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文字》

《五經文字》

《五經文字》一種辨正經傳文字形體的書。大曆十年六月張參奉詔校勘五經文字,並且書於太學屋壁。經書文字的楷書寫法自有《五經文字》以後才有了一定的準繩。所以這本書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極大的作用。

《五經文字》

正文

一種辨正經傳文字形體的書。唐代宗大曆十一年(776) 國子司業張參撰。張參,新舊《唐書》無傳,《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河間張氏”下有張參名,或即此人。清代朱彝尊《五經文字跋》說:“按孟浩然集有《送張參明經舉覲省詩》,錢起集有《送張參及第還家作》,而‘郎官石柱題名’參曾入司封員外郎之列,蓋參在開元天寶間舉明經,至大曆初佐司封郎,尋授國子司業者也。”
大曆十年六月張參奉詔校勘五經文字,並且書於太學屋壁。隨後又收集疑文互體,根據漢熹平石經和《說文解字》《字林》《經典釋文》等書,收經傳文字3235字,依據偏旁部首排列,凡160部,分為3卷。所收文字除見於易、書、詩、禮、春秋五經的以外,也兼收《論語》、《爾雅》中的字。每字加注讀音,而以注反切為主,兼注直音。所注反切多與《字林》音相合。經書文字的楷書寫法自有《五經文字》以後才有了一定的準繩。所以這本書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極大的作用。

《五經文字》《五經文字》
不過,這本書的分部並不完全合乎《說文》。書中既以偏旁形體分部,但在分部上有以形旁為部首的,又有以聲旁為部首的。如木部、手部為形,而才部、且部為聲。或一部之內有以部首為形的,又有以部首為聲的,未免與分部之意不合。又如艹部、十部之字隨意割取偏旁,更為凌亂,不足為法。
原書最初書於國學講論堂東西廂屋壁,後來改為木版。唐文宗間刻石經,附於九經之後。清代《後知不足齋叢書》從唐石本覆刻,字大清晰,最佳。(見彩圖)

《五經文字》《五經文字》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