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

《一生至少一次的哲學浴》

用哲學培植起自己心靈的根,你才會發現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而融入生活,哲學才會顯示出更為頑強的生命力。\r\n這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酌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哲學是為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境界而針對當下的知、情、意現況所作的反省與提升。因此,哲學與時代中的真實人生是息息相關的。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了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附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內容簡介

從誕生之日起,人類就無法擺脫困惑與煩惱,也必須直面生死,而周圍世界仿佛是濃霧鎖重關,常常讓我們陷入人生的沼澤。
哲學就是給你一雙慧眼,就是給你一盞指路明燈,讓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讓我們明白,幸福原來就在自己手中。
用哲學培植起自己心靈的根,你才會發現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而融人生活,哲學才會顯示出更為頑強的生命力。
這本書從哲學的視角來探討人生問題,對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惑、如何以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和如何提升生命的境界進行了討論,從個人的情感到對社會的認識,都做了深入淺出的剖析。本書沒有煽情故事,沒有麻辣語言,它是一杯清茶,讓你在喧囂中靜下來輕附慢飲,直面人生、審視內心、細細回味。
作者趙玲玲教授,幼承庭訓,國學功底深厚,熟悉中西哲學思想;後追隨德國哲學家深造,邏輯學功底堪稱一流。作者以嚴謹而犀利的筆觸,結合豐富的人生閱歷,如抽絲剝繭一般,步步緊逼,層層追問,讓你在思索人生的同時,無形中接受邏輯的訓練,如同看林青霞版東方不敗,享受一種凌厲的美。
沐水出清荷,浴火化鳳凰。接受哲學的洗禮吧,哪怕一生只有一次……

作者簡介

趙玲玲,台灣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德國哲學家Dr.Albertczench親炙十年;曾創立台灣東吳大學哲學系並任系主任九年,現任台灣天人研究學院院長、立德管理學院哲學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班客座教授。

目錄

幸福在你手中:困惑時代的自我選擇
第一章徘徊在得失之間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二、給得失病把把脈
三、“蹺蹺板式”得失後遺症
四、走出得失: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第二章有預防挫折的疫苗嗎
一、剝開挫折的外殼
二、透析挫折的核心
三、引發挫折的四大病毒
四、這樣減少挫折發病率
第三章幸福就在你手中
一、快樂就是選擇
二、愛情是不是一道難題
三、婚姻,不為讓愛情當機
四、解讀幸福的密碼
第四章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
一、到底什麼是價值
二、價值失落時代的兩大現象
三、人生哲學與“人死哲學”
四、如何肯定自己的價值
尺度在人心裡:合理走遍天下
第五章小心,有理不一定合理
一、嗨,我就是理
二、“理”的不講理和“有理”取鬧
三、講理≠講的人多了,便成了理
四、請“合理”上崗,讓“有理”下課
第六章意見不是知識
一、知識爆炸,還是意見爆炸
二、意見化身為“知識”的五件外衣
三、成功需要真知識
第七章從根本上培養人際關係
一、良好人際關係的條件
二、得人方法:“感而遂通”
三、人氣與骨氣成正比
四、就這樣被你征服
培植心靈的根:生命原來可以如此美麗
第八章科技社會還需要道德嗎
一、心靈被什麼奴役
二、扼殺了道德的那些觀念
三、生命不能無水栽培
第九章讓生命化作那朵蓮花
一、令心靈震顫的美
二、其實,你已被信仰包圍
三、被冷落的情操
四、淨化心靈的三股清流
五、怕只怕三十而不立

書摘插圖

第一章 徘徊在得失之間
相信只要稍稍懂事的人,大概都經歷過得和失這兩種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得”應該是很快樂的事,而“失”應該是很痛苦的事,可是事實又好像未必如此。因為,有時是“得”了,卻覺得很惶恐,得到之後又往往會有某種程度的後悔,又希望它來得稍遲一些,或者希望以別的方法得到,乃至於在失去某些事物時,又可能因為別人的勸說、解釋,而使得自己覺得“失”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滋味。因為沒有吃過苦的人,不知道甜的滋味是什麼;沒有生過病的人,不知道健康的滋味是什麼。所以,“失”的滋昧有時候好像也是必需的,唯有有了“失”的經驗,才能了解到“得”的可貴。因此,“得”不見得快樂,“失”不見得痛苦,但是畢竟每個人都希望“得”,不希望“失”。當自己仔細思考時,心中依然有相當多的矛盾,究竟我是喜歡“得”呢,還是喜歡“失”?當我期盼“得”的來臨時,到底是基於怎樣的複雜情緒,使自己一直盼望“得”?由於我們自己並不了解這種複雜的情緒,所以往往會用盡各種辦法,為著一個奇怪的觀念而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乃至於生命。等到年齡稍長之後,仔細算算自己這一生的賬,發現似乎並沒有得到,也談不上失去,可是一生卻在“得”與“失”的複雜心理狀況之下,就糊裡糊塗地走過來了。所以得失問題和每一個人的關係都非常密切,但是好像都是霧裡看花,並沒看清楚;亦因為不了解,心裡也就很惶恐。因此,如果說人是萬物之靈的話,至少在得失問題的處理上,表現得並不理想;假如說人的目的是追求智慧與聰明的話,那么人如果不能面對、了解得失問題,就永遠不可能成為有智慧的人。所以,我想談談——為什麼得失問題那么讓人關心,卻又那么撲朔迷離,讓人覺得就連經驗、年齡都不足以駕馭它、控制它,更遑論想隨心所欲地操縱它的影響力了。

首先要說的是,究竟什麼是“得”,什麼是“失”,第二要談的是,為什麼得失在我們的心理上,會成為具有那么大影響力的巨人,操縱著我們的理想、作為,乃至一切的一切,究竟其原因何在?第三部分是關於得而復失,或不得其求的後遺症。得失本身只不過是剎那之事,但是得失之所以讓我們重視,以及得失之所以能擺布人的心理,主要原因是它的後遺症太可怕。第四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如何解決,如何把得失的心理問題從人身上拋離出去,假如不能完全拋開的話,最起碼也希望讓它的危害度降到最低。
一、得失:橫看成嶺側成峰
首先來談什麼叫做“得失”。相信大家都會說:想要的要到了,叫做“得”;本來有的丟掉了,叫做“失”。可是,如果你不要的,卻沒有躲開,這究竟是得還是失?想逃避的,沒有逃成,這是得還是失?乃至於你一直想要卻始終要不到,這算不算失了?比方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成要有理想、有目的、有志向,可是,當10年、20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辦法達成所設定的目標、理想,這是失了嗎?“失”究竟是什麼?由於我們常常把沒有得到的東西當成喪失,以至於失的情況很多。比如我們常常覺得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其實那個機會並沒有來過,只是自己想——好像用這個方法可以賺到錢,而錢從來沒有到過你手上,你卻說:“我失去了它。”並因此懊惱、後悔;而往往機會來了,你沒有掌握住它,卻不認為那是失去。
所以究竟什麼是“失”,什麼是“得”,好像在我們的腦海里,有這樣的概念,卻沒有這樣的了解。根據我個人的研究發現,所謂的得失是事情的是非成敗。在《後漢書》里有這么一句話:“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所謂的得失,是根據你所做的事情而來的,假如沒有做事就沒有得失可談,事情做了以後有是非成敗,才有得失的論斷。得失為什麼會有那么嚴重,就是因為它關係著是非問題,而是非常常是因立場、角度和時間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得失的問題,就變成每一個人患得患失的重要心理來源。由於事關是非,使得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基於很多心理因素,而使得對與錯十分複雜。就好比從事一份你自己覺得“棄之可惜,食之無味”的工作,在離開這份工作之前,會覺得自己損失很大;離開之後昵,仍然覺得自己還是有損失。所以是非的問題,造成了我們對得失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感覺,角度不一樣,其結果也就完全不同。為此之故,對於當事人來說也許是自怨自艾,可是旁觀者卻羨慕不已,因此,人間事就有許多的無可奈何,讓人啼笑皆非的不同角度的論點,在社會上、在婚姻上、在事業上、在求學的過程中都是如此。
一天我下樓時,聽到兩個學生的對話:“唉!他們班好可憐,一天要上六節課。”我當時就覺得奇怪,既然念書這么可憐,你又何必選擇當學生呢?另外一個說:“對啊,還是我們比較快樂,今天只上一節課,而且還是體育。”我覺得她似乎以為自己得到了,可是她得到了什麼呢?言下之意,又很同情別人,好像對方失去了什麼似的。同樣的時間裡,這兩者之間的得與失,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來看,又是個怎樣的角度?
往往因為立場、角度的不同,是非成敗的論斷自然相異;由於是非成敗的不同,所帶來的榮辱也不同。真正造成困擾的不是當時的感受,而是事後別人對你做這件事情的評價,也就是榮辱的問題。別人認為你做的事情是值得的,你就會很高興;只要有一個人認為是不值得的,你就會因此而不高興。我舉個例子來說,在民國初年時,一般講究的家庭絕對不希望子女去從事跳舞、唱戲這樣的行業。可是今天的情況不同了,如果子女中有唱戲或跳舞之類的,全家都會覺得與有榮焉。這兩者之間的榮辱大不相同。由此可見,榮辱的觀念,也常常會使一般人的得失心理,也就是是非心理受到影響。現在的小孩如果能參與一個舞蹈或戲劇,他會覺得是得了,而不是失了,可是六十年前的情形正好相反。
所以,到底什麼是最正確的是非,事實上是沒有絕對性的。正因為它沒有絕對性,毛病就產生了。沒有絕對的標準,就容易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必會因別人的喜好而使自己的一顆心漂浮不定。人就因為如此,使得自己的行為失去了固定的方向,而找不到自己努力累積的可能性。因為任何事物,都必須通過累積,才可能得出它的成就。假如今天做此事,明天又做另外的事,而這兩件事本身沒有相連性的話,成就是沒有辦法通過累積的事實展現出來的。
如果我們的得失心太強,也就是說我們自主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弱。患得患失的結果,受外界影響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於是乎人也像牆頭草,風吹兩邊倒。有個笑話用在今天倒很恰當:“鄉下姑娘學時髦,剛剛學得三分樣,城裡又變新花樣。”如此一來,她天天都不時髦,天天都很土,只因為她要學時髦,多么可憐啊!我們每一個人都像那鄉下姑娘,因為我們都把得失——美與醜的感受,寄托在時髦的新花樣上,覺得時髦就是美、就是對、就是光榮,因此合乎時髦就是得,不合乎時髦就是失,那么,我們就只得天天當鄉下姑娘了。不妨想想看,得與失比較之下,你是失的多呢?還是得的多昵?你很滿意從此刻算起以前的那一段歲月里所有的所得嗎?我想大概不會。細數自己一生到此為止的話,多多少少還是失的多,得的少,就是因為和鄉下姑娘一樣的心態,覺得自己一輩子沒時髦過。
痛苦之所以多的原因,就是得失的本身是事情的是非成敗,為此之故,千萬不要把人和事情混為一談,得失是在“事”上,得失絕對不在“人”的身上。我們常看到歷史上所謂的賢明君主,在於慶幸他能得人,其實所謂得人,是在於能得一個做事的人,還是在事情上面,在他的功業能得到千載的美名,是事情的榮譽,因此不要把人作為得失的對象。如果把人作為得失的對象,就永遠沒有辦法把人和事分清楚。人事不分的結果,得失就混在一道。為什麼因為待人與待事是兩個不同的標準,不同的原則。待人必須以“公”,處事必須以“平”。所以事情的是與非,在於它是不是平,而不在於公;處人的好與壞,在於它是不是公,而不在於平。如果把人與事混在一起,那么衡量是非的標準就混淆了,假如衡量是非的標準失去了,那么你的得失就操之在外,而不是操之在己了。因此,得失的對象只能是“事”,而不能是“人”。對人的要求與對事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將對“事”的要求加在“人”的身上,很可能會產生對人的極度不滿意,以至於會把許許多多的抱怨、不耐煩全部投之於人的身上,而變成對人的怨怒與憤恨。換句話說,這樣的結果,就會把本來可以解決或處理的事情,變成複雜的“人際問題”。當得失的問題由事情轉移到人身上時,就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假如我們能把“人”與“事”分開,那么,就會把是非成敗看得很淡。畢竟人最重要的目的在於與人和諧相處,儘管有某些事情不盡如人意,然而事情是暫時的,是可以轉換的,只要把“人”扮演得好,對“事”是可以不需太計較的,這樣就能退一步海闊天空。

因此我們可以如此給得失下定義:第一,它關係到事情的是非成敗,由於成敗帶來的榮辱問題,更影響到我們對成敗的重視。演變的結果,就成了惡性循環,為了榮辱而重視成敗;為了成敗,還可能歪曲事實的是非。在得失之間就會給人帶來心理上極大的不平衡。人如果不能持續心理的平衡,就極容易產生人格分裂的現象。人格分裂首先表現於外的是情緒的不穩定,其次表現的是行為的矛盾而沒有自我,生活上處於一種茫然的狀態之中,沒有安全感。因此,得失的問題,關係著一個人生活的動力與方向、情緒與態度。
第二,得失的對象只能是事不能是人,如此就能把複雜的得失問題以簡單的方式去處理。除此之外,再從第三個角度來看得失。得的本身是指得意。這裡所謂的“得意”並不是因成功而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得意滿的那種驕傲心態,而是指心情的恬美安適。
另外,所謂的得是指讓別人的心裡容納下我,而不是自己得到了別人。我們通常講得人,並不是把他緊抓在自己的身旁,這只是形式上的得;真正的得,必須是在心理上。得的本身必須先施與別人,而後才能引導別人得到你,並不是擁有些什麼就叫得。當我們把得與失的觀念作這樣正確的了解之後,可以重新檢查一下在實際生活里,我們是得呢?還是失?有哪些東西我們一直想抓住它?又有哪些東西我們一直想把它往外推?比如說責任或者為達到目標所必須要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事實上有形的擁有並不是得,而所付出的努力,是將形體本身擴散,更不是失。
第四,所謂得在於其有秩序;所謂失在於其混亂。在人的一生當中,後一分鐘能持續前一分鐘的行為,且其中間有脈絡可循,就是得;反之則是失。前面鄉下姑娘學時髦的例子便是最好的說明。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堅持下去就是得,最怕的就是天天反覆不定。因此如果能將得失的心理掌握得清清楚楚,相信基於定義不清楚而帶來的“錯誤的是非心”的態度,可能就會獲得糾正。
二、給得失病把把脈
接下來我想談談得失的心理病問題,這是真正的心理問題。前面所說的是因觀念的錯誤,可能給我們帶來彷徨無主的感受,這畢竟還是因知識而引起的。以下要談得失的心理病是怎么造成的。
得失為什麼會成為我們心理上的大問題?主要原因是人性中有三個基本缺陷,這些缺陷都是由於人的心理引起的。第一,知進不知退,知得不知喪。這是《易經》上的話。第二,得失本來是是非的問題,而是非有“千秋的是非”,也有“一時的是非”,我們要找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是非,絕對不是此時此刻或彼時彼刻皆有不同的是非。可是要找千秋的是非,就得像孔子所說的“三思而後行”、“慮而後有得”。然而一般人做事大都率性而行,很難三思、深慮。陳寅恪先生在他老年時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一直是我心有戚戚焉的。他說“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這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啊……“學問深時意氣平”,怎樣才能不爭意氣是每個人都應深思的(爭意氣與爭氣是兩回事)。
第三,人在得到了以後一定會貪,其中尤以“求全”的貪為劇,幾乎沒有人能夠戒得掉。因為“求全”的本身就是貪,由於求全的緣故,得失的心理問題也就變得更根深蒂固,而難以免除了。這三個人性上的弱點,使得人在得失問題上揮之不去,永遠受其牽制而無可奈何。
首先來分析“知得不知喪”。通常人總是對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很用心地計畫,都往自己理想中的方向去考慮。但是,天下之事豈能盡如人意?如果計畫的在一開始就無法得到,或中途得而復失,或者又失而復得,這中間的起起伏伏非常複雜,有太多自己無法預測的部分存在,就會造成人心理上的惶恐。如何把“得”和“喪”兩方面的情形都預先安排在我們的預估中,恐怕很少有人能想得如此周全。如果能事先預料失敗的程度,當失敗真正面臨時,或許就能比較坦然地接受,不那么害怕。問題就在於,我們通常只計畫成功,不計畫失敗;一個人不計畫失敗,又避免不了失敗。如果人無法預知面臨失敗來臨時所應採取的態度,當失敗來時就會慌張、恐懼。因此最好要往兩方面去打算——成功如何?失敗如何?任何的計畫作業,通常要有三個答案以上,才有可能一切都在預測之中,就不會有措手不及的事情發生。由於我們心理上不喜歡去計畫失敗,總覺得這是不吉祥的事情,問題也就產生了。
第二,一般來講,正確的得失問題應該是“慮而後得”。可是一般人在求“得”時,都是任意而行的。任意包括:一時的衝動,虛榮心的驅使,追逐時潮的盲目或不良習慣的形成。我們常常在決定是非時,一方面由於時間上很拖延,一方面又由於所需作的判斷往往迫在眉睫,因此所作的決定就不盡如人意。人最容易養成的習慣,多半都是在欲求方面。嗜欲有的來自於耳目口鼻的官能,有的來自於性情的好惡,也有的來自於意念。古人有句話說“嗜欲深時天機淺”,當後天的習慣成為固定模式後,自然的本性就會受到牽制。後天養成的習慣以“自我”及“面子”觀念影響最深。好比有個人在婚前信誓旦旦地向太太保證絕不打麻將,然而禁不住周圍朋友的激將、諷刺,遂因一時的意氣以至於一陷再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