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6版)》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6版)》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6版)》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6版)》內容包括:根據教師學生在使用第5版教材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修改意見,本版從每章的字數與編排都做了較大調整。全書分為4篇,第一篇為“基本組織”,系統闡述4種基本組織的主要內容。第二篇為“系統器官組織”,按傳統的解剖學內容排列,各相應系統、器官的組織學內容,以“微細結構”單獨作為1節或2節排列在解剖學內容之後,以利於組織學教學;將脾、胸腺、淋巴結和扁桃體等器官歸類為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以組織學為主;從第八章“內臟學概述”至第十四章“腹膜”,為解剖學的“內臟學”部分;根據乳腺的發生來源,將其與皮膚歸類為“體被系統”。第三篇為“胚胎學”,內容也有較大幅度的刪減。第四篇為“局部解剖學”,包括斷層解剖學內容。因教學時數有限,刪去第5版中的“兒童解剖學”一章。適合於高職高專各專業醫學生學習使用。

目錄

緒論
第一篇基本組織
第一章上皮組織
第一節被覆上皮
一、單層上皮
二、復層上皮
第二節腺上皮和腺
第三節上皮細胞的特化結構
第二章結締組織
第一節固有結締組織
一、疏鬆結締組織
二、緻密結締組織
三、脂肪組織
四、網狀組織
第二節軟骨與骨
一、軟骨
二、骨
三、骨發生
第三節血液
一、血細胞
二、造血組織
三、血細胞發生
第三章肌組織
第一節骨骼肌
一、骨骼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二、骨骼肌纖維的超微結構
三、骨骼肌纖維的收縮
第二節心肌
一、心肌纖維的光鏡結構
二、心肌纖維的超微結構
第三節平滑肌
一、平滑肌的形態特點
二、平滑肌纖維的收縮
第四章神經組織
第一節神經元
一、神經元的結構
二、神經元的分類
三、神經元的連線
四、神經幹細胞
第二節神經膠質細胞
一、中樞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二、周圍神經系統的膠質細胞
第三節神經纖維和神經
一、神經纖維
二、神經
第四節神經末梢
一、感覺神經末梢
二、運動神經末梢
第二篇系統、器官與組織
第五章骨學
第一節概述
一、骨的形態和分類
二、骨的構造
三、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
第二節軀幹骨
一、椎骨
二、肋
三、胸骨
第三節顱骨
一、腦顱骨
二、面顱骨
三、顱的整體觀
四、新生兒顱的特徵及其生後變化
第四節四肢骨
一、上肢骨
二、下肢骨
第六章關節學
第一節概述
一、直接連結
二、間接連結
第二節軀幹骨的連結
一、脊柱
二、胸廓
第三節顱骨的連結
第四節上肢骨的連結
一、上肢帶連結
二、自由上肢骨連結
第五節下肢骨的連結
一、下肢帶連結
二、自由下肢骨連結
第七章肌學
第一節概述
一、形態和構造
二、起止、配布和作用
三、命名法
四、輔助裝置
第二節頭頸肌
一、頭肌
二、頸肌
第三節軀幹肌
一、背肌
二、胸肌
三、膈
四、腹肌
第四節上肢肌
一、肩肌
二、臂肌
三、前臂肌
四、手肌
第五節下肢肌
一、髖肌
二、大腿肌
三、小腿肌
四、足肌
第八章內臟學概述
一、內臟的一般結構
二、胸部標誌線腹部分區
第九章消化系統
第一節口腔
一、口唇
二、頰
三、齶
四、牙
五、舌
第二節咽
一、咽的位置與形態
二、咽的分部
第三節食管
一、位置和形態
二、狹窄部
第四節胃
一、形態和分部
二、位置和毗鄰
三、胃壁的構造
第五節小腸
一、十二指腸
二、空腸和迴腸
第六節大腸
一、盲腸
二、闌尾
三、結腸
四、直腸
五、肛管
第七節唾液腺
一、腮腺
二、下頜下腺
三、舌下腺
第八節肝
一、形態
二、位置
三、分葉和分段
……
第三篇胚胎學
第四篇局部解剖學
中英文名詞索引

序言

在第5版教材使用5年後,衛生部教材辦公室於2008年10月在瀋陽召開了“關於組織編寫第6輪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專業教材主編人會議”,正式啟動第6版編寫工作。會議強調各位主編及編委應明確醫學專科教育的目的和對象;教材編寫必須遵循科學性、先進性、啟發性和實用性原則;基礎理論的闡述以“必須夠用”為度。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第6版)編寫大綱、編寫計畫和編委會組成。
教材整合是教學改革的要求,如何整合是個大難題。本版教材將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合編於一體,屬於各系統內整合。目的一是減少兩門課程的重複內容和教學時數,讓學生用省出的時間選學或自學其他學科或邊緣學科知識,利於拓寬知識視野;二是這兩門課程密不可分,有利於學生建立“正常人體結構”的完整知識體系。
本教材實際上是5門課程合為一體(系統解剖學、局部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組織學和胚胎學)。主要編寫思路是將人體各系統、器官形態與結構特點及發生、發育規律,作為一個整體來描述。但如何編好這本五合一的教材,始終是一個難題。傳統的編寫思路不得不改變,新的思路不得不拓展。因此,在全書內容的編排上不得不打破原來的“完整性”而適應新的“系統性”,還必須顧全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的教學特點和教師的授課習慣。因此,在編寫中解剖學的編委與組織胚胎學的編委們密切溝通、彼此理解。
根據國內廣大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教師和學生在使用第5版教材中發現的問題,以及提出的修改意見,本版從每章的字數與編排都做了較大調整。全書分為四篇,第一篇為“基本組織”,系統闡述四種基本組織的主要內容。第二篇為“系統、器官與組織”,按傳統的解剖學內容排列,各相應系統、器官的組織學內容,以“微細結構”單獨作為一節或二節排列在解剖學內容之後,以利於組織學教學;將脾、胸腺、淋巴結和扁桃體等器官歸類為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以組織學為主;從第八章“內臟學概述”至第十四章“腹膜”,為解剖學的“內臟學”部分;根據乳腺的發生來源,將其與皮膚歸類為“體被系統”。第三篇為“胚胎學”,內容也有較大幅度的刪減。第四篇為“局部解剖學”,包括斷層解剖學內容。因教學時數有限,刪去第5版中的“兒童解剖學”一章。

文摘

2.巨噬細胞(macrophage)
來源於血液的單核細胞。光鏡下,形態多樣,圓形或卵圓形(圖2-1);功能活躍者,常伸出突起;核小,卵圓形,染色深;胞質嗜酸性。電鏡下,細胞表面布滿許多不規則的皺褶和微絨毛(圖2-3),胞質內含大量的溶酶體,吞噬體,微絲和微管。
在疏鬆結締組織內的巨噬細胞又稱組織細胞(histiocyte),常沿膠原纖維散在分布。當巨噬細胞周圍出現細菌的產物、炎症變性蛋白等物質時,即可伸出偽足,沿這些化學物質的濃度梯度向高濃度部位移動,聚集到產生和釋放這些化學物質的部位,這種特性稱趨化性,這類化學物質,統稱趨化因子(chemotac-ticfactor)。在趨化因子的作用下,巨噬細胞活化並發揮以下功能。
(1)吞噬功能:巨噬細胞有強大的吞噬能力,能吞噬細菌、異物和衰老的細胞,形成吞噬體或吞飲小泡;與初級溶酶體融合,形成次級溶酶體;異物顆粒被溶酶體酶消化分解,不能被消化的則成為殘餘體(如塵埃顆粒)。
(2)抗原呈遞作用:巨噬細胞吞噬抗原後,對抗原物質進行分解處理,並將抗原信息呈遞給淋巴細胞,啟動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