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

《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

《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的作者是常樺,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該書分為:蒙學、經部、史部、子部、集部(文學)、自然科學、藝術生活、百科共八個部分。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名: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
作 者:常樺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

出版時間:2009-3-1
ISBN:9787506454360
開本:16開
定價:29.80元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國學經典中蘊藏著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智慧精髓,作為我們的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它構成了我們精神生長的客觀環境,我們早已成為了它的受益者。《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是我們精心選編的中國文化典籍中的精粹之作。根據每部經典的內容,全書分為:蒙學、經部、史部、子部、集部(文學)、自然科學、藝術生活、百科共八個部分。閱讀國學經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讓我們懂得社會倫理道德,學會尊重他人、培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處世態度。這對人生成長和事業成功,無疑至關重要。我們希望在您閱讀此書之後,能激發起您對中華文化經典之作的閱讀激情,“多識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我們也希望借著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的指引,提升我們生命的內涵。

圖書目錄

蒙學
《三字經》
《幼學瓊林》
經部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禮記》
《周易》
《詩經》
《尚書》
《爾雅》
史部
《史記》
《漢書》
《戰國策》
《三國志》
《資治通鑑》
子部
《老子》
《莊子》
《墨子》
《荀子》
《韓非子》
《鬼谷子》
《孫子兵法》
集部·文學
《楚辭》
《文心雕龍》
《世說新語》
《全唐詩》
《宋詞三百首》
《竇娥冤》
《西廂記》
《桃花扇》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遊記》
《東周列國志》
《紅樓夢》
《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古文觀止》
《人間詞話》
自然科學
《山海經》
《黃帝內經》
《水經注》
《天工開物》
《本草綱目》
《徐霞客遊記》
藝術生活
《茶經》
《園冶》
百科
《水樂大典》
《四庫全書》
參考文獻
後記

推薦

多識前言住行,以自蓄其德。
這裡介紹的50部國學經典,涵蓋蒙學、經部、史部、子部、集部、自然科學、藝術生活、百科共八類,作為中國人一定會有需要讀到的時候。
每部經典皆配有圖解說明,讀來簡明易懂。節選自經典的原文皆有白話譯文與賞析,讓您輕鬆閱讀。
《一生要讀的50部國學經典》是我們精心選編的中國文化典籍中的精粹之作。根據每部經
典的內容,全書分為蒙學、經部、史部、子部、集部、自然科學、藝術生活、百科共八個部分。
閱讀國學經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讓我們懂得社會倫理道德,學會尊重他人,培養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等處世態度。這對人生成長和事業成功,無疑至關重要。我們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之後,能激發起對中華文化經典之作的閱讀激情,。我們也希望借著偉大思想家和文學家的指引,能提升我們自己的生命內涵。書摘與插圖

書摘與插圖

《三字經》
一、導讀 
《三字經》是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啟蒙讀物,也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蒙學讀物之一。它不僅結構嚴謹、文字簡約、講究韻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涉獵內容廣泛,在塑造人們的自然觀、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歷史觀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古人贊之“若能句句知詮解,子史經書一貫通。”作為蒙學讀物,《三字經》在海外也備受青睞,1990年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教育叢書》。
二、知識連結
1.孟母三遷與孟母斷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戰國時,為了讓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育兒子讀書要努力用功。
孟子(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曾遊歷於宋、魏、齊等國,闡述他的政治主張,還曾在齊為卿。晚年退而著書,傳世有《孟子》七篇。
孟子維護並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是戰國中期儒家的代表,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
孟子三歲時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孟子小時候非常調皮,在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常從家門口經過。孟子就模仿送葬隊伍哭啼的樣子。孟母對兒子這樣的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於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裡。
最初,他家住在城中的集市旁邊。到了這裡,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習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孟母認為這個地方很難讓孟子集中心思讀書,便又將家搬到了學堂的對面。在那裡,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裡定居下來。
孟母對孟子要求非常嚴格。一次,孟子因為不用功讀書而逃學回家。孟母立刻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正在編織的布剪斷了,並且對孟子說:“求學的道理,就和我織布的道理一樣,要一絲一絲的織上去,才能織成一塊有用的布。你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才能有成就。像你這樣不用功,怎么能夠成就大業呢?”孟子聽了非常慚愧,從此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代聖賢。
“孟母三遷”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這個故事說明了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特別是青少年的成長有直接的關係。孟母對孟子的嚴格教育也說明親職教育對子女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2.孔融讓梨
出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講的是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少時成名,“孔融讓梨”就是他少年時的故事。後來他步人仕途,在漢獻帝時曾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當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在政治上頗有分歧,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
相傳在孔融四歲的一天,有人送來一籃梨子。他的哥哥們都挑大梨子,只有他挑了一個小梨子。父親問他為什麼,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應該吃小的,大的給哥哥吃。
這個故事被用作教育兒童:要懂得長幼有序和謙讓的道理,從尊敬兄長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
由此,也可見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他們將道德常識作為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3.黃香溫席
出自“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來源於“黃香溫席”的故事。
相傳在漢朝有一個叫黃香的孩子,他是江夏人。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貧苦,他非常懂事,非常孝敬父母。在他九歲那年,母親病逝,在母親生病期間,他經常守護在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更加懂得關心、照顧父親。在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就給父親的蚊帳扇風,驅蚊降溫。當冬天天氣寒冷的時候,他就給父親鋪好被子,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裡,用自己的體溫暖被,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
黃香的孝心感動了鄰居們,黃香溫席的故事就傳開了。後來,黃香的故事傳到京城裡,也感動了那裡的人,人們稱其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這個故事教育兒童要懂得孝順父母,而且應該從小事做起。 
三、作品賞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釋義】人生下來的時候性情都是好的,只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這句話告訴人們,人生下來原本都是一樣的,但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釋義】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孩子,其善良的本性就可能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這句話也告訴我們:教育是頭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必須時刻注意對孩子的教育,嚴格要求,不能放鬆。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釋義】作為父親如果只知道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兒女是父親的過錯。如果做為負責教導學生的老師,而不嚴格要求學生就是老師的懶隋了。這也告訴人們,嚴師出高徒,對孩子嚴格要求是父母和老師的本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釋義】玉如果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也不會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從而告訴人們要想成為有用之才,必須經歷刻苦的磨鍊。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釋義】我國採用的是十進位算術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這句話蘊含的意思就是:一到十看來很簡單,但變化起來卻無窮盡,算術也就越來越深奧了。學習也一樣,要從基礎學起,為將來學習複雜的知識打好根基。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釋義】《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日春夏,日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釋義】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這是對兒童做關於自然知識方面的教育。
《幼學瓊林》 
一、導讀 
《幼學瓊林》是我國古代兒童的蒙學讀物,最初叫《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故事尋源》。最初的編著者是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清朝嘉靖年間,鄒聖脈對此書作了一些補充,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民國時期費有容、葉浦蓀、蔡東藩等人又進行了增補。全書共分四卷,用駢體文寫成,多對偶句,容易誦讀,便於記憶。書中的很多警句、格言,至今傳誦不絕
二、知識連結
1.蒙學
中國古代對兒童進行的啟蒙教育稱之為蒙學。蒙學的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仨字經》、《百家姓》、《幼學瓊林》、《四書》等。蒙學教育中多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
2.駢體文
駢體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又叫做“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行文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並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於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南北朝時期的駢文就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後,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三、作品賞析
混沌初開,
乾坤始奠。
氣之較清上浮者為天,
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
【賞析】全篇以對偶的形式把中國古代對天文的一些基本認識精確描繪了出來,不但通俗易懂,而且容易記憶。一開篇就說混沌初開,天地形成。用樸素的思想描述了天地的形成。
日月五星,謂之七政;
天地與人,謂之三才。
【賞析】日月五星,五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古人把它們合稱五緯,連同日月稱做“七政”。這五顆行星,是中國古人能夠觀測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