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幹校

五七幹校: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為了貫徹毛澤東主席1966年5月7日“五七指示”精神,將黨政機關幹部、科技人員和大專院校教師等下放到了農村;五七幹校就是他們在農村從事農副業生產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批判資產階級、進行政治學習的場所。

五七幹校的夜讀五七幹校的夜讀

“五七”幹校: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部接管“金坪綜合墾殖場”時創辦“五七”幹校。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北部,峽江縣境內 ,因場部地處金家坪而得名。1969年蘇聯百萬雄兵壓境,北京高幹大疏散 。原政協副主席何長工就在江西峽江“五七”幹校工作過。 《劉志丹》的作者李建彤於 1970年春,在“五七千校”勞動改造,1972年底,由於傷病嚴重,被放回北京治療。1969年11月,他被下放到江西省峽江縣水邊公社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五七幹校,他夫人陳傳駿同行。。他們從幹校回京後,馮景蘭立即翻譯國外新出版的《岩漿礦床論文集》中的文章,他一共譯了9篇。黃汲清1914年至1916年就讀於仁壽一中,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瑞士濃霞台大學理學院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名譽院長。他提出的“多旋迴構造運動”學說,在國際地質界引起轟動。1957年,他領導了松遼平原、華北平原等地的石油勘探工作,是發現大慶油田的功臣。1985年他被美洲地質學會授予名譽會員稱號,1988年被蘇聯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1994年被俄羅斯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黃汲清被關進地下獄室180多天,後來又下放到江西峽江縣坑西村的“五七幹校”。1969至1970年間,高盧麟與我弟弟湯松然,同時下放在江西省峽江縣。這是地質部的五七幹校。且兩人同為一個班班長。由於高盧麟是在上海市長大的,所以,對體力勞動不能適應,尤其不會挑擔;而我弟弟在湖南農村長大,一副好體魄,一對鐵肩膀。
高盧麟說,幹校那段,是我人生的一關,勞動一天下來,每天要輕3-5斤。記得那往山上送飯,我們是空著肚子,頂著烈日,挑著上百斤的擔子往上走。照說,兩人應該各挑一半。松然看我實在艱難,總是接過我的擔子。一共十幾里山路,松然可能挑走十來里。靠這樣幫著襯著,我的體力和勞動技能,有了長進。
高盧麟說,在進幹校前,我倆雖然同在探礦技術研究所工作,卻很少往來。就是到了幹校,開始也互不了解。通過這些,建立了友誼。打那以後,我感覺友誼在關鍵時刻最管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