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D

第二種解釋:有關經濟學方面的。GERD是指Gross Domestic Expenditure on R&D的縮寫 ,即“研發支出總量”,用以描述國家或地區在科研發展方面的總支出。GERD即胃食管反流是指由於胃內容物反流而引起的不適症狀或併發症,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胃裡的酸性液體反流到食管,引起食管 黏膜的病變。在某些病例中,若不及時控制食管炎症,食管、 咽喉、牙齒、肺等器官都可能受到牽連,還可能會引發一些嚴重的併發症,如 食管狹窄、潰瘍、出血、Barrett食管(嚴重的 食管損傷,可能與 食管癌有關)、還有喉炎、哮喘等。

基本信息

GERD可導致多器官受牽連

GERD即胃食管反流是指由於胃內容物反流而引起的不適症狀或併發症,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胃裡的酸性液體反流到食管,引起食管 黏膜的病變。在健康狀態下,胃和食管之間有一道負責看守的肌肉“單向閘門”,它允許食管內的食物和水流入胃內,卻不會讓胃內容物倒流回食管。但是如果這道阻止食管和胃交換的肌肉無力,或食管和胃交界處正常的抗反流機制不能完全發揮其功能時,就會導致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的特徵就是胃酸有規律地從 胃反流入食管,常常表現為食管炎。在某些病例中,若不及時控制食管炎症,食管、 咽喉、牙齒、肺等器官都可能受到牽連,還可能會引發一些嚴重的併發症,如 食管狹窄、潰瘍、出血、Barrett食管(嚴重的 食管損傷,可能與 食管癌有關)、還有喉炎、哮喘等。

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見症狀

1、 反酸:每於餐後、軀幹前屈或夜間臥床睡覺時,常有酸性液體或食物從胃、食管反流到咽部或口腔。此症狀多在 胸骨下燒灼感或 燒心發生前出現。

2、燒心感或疼痛:為本病主要症狀。症狀多在食後1小時左右發生,可放射到肩胛區、頸、耳或上臂;或在身體前屈、仰臥或側臥、劇烈運動時誘發;直立位或服制酸劑後症狀可消失。過熱、過酸食物可使症狀加重。

3、 咽下困難:初期常可因 食管炎引起繼發性食管痙攣,出現間歇性咽下困難;後期則可由於食管瘢痕形成狹窄,燒心感或疼痛逐漸減輕而為永久性咽下困難替代。進食固體食物時可在 劍突處引起堵塞感或疼痛。

胃食管反流病除可導致 食管狹窄、出血等併發症外,還有許多食管外症狀,包括 非心源性胸痛、哮喘、 慢性咳嗽、 聲嘶、慢性 聲帶炎、 咽喉炎、 胃液反流;反流物吸入呼吸道,尚可引起吸人性 肺炎、肺纖維化,甚至齲齒等。

胃食管反流病的成因

胃食管反流病是與酸或膽汁相關的上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是由於食管對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的防禦機制下降,引起攻擊因子酸以及胃蛋白酶、膽鹽、胰酶等對食管 黏膜的攻擊作用。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機制,主要是由於抗反流防禦機制下降和反流物對食管 黏膜攻擊作用增強的結果。

抗反流防禦機制下降

1、下食管括約肌功能失調:下食管括約肌是食管末端長3-4厘米的環形肌束。正常人靜息時為一高壓帶,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一些因素可導致下食管括約肌壓降低,如某些激素(如膽囊收縮素、 胰高血糖素等)、食物(如高脂肪、朱古力等)、藥物(如鈣拮抗劑、安定等)。另外,當懷孕、 腹水、嘔吐、負重引起的腹內壓增高及胃內壓增高(如 胃排空延遲),均可引起其壓力相對降低而導致 胃食管反流。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是近年研究發現影響胃食管反流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常情況下當吞咽時,下食管括約肌鬆弛,食物進入胃內。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是指在非吞咽情況下括約肌出現自發性鬆弛,而且鬆弛時間明顯長於吞咽時鬆弛的時間。因此易出現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2、食管清除能力降低:生理狀態下,吞咽後食管體部出現由上向下蠕動,將食物向胃內推進。遇有反流時,內容物使食道擴張,通過神經反射也可促發蠕動,達到清除作用。而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這種清除功能常減弱,酸性的胃內容物長時間作用於食管 黏膜產生損害。唾液能有效中和胃酸,到達食管起化學清除作用。各種原因導致的 唾液分泌減少,可導致食管炎的發生。如 乾燥綜合徵患者食管炎的發病率非常高。

3、食管 黏膜屏障功能下降: 反流性食管炎僅發生在部分有反流症狀的患者。有的反流症狀雖然突出,卻不發生 食管組織損害,提示有較強的組織抵抗力。食管組織抵抗力包括上皮前、上皮和上皮後三部分的屏障作用。任何導致 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的因素(如長期吸菸、飲酒以及抑鬱等),將使食管黏膜不能抵禦反流物的損害。

反流物的攻擊作用

在上述防禦機制下降的基礎上,反流物刺激、損傷食管 黏膜。受損的程度與反流物的質和量有關,也與 黏膜接觸的時間、體位有關。其中損害食管 黏膜最強的是 胃酸和胃蛋白酶,尤其在pH<3時,使黏膜上皮蛋白變性,同時胃蛋白酶呈活化狀態消化上皮蛋白。當胃內pH為鹼性時,膽汁和胰酶則成為主要的攻擊因子。

1、 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約40%的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自主神經功能異常。自主神經功能受損可導致食管清除功能和胃排空功能延緩。

2、心理因素:對只有 燒心症狀患者的問卷調查表明,60%的患者認為應激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此推測心理因素在本病中起著一定的作用。對 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進行 放鬆訓練,不但 反酸的症狀明顯減輕,而且食管酸暴露的時間也縮短;而患者的焦慮、抑鬱、 強迫症等發生率,與健康對照組比較顯著升高。目前推測本病和心理因素之間的關係可能存在兩種機制,即內源性心身因素的影響,心理因素導致胃腸道的敏感性增加,食管內感覺神經末梢對酸的敏感性增加;以及免疫和內分泌系統異常激活的機制。

3、幽門螺桿菌:兩者之間的關係尚有爭議,多數研究支持幽門螺桿菌感染可降低食管炎的發生率,提出該菌可能具有保護作用。可能機制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幽門螺桿菌可提高食管下段括約肌的壓力;胃竇部感染可致血清胃泌素升高,而根除後胃泌素濃度降低,胃泌素具有升高括約肌壓力的作用;幽門螺桿菌可降低胃內酸度,其產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產生氨,氨中和胃酸,胃內pH值升高,胃蛋白酶原激活減少,反流物對 食管損傷作用減弱。

胃食管反流病的易發人群

1、中老年人:目前普遍認為, 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40-60歲為發病高峰年齡。國內調查顯示,30歲以上者的反流症狀發生率明顯高於30歲以下者;1997年台灣進行的研究發現,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60歲和70歲達到高峰。

2、男性:多數報導認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性患者顯著多於女性。調查顯示其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4:1。

3、肥胖:肥胖是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症狀發生的中度危險因素。超重是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在對西班牙全國人口中隨機抽取的2500名40-79歲的被調查者進行電話訪問後發現,短期(1年)內的體質量增加與該病症狀顯著相關,體質量增加越多,越易出現反流、 燒心等症狀。

4、吸菸:經常吸菸是 胃食管反流病的危險因素。1997年台灣曾進行一項研究,對455名有上消化道症狀的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檢出50例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其中50%的人吸菸,平均20支/天。

5、飲酒:很多研究發現,飲酒與 胃食管反流病顯著相關。調查發現,每周飲酒7次以上與頻繁的反流症狀相關,大量飲酒與有症狀的 胃食管反流病相關。

6、 裂孔疝:食管裂孔疝和反流性食管炎的關係令人注目。大的食管裂孔疝常伴有中至重度的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可降低胃食管交界處的張力,增加胃底的感覺刺激以至觸發一過性下食管括約肌鬆弛。患者隨年齡增加(尤其是50歲以上),膈食管韌帶萎縮、鬆弛發生 食管裂孔疝。長期腹腔內壓增高是誘發食管裂孔疝的因素,如妊娠、肥胖、慢性便秘及劇烈咳嗽等。

7、精神因素:研究顯示,離婚或寡婦和有沉重生活壓力的人易患本病。而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勞累、精神緊張、生氣都與症狀性 胃食管反流病的患病關係較大,提示心理壓力可能會是其危險因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