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辭典》

《中華大辭典》是於2009年6月19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建議將繁簡體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

2009年6月19日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提出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的主張,建議將繁簡體字詞語彙陳列比較,以利兩岸互動。國務院台辦發言人范麗青6月24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表示贊成兩岸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把存在差異的辭彙比較陳列,供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學習使用。

背景

(圖)《中華大辭典》《中華大辭典》

在當前兩岸人員交往日益頻繁、經貿、文化、體育等活動的交流日益增多、加深而政治尚未實現統一的情況下,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先生現在提出先由兩岸民間用繁簡兩種文字語彙對照的方式合編《中華大辭典》,以利兩岸互動。歷史將證明,在中華文化的發展史上,在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由“統一、割裂、統一”的曲折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將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

兩岸文化本是同一根基,同一血脈。但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幾十年來兩岸文化在中國土地上的兩處不同的地方汲取著同一根基的營養,各自都在發展,正如生長在同一棵大樹上的兩根枝條一樣。兩岸同胞同文同種,使用的文字相同,語言相同,文化無論怎樣受到人為的割裂,都不會否認一脈相承的的事實。俗語講“打斷骨頭連著筋”,文化是筋,文字也是筋。文字是承載文明的載體,是傳承文明的工具。由於在過去幾十年里兩岸文化交流比較少,且大陸使用的是簡化文字,顯現出兩岸交流交往上的不便。促進兩岸的交流與交往,就要努力減小文字和文化上的差異。這一天終將會到來,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為這一天的早日到來創造了一個機會,搭建了一個平台。

提議緣由

上任後堅持用毛筆批示公文的馬英九說,他對漢字一往情深,身為中文使用者與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推動大陸更多年輕人認識繁體漢字是責無旁貸。

他強調,中文字“由正入簡易、由簡入正難”,台灣一直用繁體字教學,沒有改變的問題,但希望把根紮好,使枝繁葉茂,讓其影響力得以進一步發揮,也讓中華文化有更多立足的地方。

此前馬英九曾發出“識正書簡”的倡議,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能達成協定。他認為,這樣才能跟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

台北市在馬英九擔任市長任內舉辦過漢字文化節,並向遊客提供繁簡體字對照表。此外還申請將繁體字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這項工作仍在持續推動中。

意義

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是個大智慧。文化是根基,文字是載體和工具。無論繁體或簡體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庫的寶藏。合編《中華大辭典》是同一文化寶庫不同寶藏的交流,是邁向最終走向文化大一統的重要步驟。文化大一統是歷史的必然,合編《中華大辭典》必將促進這一天的早日到來。

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是個大智慧。在兩岸政治上尚未實現統一的情況下,先有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有民間先來承建實現文化一統的橋樑,承建建設中華文化大廈的基礎,是為傳承弘揚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貢獻給中華民族的一個大智慧。

用繁簡兩種字型合編《中華大辭典》是個大智慧。兩岸實現文化統一決不是以在交流、統一的過程中誰擠兌誰,誰吃掉誰的簡單方式出現,而是互相吸納優秀成分,兩岸文化互相揉和,共存共榮的方式。至於繁簡文字在被人們的接受程度方面孰優孰劣,將來兩種字型的命運如何,我們且把它交給歷史,交給未來。其實這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兩種字型在中華文化的光輝發展史上都發揮了自身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並在實現文化統一過程中它發揮了自身應有的作用。

繁簡兩種字型並存,也是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兩岸統一前這一現象已存在了幾十年,今後必將還會存在若干年代,這是一種歷史現象和歷史存在,不能迴避,也是迴避不了的。在中華文化發展的現階段,目前尚有藏文、維文等少數民族文字的存在,更別說同是漢文化主流的繁體字的存在,這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方面。兩岸合作為繁體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的一個積極舉措。

6月24日電 國務院台辦發言人范麗青24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說,為更方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方面的交流,我們贊成兩岸專家學者通過民間的方式合作編纂“中華大辭典”,把存在差異的辭彙比較陳列,供海峽兩岸、港澳地區及海外華人學習使用。
范麗青在應詢回應馬英九有關“識正書簡”和兩岸合編“中華大辭典”的談話時作上述表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