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

政治事件是指與國家政治有直接聯繫的事件,是一切政黨活動以及一切與政權有關的活動文獻來源。

政治事件——定義

"政治事件(political event)"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與國家政治有直接聯繫的事件,我們稱為政治事件,包括一切立法、執法、司法監督活動、一切政黨活動以及一切與政權有關的活動等文獻來源

政治事件的影響

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過程:

 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往往要在政治事件發展到末期、事件結果基本顯露出來之後才展示出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影響了一些國家的政治文化,德國和日本兩國戰敗並作為戰爭挑起者面對世界,其國土變為一堆廢墟時,政府形式,意識形態中的某些重要的政治價值觀,就受到了人們普遍的厭惡,社會總體的政治文化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重大事件往往在短時期里給人民以強烈的政治刺激,並引發社會總體政治文化的急劇和比較徹底的改變。由於廣大社會成員在這種事件的經歷中,會對舊的政治系統和某些政治價值產生根本的否定態度,相對於平常、潛移默化的政治文化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過程,重大政治事件對政治文化的影響具有變化的歷史性、急驟性、徹底性特點。

影響至今的體育政治事件

桌球外交桌球外交

1971年4月,美國桌球隊終於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廣州、上海到北京,冰封了22年的中美關係開始解凍。
美國桌球隊訪華的訊息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周恩來總理於4月14日在北京會見了美國桌球運動員和隨行記者,對他們說:你們這次應邀來訪,打開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
美國桌球隊訪華在美國更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掀起了一股中國熱。這件事迅速成為世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頭條。
1972年4月12日,美國派一架波音707專機來到加拿大渥太華機場,專程迎接結束在加拿大訪問的中國代表團。飛機上用中文寫著“友誼飛剪號”,懸掛著中美兩國國旗。這是中美關係被歷史割斷了22年之後,中國到美國友好訪問的第一個代表團。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說,對於世界政治格局以及中國的發展而言,“桌球外交”意義非比尋常:小球改變了當時國際的形勢,中國獲得了一個安全的國際環境,使我們能專心致志地搞經濟建設。中國今天國際地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桌球外交。

影響歷史進程十大政治事件

1.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首都30萬民眾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2.抗美援朝

2.抗美援朝2.抗美援朝

1950年6月,美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侵朝戰爭,黨中央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這場戰爭以中朝軍隊和人民的勝利而結束。

3.粉碎“四人幫”

四人幫四人幫

1976年9月毛澤東同志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同年10月,中央政治局執行黨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4.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鄧小平同志在全會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作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實際上為全會提出了基本的指導思想,為全會確定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認識和新決策奠定了重要基礎

5.撥亂反正

撥亂反正	時間:2009-07-16 21撥亂反正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對建國32年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科學的總結,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這個決議進一步統一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認識,標誌著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任務已經完成。

6.鄧小平南巡

鄧小平南巡鄧小平南巡

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談話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明確地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談話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要求黨和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改革開放的膽子更大一點,建設的步伐更快一點。以鄧小平同志的談話和當年三月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為標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7.“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一國兩制”

繼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順利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又順利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香港和澳門的回歸,是“一國兩制”方針的偉大勝利,它洗雪了中國近代史上的恥辱,為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邁出重要的一步。

8.1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在廣東考察工作時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通過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實現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奮鬥。“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9.廢止《農業稅條例》

廢止《農業稅條例》廢止《農業稅條例》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經表決決定,廢止已實行48年的《農業稅條例》。這意味著9億中國農民從2006年的第一天開始,將徹底告別延續了2006年的“皇糧國稅”——農業稅。廢止農業稅條例,使解決“三農”問題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10.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03年10月14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幹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物質基礎。
2007年10月21日,黨的十七大通過黨章修正案,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是借鑑國外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順應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反映了當代世界最新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是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1945年來的台灣重要政治事件

自1945年以來,國民黨在台灣經歷了戰後接管、大陸撤台、整頓內部、紮根求存、國際孤立、兩岸緩解等重要時期及變化。在這些時期及變化中,始終存在著這樣一些基本矛盾:(一)人民要求國家統一與國民黨“依美求存”路線和“台獨”勢力的矛盾;(二)人民要求當家作主與國民黨專制獨裁統治的矛盾;(三)國民黨內部不同背景、不同派系之間在權益分配上的矛盾。這些矛盾,以第一種為最主要,它決定和影響其它各種矛盾。這些矛盾,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這完全可以從台灣40餘年來發生的各類政治事件中得到證實。
從台灣光復到50年代,島內人民對國民黨政權由寄予“期望”變為“失望”,特別是對國民黨強加在台灣人民頭上的成百成千條管制戒嚴措施,以及種種媚外求存的做法,十分不滿,各種反抗活動層出不窮。這期間,國民黨當權者對具有愛國正義感的島內進步力量,採取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血腥鎮壓”。在外國勢力的縱容下,島內有些人開始從“台獨”方向謀求出路。
50年代後期至60年代末,在國民黨高壓政策下,島內局勢相對平穩。由於內外條件的變化,島內經濟由恢復轉向較快發展。但同時,國民黨內派系之間的矛盾,國民黨與黨外反對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突出起來。這期間,國民黨當權派在黨內排擠非蔣系勢力,在黨外繼續採取高壓政策。一部分黨外勢力逐漸滋生“台獨”傾向。
進入70年代,台灣在經濟上經歷了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國際上面臨一系列衝擊事件,島內人民的不滿和反抗有增無已。這期間,國民黨當權者在島內採取的是“打拉結合”的政策,一面嚴厲鎮壓黨外反對勢力,一面又對他們儘可能採取各種安撫措施。“台獨”勢力呈潛在發展之勢。
自70年代末以來,大陸政治經濟形勢好轉,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各方要求實現祖國統一和兩岸通商往來的呼聲高漲。台灣島內反對國民黨“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反對其對兩岸通商交流的限制的鬥爭此伏彼起。國民黨當局雖仍採取阻撓、限制、以至立案追查和制裁的措施,但已逐步陷於被動應付、軟弱無力的狀態。與此同時,“統獨”之爭表面化,兩種勢力都在發展。
以上幾個時期發生的“政治事件”,表現的矛盾側重點雖有所不同,但每一種矛盾的緩和或激化,都與國民黨當局的政策與態度關係密切。這裡應特別指出的,是國民黨當局對“台獨”勢力的政策和立場。它一方面,反對“台獨”勢力,阻抑其發展,這是完全應該的;但另一方面,它的依美求存、偏安拒和的路線和做法,卻又為“台獨”勢力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適宜的土壤和條件,特別是李登輝主政以後,對“台獨”公開加以庇護和支持,使得台灣政局的發展更增添了新的矛盾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