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婦女》[中國期刊]

《中國婦女》[中國期刊]
《中國婦女》[中國期刊]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婦女》,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主管主辦,婦女刊物,內容有對婦女問題的研究,陳述婦女的苦痛,求得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等。1984年6月29日,第一則徵婚廣告在《中國婦女》誕生。

基本信息

刊物簡介

《中國婦女》《中國婦女》

《中國婦女》由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主管主辦,婦女刊物,內容有對婦女問題的研究陳述婦女的苦痛,求得婦女地位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等。

《中國婦女》雜誌社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直屬的一個事業單位,負責編輯出版《中國婦女》雜誌。《中國婦女》雜誌於1939年6月1日在延安窯洞中誕生。她是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在延安創辦的第一本全國性的婦女刊物。毛澤東同志熱情關懷和支持《中國婦女》雜誌的創刊,並為創刊號寫下了熱情洋溢的題詞:“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並駕,如日方東……”。這激越的文字曾鼓舞著千千萬萬《中國婦女》雜誌的讀者投身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由於戰爭環境險惡、交通不暢和財政困難等原因,《中國婦女》雜誌只出了22期,於1941年3月停刊。1949年7月20日,《中國婦女》雜誌又與廣大讀者見面了。因為新中國即將誕生,為了鮮明地區別於舊中國,所以定名為《新中國婦女》。這本以婦女問題為中心的綜合性月刊,從復刊之日起就一直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何香凝宋慶齡、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婦女運動的傑出領袖的直接領導下進行工作。1956年1月起,《新中國婦女》改為《中國婦女》。1966年8月18日,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接見百萬民眾時,蔡暢大姐請毛澤東同志為《中國婦女》題了字。一直沿用至今的《中國婦女》的刊名就是毛澤東同志的手寫體。“文革”中《中國婦女》於1967年元月被迫停刊。1978年7月15日,《中國婦女》第二次復刊。

刊物歷史

《中國婦女》《中國婦女》

《中國婦女》雜誌是一本有著悠久歷史,在中國婦女中有著特殊地位的雜誌

它1939年在革命聖地延安窯洞中誕生,那時候為了發動婦女一起參加抗日戰爭,由中央婦委會創辦了這本雜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主席非常關心這本雜誌,在創刊號上題詩一首,並兩次為雜誌題寫刊名。

創刊初期,雜誌經歷了十分艱苦的時光。編輯們住在的窯洞裡、在煤油燈下編刊。當時的很多黨的領導人和婦女界的先驅都親自為雜誌撰稿。毛澤東主席的兩篇政論《當前時局的最大危險》、《團結到底》就發表在《中國婦女》雜誌上。雜誌還發表了《世界婦女反戰浪潮》等揭露法西斯的文章和報導大生產的文章,在婦女們心中播下了追求平等自由,追求自立自強的種子。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雜誌曾一度更名《新中國婦女》,1956年又重新改為《中國婦女》。50年代到60年代,雜誌上曾開展“女人活著為什麼”、“選擇愛人的標準是什麼”等大討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引來成千上萬讀者的參與。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使《中國婦女》雜誌被迫停刊。文化大革命結束,1978年7月雜誌復刊。《中國婦女》一直關注女人的命運,宣傳自立自強的精神,刊登傑出女性的故事,描述婦女在時代變遷中的生活和感情,在婦女中深入人心。80年代到90年代,雜誌發起“女人的出路”的大討論,提出“我們需要重建”,倡導解放思想。大力宣傳新《婚姻法》,同時舉辦婦女知識競賽、評選中國小英雄等活動,受到讀者歡迎,發行量上升到100多萬份。

《中國婦女》也是一個人才薈萃的雜誌,一些婦女運動的前輩,如沈滋久董邊等都曾任這本雜誌的總編。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幾代人的交替中,雜誌社也吸引了許多非凡的女性為之工作。

90年代後期,雜誌經過不斷改版,伴隨著改革開放中的婦女成長,以新的面貌迎向新世紀。

1999年,雜誌改為半月刊,並成為彩色印刷的雜誌。上半月刊的內容主要是記錄女性的發展,講述女人的故事,關心女性的心理和健康,其關鍵字是“成長、成功、快樂”。力圖給讀者精神力量和一種貼心的感覺。

刊物特色

《中國婦女》(上半月)的欄目包括:形象,現場,職場心理,婚姻/家庭,家教,生活,獨家欄目;《中國婦女》(下半月)的欄目包括:法律聲援,婚姻家庭,職場維權,健康生活,消費理財。

中國第一則徵婚廣告

《中國婦女》《中國婦女》

在“全社會都來關心大齡青年的婚姻問題”的社會氛圍中,媒體就此問題展開了空前熱烈的討論,討論“大齡女青年為什麼找對象難?”等。

《中國婦女》雜誌在1984年第6期上的第38頁的“徵婚啟事”欄中刊登了兩條徵婚啟事。其中一則這樣寫道“我是一個煤礦工人,27歲,河南商丘婁店公社汪莊大隊人,父母已故,兄弟四人,房八間,現在焦作礦務局馮營礦當契約工,每月工資80元。我熱愛煤礦工作,文化程度高小,無疾病,身高1.64米。如哪位未婚女子不嫌俺是煤礦工人的話;如誰家中只有女兒又有心招婿的話,我願到女家落戶,盡養老之責,如哪位喪夫之婦有心另尋伴侶的話,均可來信或見面。”

與現在動不動就體健貌端、溫柔賢惠等模稜兩可的措辭相比,當時徵婚者要務實誠懇得多。這也許跟當時登徵婚廣告還得到單位開證明不無關係。

《中國婦女》的徵婚廣告一登,來自全國各地的信件雪片般地飛來,未婚的大齡青年為了表示感謝還在信中違規夾寄錢物。緊接著的第7期登了8則徵婚廣吉,“徵婚啟事”也變成“鵲橋”並一直沿用至今。第9期《中國婦女》甚至辦了“大齡青年婚姻專號”。

刊物定位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是全國婦在線上關報刊,它擔負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及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宣傳婦女進步與成就,指導婦女工作,傳遞各地婦女工作信息等工作任務,對於指導省直機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宣傳理念

辦刊宗旨

社會宣傳婦女、向婦女宣傳社會

發展成就

毛澤東主席曾兩次為雜誌題寫刊名。《中國婦女》1998年榮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獎”,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2005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

毛澤東-題《中國婦女》之出版

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

男女並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

到之之法,艱苦鬥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

有婦人焉,如旱望雲,此編之作,佇看風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