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銀行業開放、穩定與發展研究》

《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銀行業開放、穩定與發展研究》

《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銀行業開放、穩定與發展研究》在分析金融開放和銀行體系穩定性關係的基礎上,著重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路徑選擇,外資銀行進入對這些國家巨觀金融和銀行微觀績效的作用以及金融開放對這些國家金融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作用等問題作一探討。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銀行業開放、穩定與發展研究》在分析金融開放和銀行體系穩定性關係的基礎上,著重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的路徑選擇,外資銀行進入對這些國家巨觀金融和銀行微觀績效的作用以及金融開放對這些國家金融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作用等問題作一探討。選擇這些問題進行研究主要出於以下幾點考慮:(1)從金融開放理論溯源及演變路徑著手,分析新形勢下金融開放的主要特徵和發展趨勢,探尋全球性金融自由化與轉型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結合點,這無疑是對金融學研究的一個貢獻。(2)分析轉型國家金融開放的理論依據和實踐過程以及從中取得的經驗教訓,並在此基礎上劃分轉型國家金融銀行業開放的不同類型,是對轉型國家金融發展領域比較全面的總結和重新定位。(3)分析和研究轉型國家金融開放對本國銀行體系穩定性的效應問題,有助於這些國家有效地區分金融開放對銀行體系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為進一步選擇和實施正確的金融開放戰略提供諮詢性參考意見。(4)通過歸納總結波蘭、捷克、匈牙利等中東歐典型的轉型國家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經驗,有助於為中國進一步實施銀行業改革提供經驗借鑑,特別是對加入WTO條件下中國對外開放銀行業和對內提高商業銀行競爭能力提供政策建議。
 莊起善,男,1950年生,在復旦大學獲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世界經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任中國歐洲聯盟研究會理事、上海世界經濟學會理事、上海東歐中亞學會理事。在《世界經濟》、《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幾十篇,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社科基金資助的課題多項,獲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經濟學二等獎(1998年)、上海市決策諮詢研究成果三等獎(1995年)、中國蘇聯東歐學會中青年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1990年)。已出版的著作有《俄羅斯轉軌經濟研究》(2000年)、《過渡經濟的理論與實踐》(1999年)、《世界經濟新編》(1996年)。與他人合譯著作4部。

作者簡介

目錄前言
第一章金融自由化和銀行穩定
第一節金融抑制理論
一、金融抑制理論的基本概念
二、金融抑制的表現與特徵
三、金融抑制的手段和後果
第二節金融自由化與巨觀經濟穩定
一、金融自由化與經濟成長
二、金融自由化、利率與穩定
三、金融開放與貨幣政策選擇
四、金融自由化與吸收外資
第三節金融開放與銀行業穩定
第二章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體制改革
第一節中東歐轉型國家商業銀行私有化問題
一、從單一銀行制度到二級銀行體系的構建
二、中東歐轉型國家商業銀行資產重組
三、中東歐轉型國家商業銀行私有化
第二節外資銀行在轉型國家的作用探討
一、理論綜述:外資銀行進入的利弊之爭
二、外資銀行在轉型國家的實踐
三、結論
第三節轉型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分析
一、理論綜述:轉型國家探討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緣由
二、實證分析:轉型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指數評價
三、效應分析:轉型國家中央銀行獨立性的經濟效果
四、政策建議
第四節中東歐五國銀行業改革的“入盟”效應
一、歐盟銀行經營管理調整的制度安排與特點
二、中東歐五國銀行業改革的現狀評述
三、中東歐五國銀行業改革的“入盟”效應
第三章中東歐轉型國家的金融結構
第一節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的形成
一、銀行和市場之爭
二、轉型國家構建金融系統的實踐:一個歷史的選擇
第二節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資產重組、私有化和外資所有權
一、高度集中的計畫體制的後遺症
二、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銀行的資產重組
三、銀行私有化
四、外資銀行進入與銀行所有權結構的變化
第三節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部門的規模、集中度和效率
一、銀行部門資產規模和金融深度
二、銀行部門集中程度
三、銀行部門的效率與盈利性——銀行利差、淨利息收入與邊際淨利率
第四節中東歐轉型國家的資本市場
一、股票市場和本幣債券市場的建立
二、資本市場規模與融資功能
三、資本市場的流動性
第五節中東歐轉型國家的貨幣市場
一、波蘭的貨幣市場
二、匈牙利的貨幣市場
三、捷克的貨幣市場
四、斯洛伐克的貨幣市場
五、斯洛維尼亞的貨幣市場
第四章外資銀行進入對中東歐轉型國家巨觀金融穩定的作用
第一節文獻綜述:外資銀行進入對轉型國家銀行部門的效應分析
一、轉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外資銀行進入效應
二、外資銀行進入對轉型國家銀行業的短期效應
三、外資銀行進入對轉型國家銀行業的長期效應
四、轉型國家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的績效比較
第二節中東歐轉型國家巨觀經濟指標和銀行體系穩定性
一、巨觀經濟指標框架
二、轉型國家巨觀經濟狀況與銀行穩定性
第三節外資流入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體系作用的實證研究
一、CEC5金融體系的共同特徵
二、外資流入與CEC5金融改革(轉型)
三、基準模型回歸結果及分析
四、加入歐盟後的挑戰
第五章外資銀行進入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微觀績效的作用
第一節CAMEL指標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微觀績效的分析
一、微觀指標——CAMEL框架
二、運用CAMEL指標對中東歐五國銀行微觀績效狀況的分析
三、結論及其分析解釋
第二節外資銀行進入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績效短期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外資銀行進入對東道國銀行的短期影響:一個簡單的總結
二、相關實證文獻
三、變數和模型選擇
四、數據描述
五、實證檢驗
六、對檢驗結果的討論和解釋
七、結論
第六章金融開放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銀行業改革和發展的積極作用
第一節中東歐轉型國家不良貸款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一、不良貸款概述
二、中東歐五國不良貸款發展情況及其成因
三、中東歐國家不良貸款的治理
第二節外資銀行進入對國內信貸資源配置的影響
一、理論綜述
二、外資銀行進入與信貸規模
三、外資銀行與信貸結構
四、結論
第三節中東歐轉型國家金融業的穩健與吸引外資
一、提出問題
二、波、捷、匈三國金融體系的主要特徵及穩健性指標
三、波、捷、匈三國吸引外資狀況分析
四、對波、捷、匈三國金融穩健與引資的實證檢驗
五、波捷匈人盟後金融業發展與吸引外資展望
第七章金融開放對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體系穩定性的消極作用
第一節轉型國家金融自由化的不穩定因素
一、金融自由化的原生性不穩定因素
二、金融自由化的衍生性不穩定因素
第二節金融開放與金融危機
一、俄羅斯金融自由化中的不穩定因素和金融危機
二、捷克金融危機
第八章開放和穩定:金融發展和銀行改革的目標
第一節關於自由化、金融穩定和銀行開放的重新認識
一、自由化漸進觀念確立
二、轉型國家金融體系穩定策略
三、金融穩定化的政策框架
第二節開放中的監管:金融銀行業發展的重要保證
一、銀行監管概述
二、銀行開放中的監管問題
三、與國際組織合作:監管和開放的重要保證
第三節中東歐轉型國家銀行體系的未來發展趨勢
一、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自由化趨勢
二、中東歐國家的金融市場建設
三、中東歐國家銀行部門的進一步開放

前言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伴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及經互會解散等重大歷史事件,一批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的國家先後向市場經濟過渡,轉型國家(TransitionCountries)這個群體開始出現並活躍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以波蘭、捷克、匈牙利為代表的中東歐國家和以俄羅斯為代表的獨立國協國家,它們的一舉一動,它們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方面的改革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吸引著國際學術界和政策界的眼光。
根據國內外研究文獻和國際金融組織的劃分來看,對於轉型國家的界定和分類,一般來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轉型國家特指中東歐和獨立國協國家。廣義的概念則認為凡是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國家都可以稱為轉型國家①。參照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標準,表0.1顯示了對轉型國家所作界定和分類的情況。本書研究的中東歐轉型國家應該隸屬於狹義範疇之中,而且主要集中在中歐五個國家,即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斯洛維尼亞。
中東歐和獨立國協國家的社會經濟轉軌已經走過了近20個年頭,而銀行業作為經濟的核心,其改革和發展過程就是其社會經濟變革的一個縮影。

精彩書摘

第一章金融自由化和銀行穩定
第一節金融抑制理論
無論是麥金農還是肖,他們的金融自由化理論的起點都是基於對傳統貨幣金融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指出這些理論中不符合開發中國家的實際的地方,並對相關觀點進行改進,使之更適於分析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金融問題。他們認為,不發達經濟的特點之一是金融抑制。而金融抑制的某些政策,比如對通貨膨脹稅的倚重、對利率水平的抑制,都來自對財富觀的曲解。因此本節首先對金融抑制理論及其基本觀點作簡要介紹。
一、金融抑制理論的基本概念
“金融抑制”這一術語最早由愛德華·肖(Shaw,1973)和麥金農(Mckinnon,1973)引入。在《經濟發展中的貨幣與資本》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出,麥金農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論與傳統理論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更加注重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由於開發中國家的金融系統普遍不發達,資本市場存在比較嚴重的分割現象,企業很難通過外部融資的方法籌集資金,它們必須更多地依賴內部融資。因此,在開發中國家的金融系統中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的、固定不變的市場利率。資本市場的割裂和投資風險的存在使得企業更傾向於持有較多的貨幣余額以用於自身發展。反映在巨觀經濟層面上就是收入分配中儲蓄和消費的比例的嚴重不對稱,而作為市場調節工具的金融和銀行系統受到來自政策方面的較大壓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