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uilder


C++Builder 是Borland公司98年推出的全新32位Windows開發工具。C++Builder 不僅繼承了Delphi使用簡便,功能強大,效率高等特點,而且它還結合C++語言所有優點.是一個Windows環境下基於C++語言進行快速程式開發的集成開發環境,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可視化控制項庫,能夠使用C++語言方便、快速、高效地進行Windows應用程式開發,尤其是開發界面、資料庫等Windows應用程式更加快速、高效。
C++ Builder是Borland繼Delphi之後又推出的一款高性能可視化集成開發工具。C++ Builder具有快速的可視化開發環境:只要簡單地把控制項(Component)拖到窗體(Form)上,定義一下它的屬性,設定一下它的外觀,就可以快速地建立應用程式界面;C++ Builder內置了100多個完全封裝了Windows公用特性且具有完全可擴展性(包括全面支持ActiveX控制項)的可重用控制項;C++ Builder具有一個專業C++開發環境所能提供的全部功能:快速、高效、靈活的編譯器最佳化,逐步連線,CPU透視,命令行工具等。它實現了可視化的編程環境和功能強大的程式語言(C++)的完美結合。
C++ Builder最佳化的32位原碼(Native Code)編譯器建立在Borland公司久經考驗的編譯技術基礎之上,提供了高度安全性、可靠性、快速性的編譯最佳化方法,完全編譯出原始機器碼而非中間碼,軟體執行速度大大提高。在編譯和連線過程中,C++ Builder自動忽略未被修改的原代碼和沒有使用的函式,從而大大提高了編譯和連線速度。C++ Builder的CPU透視工具包括五個獨立的小面板,可以對正在運行程式從內部進行深層次的了解。另外C++ Builder還提供了一個專業開發環境所必需的命令行工具,以幫助建立C++程式或者準備編譯和連線的程式進行更精細的控制。
C++ Builder可以編譯所有符合ANSI/ISO標準的原代碼,支持最新ANSI C++/C語言特徵:模板(Templates)、例外(Exceptions)、運行類型信息(Runtime Type Information)、Namespaces等,另外它還可以使用標準C++庫且支持標準模板庫(STL),以前的所有C++/C原代碼可以不經過修改,直接移植到C++ Builder環境下來。C++ Builder完全支持32位長檔案名稱、多執行緒程式設計,且允許程序員直接調用任何Win95和NT API函式。
C++ Builder的集成開發環境(IDE)提供了可視化窗體設計器、對象觀察器、控制項板、工程管理器、集成編輯器和調試器等一系列可視化快速應用程式開發(RAD)工具,讓程式設計師可以很輕鬆地建立和管理自己的程式和資源。
不久前對開發工具優劣的討論在程式設計師中引起極大的反響,紛紛在論壇發表自己的看法,程式設計師們都堅定的支持自己的開發工具。爭論集中在borland和微軟的開發工具上,borland提供了兩種優秀的開發工具Delphi和C++ Builder,不少人欣賞borland產品的優越性能,而更多的人則看好微軟的強大實力,但在小編看來在目前他們都能在市場中存在,那么就證明無論C++ Builder還是Vsiual C++都是非常優秀的開發工具,如果你選擇了,那么就堅持下去。在這場爭論中有不少精彩的評論,我選擇了其中的兩篇佼佼者供大家賞析。
C++ Builder與Visual C++孰優孰劣之一
C++ Builder的前身是Borland C++,Borland C++ 所使用的 Application Framework是OWL,而OWL以物件導向的角度來看,也的確比MFC先進很多(這在學界早有定論),但是在市場上卻叫好不叫座,直到Imprise(以前的Borland)推出以VCL為Application Framework的Delphi之後,這才一炮而紅。
雖然Delphi的VCL非常強大與好用,但是Delphi所使用的是OOPascal語法,和C++不同,直到後來,Imprise才推出以C++為程式語言的C++ Builder,而其所使用的Application Framework正是赫赫有名的VCL。
VCL的全名是“Visual Component Library“,它是一種新一代的Application Framework,以元件化、視覺化為設計的方向。VCL的興起,起源於OWL和MFC都日見龐大與痴肥,不利於日益複雜的程式開發趨勢,於是Imprise的設計小組決定開發一套更物件導向化的Application Framework,使程式設計師能以視覺化的觀念、元件重用的觀念來快速設計出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將物件導向的威力與精髓發揮的淋漓盡致,相形之下,OWL和MFC都只算過時與半子的Application Framework。
果然,C++ Builder一推出後,在微軟的大軍壓境下以及人們西瓜靠大邊的心態下,仍然引起了一陣旋風,在News上許多程式設計師表示它們對C++ Builder的肯定與激賞,更有人指出,根據經驗,在微軟的市場優勢之下,Delphi和C++ Builder仍能欣欣向榮,這表示Delphi和C++ Builder的產品水準不是只贏微軟產品幾個百分點,而是數十至數百個百分點,否則Imprise的產品早就消失不見了。
到底C++ Builder的特性與優點在哪裡呢?這對於我們公司又有什麼利弊呢?我的觀點與分析如下。大家想一想,當我們使用Visual C++來開發程式的時候,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答對了~那就是GUI的設計。根據經驗,通常我們利用Visual C++開發一套軟體時,設計GUI所花的時間幾乎占掉程式開發周期的三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以上,而設計和界面無關的核心程式通常只占了不到二分之一左右至三分之二的時間,但是使用C++ Builder則可以大幅簡化這個問題。C++ Builder的VCL提供大量的各式各樣GUI軟體元件,讓我們可以將大部分的心力放在核心程式碼的設計上,而不必跟Windows系統的訊息、界面去搏鬥。
C++ Builder的Compiler在功能上跟Visual C++都一樣,Win32 API等都可以呼叫與使用(VCL就是架構在Win32 API之上,沒有不相容的問題,只是包裝的更高明,也非常有彈性),你不用擔心目前有什麼事情是Visual C++可以做而C++ Builder做不到的,進而拒絕使用C++ Builder,抱持這樣的觀點就好像為了健康而不坐汽車,卻堅持騎腳踏車從淡水來上班一樣因噎廢食,在網路許多非常有經驗的程式設計師會告訴你這是多慮了。曾有人比喻的很傳神,如果Visual C++是手排車,那C++ Builder就是手自排兩用車(看過三菱的Sportsmode手自排兩用車嗎?)。
C++ Builder的程式設計細節是清楚而透明的,除了Application Framework的運作保有神秘感之外(MFC也是),所有的程式碼與檔案相關的檔案都是可以掌握與觀看的,不像某些開發工具,程式設計師許多事情是無法掌握的,而C++ Builder 所產生的碼大小與產生的時間都和Visual C++ 都是同級的(我指的是勝負差距都不大,到要一提的是,C++ Builder 3.0採用一種技術,可以使得第二次以後的Compiling速度提升五倍以上,筆者可以證實這一點)。
我的觀點是,我們公司非常適合大量採用C++ Builder作為程式開發工具,當然啦,為了相容性的考量和母公司有特殊要求的專案除外。由Visual C++轉換到C++ Builder不是很嚴重與痛苦的事情,反而會覺得很快樂,這就好像開手排車人改學自排車一樣,甚至可以更掌握C++ Builder的威力。
利用C++ Builder來開發程式,我們可以快速的產生程式的GUI layout和prototype,在後續調整程式界面的調整周期中也非常的方便,我個人認為至少可以比Visual C++節省三至五倍以上的時間。
除了某些特殊需求的專案之外(例如版本升級,而原來的版本是VC開發的,或者參考改寫的程式碼是用VC寫的,事實上C++ Builder也可以支援MFC),我看不出來公司有什麼專案的規模或內容非要靠Visual C++不可,自己找罪受不說,也違反了“Build a high performance company“的目標,而將大量的資源投注在落後的工具上,程式生產力也無法巨幅提升。因此我建議公司應該大量而全面性的鼓勵員工使用並熟悉C++ Builder成為第一線的程式開發工具,根據我的淺見,這樣的投資不但回收快速,而且效果宏大。
簡而言之,C++ Builder同時兼具C++程式語言的威力和Visual Basic這種 Rapid Development Tool的視覺化程式開發環境的便利,土法煉鋼或必先利其器,決定就在你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