元的電視影集)
 《不萊梅的自由》(Bremen Freedom)
1973 《世界旦夕之間》(World on a Wire)(上下兩集電視電影,各為99分鐘和106分鐘)
 《諾拉·海曼》(Nora Helmer)
 《瑪塔》(深閨怨婦)(Martha)
 《恐懼吞噬心靈》(Fear Eats the Soul)
1974 《寂寞芳心》(馮塔納的艾菲·布里斯特)(Effi Briest)
 《狐及其友》(自由武衛)(Fox and His Friends)
 《鐵絲上的鳥》(Like a Bird on a Wire)
1975 《屈絲特婆婆上天堂》(卡然婆婆上天堂)(Mother Kusters Goes to Heaven )
 《畏懼與恐懼》(Fear of Fear)

《佩特拉的苦淚》《佩特拉的苦淚》
《佩特拉的苦淚》《佩特拉的苦淚》

1976 《我只要你愛我》(I Just Want You to Love Me)
 《撒旦的一擊》(撒旦的烤肉、撒旦的佳釀)(Satan's Brew)
 《中國輪盤賭》(Chinese Roulette)
1977 《站長夫人》(The Station Master's Wife)(上下集電視電影,各為104和96分鐘,1983年以劇情片形式發行)
《紐約婦女》(Women in New York)
 《絕望》(Despair--A Journey into Light)
1978 《德國之秋》(Germany in August)(合導)
 《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own)
 《一年十三個月》(In a Year of Thirteen Moons)
1979 《第三代》(The Third Generation)
1980 《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電視劇集,14集,15個半小時)
1981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
 《蘿拉》(蘿拉)(Lola)
 《崔恩斯的劇場》(昏睡中的戲劇)(Theater in Trance) (紀錄片,91分鐘)
1982 《維洛妮卡·福斯的欲望》(Veronika Voss)
 《霧港水手》(水手奎雷爾——與魔鬼的結盟)(Querelle)
 

影片評論

以前看過法斯賓德的《莉莉.瑪蓮》。結果遇到了非英語電影經常會發生的問題——字幕問題。在所有地方都找不到沒有問題的字幕,於是就這么看了。看完以後對漢娜·許古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看過她的《愛比死更冷》、《瑪利亞·布勞恩的婚禮》。
這次翻出《柏蒂娜的苦淚》來看,又一次見識了漢娜·許古拉。她在銀幕上顯得有點胖胖的嬰兒肥,身材雖然不是那么特別好,但是的確有之中witch般都有的魅力。松松的頭髮,娃娃一般的臉。有一種說法,說她和法斯賓德是德國電影的兩架馬車。。。她在電影中,也用她那種獨特的個人魅力組成了一個“氣場”,收人心魄一般。

《柏蒂娜的苦淚》全片就是在一個封閉空間里拍的——甚至連那個房子的門都沒有看到。若干個女人在那裡出出進進,在一幅壁畫前面不停地說話、喝酒。。。這是一個關於女人之間相互折磨的故事。卡琳利用柏蒂娜對其的酷兒傾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終將柏蒂娜拋棄;柏蒂娜對瑪麗娜的“囚禁”和“虐待”以及最終對其放飛。瑪麗娜在全片沒有說一句話,只是在那裡端茶送水,準備吃的或者打字。柏蒂娜似乎並沒有把她當作一個人來對待,雖然也會對她說“謝謝”,然而卻不關心她的情感。瑪麗娜只有用面無表情和機械的打字聲音來回應這一切。
柏蒂娜對卡琳的愛,更是有一點執拗。卡琳離開時,她反覆無常,一會兒咒罵她,一會兒哀求她,一會兒吐唾沫,一會兒緊緊扯住她。她在等待卡琳的時候也是這樣,聽到電話鈴聲之後的悸動,發現電話是別人時候的失望——她甚至連母親女兒(很巧,都是女人)都不在乎了。

電影中沒有一個男人,比阿莫多瓦電影還要純女性。但是這些女性也都是受了男性傷害的,但是,她們仍然在互相折磨。直到最後,柏蒂娜失去了一切。。。

下載地址

http://content.kuaiche.com/movie/1218078/Poster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