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何時專頌皇帝

一種意見認為,屬於皇帝的“萬歲”,始於漢武帝時。

在中國封建社會裡,“萬歲”一詞是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臣子口中的“萬歲爺”就是皇帝,除了皇帝,誰也不敢將自己與“萬歲”聯繫起來,就連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宦官魏忠賢,雖然從不把皇帝放在眼中,也只敢以“九千歲”自居。其實,在西周、春秋時,“萬年無疆”、“眉壽無疆”等是人們常用的頌詞和祝福語。《詩經·豳風·七月》有“臍彼公堂,稱彼篁觥,萬壽無疆”之句,它描寫人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作後,舉行歡慶儀式的場面。這裡的“萬壽無疆”,是人們舉杯痛飲時發出的歡呼語。西周金文中也有很多這類文字,它並不是對天子的讚頌,而是一種行文款式,凡鑄鼎者皆可用。如“唯黃孫子系君叔單自作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享”。表示的只是傳之子孫後代,永遠私有之意。而“萬歲”一詞,是這些頌詞、祝福語的發展和簡化。
從戰國到漢初,“萬歲”一詞頻繁地出現在人們口中,記載在歷史文獻中。《戰國策·齊策》記載益嘗君遣門下食客馮援,前往封邑薛(今山東滕州南)收取債息。馮接到薛後“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但有些貧民實在無力還息,馮援便自作主張,“因燒其券,民稱萬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藺相如奉和氏之壁人秦,“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可見此時的“萬歲”,只是一種歡呼語。這一時期,“萬歲”還有另一種意思,即作為“死”的諱稱。如《戰國策·楚策》載,楚王游雲夢,仰天而笑日:“寡人萬歲千秋後,誰與樂此矣?”《史記·高祖本紀》:“吾雖都關中,萬歲後吾魂魄猶樂思沛。”這裡“萬歲”的意思,與《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中曹操所言“顧我萬年之後,汝曹皆當出嫁,欲令傳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的“萬年”是一樣的。
那么,“萬歲”一詞究竟在什麼時候歸帝王專用呢?史學界意見並不一致。一種意見以為,漢高祖劉邦臨朝時,“殿上群臣皆呼萬歲’。這時的“萬歲”,與戰國時作為一般歡呼語的“萬歲”不同,是與一整套朝廷禮儀連在一起的。劉邦在馬上得天下,登上皇帝寶座後,仍時常露出草莽英雄本色。名臣叔孫通認為不利於維持天子的尊嚴,於是制定一套御用禮儀,使“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也使劉邦感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雖然這套禮儀為後世禮制不斷補充、修訂,越來越完善,但“萬歲”成為皇帝的專稱,應是從劉邦開始的。
一種意見認為,屬於皇帝的“萬歲”,始於漢武帝時。漢武帝獨尊儒術,“萬歲”也被儒家定於皇帝一人。稽諸史籍,《漢書·武帝紀》載,元封元年春正月,武帝行幸緱氏。詔曰:“朕用事華山,至於中嶽,……翌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旁吏卒鹹聞呼萬歲者三,登禮罔不答。”呼萬歲者三,是誰呼的?苟悅注曰:“萬歲,山神稱之也。”十五年後,即大始三年二月,漢武帝又稱自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稱萬歲”。連山神、山石都得喊他萬歲,臣民豈能不呼?從此,帝座前“萬歲”聲不絕於耳,他人稱之,即成僭越、謀逆、大不敬了。
還有一種意見認為,漢朝在皇帝以外使用“萬歲”的情況,並非沒有。如漢朝禮儀規定,對皇太子亦可稱萬歲。當時皇族中還有以“萬歲”為名的,漢和帝的弟弟就叫“劉萬歲”。從漢到唐,對人臣稱“萬歲”的事例,也是不絕於書,不勝枚舉。如《後漢書·李固傳》記名士李因被權臣梁冀誣陷入獄,門生故舊上書申訴,“太后明之,乃赦焉。及出獄,京師市里皆稱萬歲”。唐郭子儀與回紇會盟,“執酒為誓,子儀酹地回大唐天子萬歲,回紇可汗亦萬歲,兩國將相亦萬歲”(《資治通鑑·唐代宗永泰元年》)。可見,皇帝專稱萬歲之制,尚未牢固。只有到了宋朝,“萬歲”之稱人臣才決不可染指。《宋史·寇準傳》記載,北宋大臣寇準出行,途遇一精神病患者“迎馬呼萬歲”,此事為寇準的政敵所知,立即上書告發,結果寇準被罷去同知樞密院事之職,降至青州任知州。大臣被人誤稱萬歲,要受降職處分,一般百姓如果稱了“萬歲”,後果更不堪構想。北宋大將曹利用的從子曹訥,一次喝醉了酒,“令人呼萬歲”,被人告發,杖責而死(《宋史·曹利用傳》)。可見,到宋朝,除了皇帝,絕對不允許任何人稱萬歲。
綜上所述,“萬歲”成為封建帝王的專稱有一個發展演化過程,這一過程,反映出封建專制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至於究竟何時“萬歲”被皇帝獨占,還是值得探討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