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MS

IPMS,通訊技術術語,屬於人際傳信業務。

簡介

1.Inter-PersonalMessagingService--人際傳信業務

2.Inter-PersonalMessagingSystem--人際傳信系統

相關資料

信號傳遞模型在本質上是一個動態不完全信息對策。這個對策包括兩個參與人,一個叫sender,一個叫receiver,sender擁有一些receiver所沒有的,與參與人的效用或者支付相關的信息。對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sender向receiver發出一個信息(message),或者叫一個信號(signal);第二個階段,receiver接收到信號後做出一個行動,對策結束。這時,兩個參與人的效用就得到決定。他們的效用既是私人信息、又是message,同時也是receiver所選擇的行動的函式。注意,第一階段receiver只能看到sender發出的信號,而看不到sender所擁有的私人信息。
信號傳遞的例子在生活中是很多的。比如,一年一度的留學申請工作,美國大學首先要看申請者的TOFEL和GRE的成績,第二是他們(她們)的GPA,第三是推薦信。它們當然不可能知道每箇中國學生能力的高低,到底適不適合研究經濟學,能否做出成就。但是,它們必須根據中國學生所提供的材料做出錄取與否的選擇。而TOFEL和GRE成績(以及其他材料)就可能起到傳遞申請者能力以及學習意願等等的作用。
[編輯]信號傳遞模型在經濟研究之中的地位
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經濟學家開始認識到信息在經濟研究中的作用。此前人們關注完全競爭市場是如何配置資源、實現效率的,並且形成了完全競爭範式。它依賴於兩個假設。
第一,是競爭假設,即市場中的每個行為人都預測自己的行動不會影響市場結果;
第二,是完全信息假設,即經濟行為人擁有與交易相關的所有信息,例如,產品的性能質量,交易者是誠實的人還是騙子等等。
在理論上可以論證,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可以同時達到一般均衡和帕累托最優,社會的效率可以達到最大。但是,如果我們仍然保持競爭假設,而引入不完全信息假設,這個結論就不再成立。這是喬治·阿克爾洛夫(GeorgeA.Akerlof)的工作。
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假設你想買一輛二手車,並且你知道市場中有一半人賣的是相對較好的車(“好車”),一半人賣的是較差的車“壞車”;但是,你不知道究竟哪一個人賣的是好車,還是壞車,你只是知道好車最少要賣60000元,而壞車最少要賣20000元。假定你的時間有限,或者缺少耐心(年輕人大凡如此吧),不願來回來去討價還價。你先開價,如果被賣者接受,就成交;否則,就拉倒。那么,你應該開價多少呢?開價60000元顯然是太高了,因為這不能保證你買到好車,如果你希望買到好車的話;而如果你希望買到壞車,開價20000元(或者稍微多一點),就肯定有人賣給你。那么,希望買好車的人出價40000元,這是市場上賣方意願出賣價格的期望值,會怎樣?這時,賣好車的人全部都會收攤回家。市場上只會剩下賣壞車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買者願意,開價20000元,就可以將壞車開回家。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大家想一想,在這種情況下,市場,或者價格機制並沒有帶來帕累托最優,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率。因為,想買好車的人沒有買到好車,想賣好車的人沒有出售好車,出現了“逆向選擇”(AdverseSelection).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