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歷史文化遺產研究》(06JJD840013)的成果之一。《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項目於2006年由教育部招標立項實施。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按照研究計畫,項目承擔單位教育部重點基地、國家985基地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於2006年8月主辦了“東北亞海上交流歷史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承辦,山東省蓬萊市文物局協辦,會期三天,分別在青島蓬萊兩地舉行。

目錄

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歷史進程與網路體系
殷人東渡美洲新證——從甲骨文東傳墨西哥看商代文化對新大陸的影響
古代東亞海上航路的開闢與國際貿易網路的形成和變遷
先秦時期山東半島與東北亞地區海上交流的考古學觀察
15世紀、16世紀的東北亞海域貿易——以中日關係為中心
明成祖為日本封山勒銘史事考論
朱紈事件與東亞海上貿易體系的演變
試論琉球國在清康熙朝封貢體系中的地位
東北亞的全球化:族群與國族主義的交錯
“環日本海(東海)”地域交流的現狀和展望
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港口與航路
東北亞海上交流史上的廟島群島
吳越文化東傳日、韓的海路航線
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所見山東半島出海口考述——以乳山浦一帶海灣為中心
崔致遠東歸羈泊山東半島行跡考——以大珠山、乳山、巉山為中心
海洋沉船考古所見東北亞歷史上的海路交流——以13~15世紀為中心
朝鮮人明海上貢道考
廟島群島與明代中朝海路交流
晚清中朝海上交通述略
清代琉球貢使在京館舍之變遷
江戶時代來航長崎的山東商船
日俄直通定期航線的開通和甲午戰爭後的東北亞海域
東北亞海上交流歷史上的文化傳承
歷史上的東北亞海產貿易與海產文化傳承
朝鮮時期的海上漂流:經歷與信息的利用和局限——以信息傳遞與通商的的差異為中心
明清中琉交往與歷史文化遺產
水密隔艙海船歷史文化遺產研究
韓國西海岸洞祭的中國系神格田橫研究
媽祖信仰的國家化與在東北亞地區的北傳
媽祖文化遺產在東北亞的信仰與發展
滿族海洋女神崇拜的文化意蘊
東北亞海上交流的遺產遺蹟及其開發與保護
對徐福文化資源保護開發的思考
韓國徐福傳說的意義及其旅遊資源化套用
舟山群島與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歷史遺存
膠東半島及廟島群島與高麗有關的海洋遺址和傳說——以唐太宗年間高麗戰爭為中心
唐朝山東半島港口網路與新羅僑民的沿海分布及其遺蹟
中國沿海地區新羅僑民歷史遺蹟的保護與開發
山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海洋文化遺產的研究與國際合作
序言
本卷內容,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基地重大項目《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歷史文化遺產研究》(06JJD840013)的成果之一。
《東北亞海上交流的歷史文化遺產研究》項目於2006年由教育部招標立項實施。按照研究計畫,項目承擔單位教育部重點基地、國家985基地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於2006年8月主辦了“東北亞海上交流歷史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文化研究所承辦,山東省蓬萊市文物局協辦,會期三天,分別在青島、蓬萊兩地舉行。來自本項目組成員所在單位的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和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等地的東北亞地區學者40多人與會,參加了本項目內容的研討和在蓬萊市對古登州港遺址遺物、尤其是新出三艘古船的實地考察。這些中外學者的已成論文,均收入本論文集中,許多著名學者提供了或巨觀或微觀的精深研究成果,本集在手,讀者自可檢讀;另有日本濱下武志教授、北京大學宋成有教授、山東大學陳尚勝教授等多位學者在會上作了口頭報告或多媒體演示,雖不能反映在本論文集之中,但與本論文集中收集論文同樣,作為本課題研究的智慧財富,都將被反映在本課題最終研究成果之中。這裡,我作為本課題項目負責人,向這些學者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謝忱。
文摘
宋朝東亞海上貿易活動的展開,推動日本武士與商人建立同盟,促進了海上貿易圈的擴大。12世紀下半葉,推動日、宋海上貿易的是日本的平家。時任播磨守和備前守的平忠盛(1096-1153年),曾偽造院宣(命令書),使宋船置於其支配下;其子清盛(1118-1181年)擁有“中國的揚州之金,荊州之珠,吳郡之綾,蜀江之錦,七珍萬寶,無所不有”。他興建大輪田泊(神戶港),拓寬音戶的瀨戶航道,把宋之商船引進大阪灣,使日宋海上貿易相當興旺。南宋中期,日本進入鎌倉幕府時期(1186-1333年),宋商與日本的中央貴族,九州與中國地方的豪族以及博多商人間的貿易關係的發展,刺激了日本商人的冒險精神,北宋以來華船獨往的局面結束,海盜與倭寇日益成為東亞海上正常貿易的最大威脅。
這個時期,宋、麗間的貿易和海上往來已經嚴重萎縮。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六月,宋為借“路迎請(被俘徽、欽)二帝”曾遣國信使楊應誠使麗;1136年,高麗也遣使回訪,除此外,在以後的114年間兩國幾乎沒有一次使節往來,雙方官方關係似完全斷絕,“維繫雙方關係的唯一紐帶是宋商的活動,而其來往相等稀疏”。據《高麗史》記載,整個南宋時期赴麗貿易的宋商只有34次,其中在1127-1165年的39年間有26次,1166-1279年的114年間有8次;而且他們的身份有的相當模糊,如高麗明宗三年(1]73年)六月。不過,同北宋相比,這時參與每次貿易的人員卻多了不少。北宋時期平均每次人數在50人左右,南宋時期則平均超過80人。例如,1148年(高麗毅宗二年)八月,有宋商都綱郭英、莊華、黃世英、陳誠、林大有等330人赴麗貿易。
南宋後期,宋麗間海上往來驟減與倭寇對高麗的侵犯有直接關係。13世紀後半葉至14世紀前半葉,倭寇開始出沒高麗沿海。1223年,《高麗史》出現“倭寇金州”的記載。日本學者稱倭寇是日本商人由被動轉變為主動行動的“極不成熟的形態”,是日本自由商人的先驅;“寇商一體兩面,市通,則寇轉為商,市禁則商轉為寇”。麗末,受蒙古勢力的壓迫,高麗國力疲弊,日、麗間“進奉船交易”全絕。日本的對馬、壹歧、松浦的領主和領民遂轉為倭寇,並在半島南部沿岸建立武裝移民的倭寇據點。這些倭寇“賊船出沒無有定時,……彼賊多則千百成群,小則什伍為隊,妖謀詭計,言所難窮……往往出我不意,肆其陸梁,多則虛張聲勢,指西向東,俟我兵勢互分,潛為襲搗,或棄防戍而直趨居民,或舍居民而先襲防戍,少則預遣間諜,伺其富貴之家,潛為剽竊,比官兵得知而追逐,賊已飽載而遙遁。”1259年、1263年,高麗曾兩度遣使日本要求嚴禁倭寇,但毫無效果。14世紀末,高麗將軍崔瑩、李成桂等對倭寇先後兩次進行毀滅性打擊後,倭寇向中國山東半島轉移。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四)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網路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
《職務船員培訓教材——駕駛》
《淡水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健康養殖使用新技術》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廈門灣》
《熱帶太平洋環流變異與海氣相互作用》
《海洋綜合管理的經濟學基礎研究》
《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界面》
《海岸泥沙運動研究及套用》
《海洋法理論與實踐》
《水利工程模型試驗量測技術》
《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
《廣東海洋文化產業》
《國際反恐法律檔案彙編》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湄洲灣》
《海洋公共政策研究》
《海上溢油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與技術研究》
《青島奧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研究》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研究》
《21世紀的長江河口初探》
《2006年長江特枯水情對上海水資源安全的影響研究》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舟山群島文化地圖》
《寧波古代對外文化交流》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5)》
《中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閩江口》
《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
《甲午年的狼煙》
《中國海洋統計年鑑2008》
《伊本·白圖泰中國紀行考》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深滬灣》
《常見經濟頭足類彩色圖集》
《謝洋大典》
《華南海灘動力地貌過程及其開發利用》
《世界頭足類》
《海區海洋行政管理研究》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6)》
《中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閩江口》
《海洋能資源分析方法及儲量評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