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淮北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1月4日 在淮北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市長戴啟遠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攻堅克難、頑強拼搏的奮進歷程

2017年是淮北市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圍繞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和“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統籌推進抓重點,全力以赴抓落實。預計,全年生產總值增長7.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5%、8%,城鎮登記失業率2.59%。財政收入繼2012年後再次突破百億元大關,達到107.6億元,增長15.3%,創歷史最好水平,圓滿完成市十五屆人大七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一批事關淮北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實現新突破,一批惠及全市人民福祉的民生建設邁上新台階,一批歷史遺留問題破解取得新成效,一批績效考核重點工作和經濟指標進入全省第一方陣。

(一)深入推進“去降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岱河煤礦、劉橋一礦、金石礦業順利關閉,退出產能305萬噸,妥善安置職工9959人,“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有序推進。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8.4%。開展降成本減輕實體經濟企業負擔專項行動,全市結構性減稅9億元。開展電力直接交易和天然氣大用戶直供,為企業節約成本1.2億元。強化項目帶動,加大補短板力度,全年實施各類重點項目537個、完成投資465億元。組織開展“四送一服”“三個一百”幫聯企業專項行動,累計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299個,為267家中小企業提供過橋貸款,新型政銀擔業務在保餘額21.7億元,“新三板”、四板市場掛牌企業總數突破100家。淮北礦業股份公司重組上市取得重大突破。全省首單市場化債轉股資金落地淮北,累計投放債轉股資金76.2億元,企業槓桿率有效降低。淮北礦業、皖北煤電、淮海實業在渡危求進中革新圖強,為我市經濟持續向好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出台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30條”、推動“三重一創”建設“10條”等系列政策,濉溪鋁基高端金屬材料產業基地通過省評估考核,相邦陶鋁新材料、科寶生物醫藥中間體獲批省重大新興產業專項,上海交大安徽陶鋁新材料研究院正式成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0.1%。新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3%。東華(淮北)全國中小企業雲服務智慧產業園簽約落地。紮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累計建成省級孵化器1家、眾創空間4家,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更加完善。

“十大工業項目”進展順利,其中,華潤金蟾中藥配方顆粒製劑、金龍AG玻璃、花園新材料一期建成投產,平山電廠二期、口子產業園、完美生物、華孚產業園開工建設。實施海螺水泥、長治電子等技改項目141個,理士電源、曦強乳業等77個項目獲製造強省政策支持。全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9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8%,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利潤增幅全省領先。糧食生產實現“十四連豐”,全年總產129.5萬噸,小麥平均單產創歷史新高。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41家,農產品加工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居全省首位。傳化智聯城市物流中心、智匯電商產業園正式運營,中農批淮北大市場、青龍山現代物流基地加快建設,獲批省級服務業集聚區4家。濉溪縣電商產業園獲評省級示範園區。南湖景區躋身國家4A級旅遊景區,旅遊業加快發展的載體進一步夯實。

(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活力動力競相迸發。“放管服”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在全國首創“網際網路+實名制”監管模式、首個開展“機構編制二維碼”試點建設及套用。發出全省首張“多證合一”營業執照,五位一體“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新模式獲省政府通報表揚。全年新登記私營企業4964戶、個體工商戶16309戶,分別增長20.7%、28.3%。不動產登記全面提速,日均受理量由140件提高到288件,企業和民眾滿意度不斷提升。統計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服務發展能力顯著增強。8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穩步推進,全市累計完成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面積233萬畝。金西域生態休閒農業項目入選全國首批農業PPP試點。市金控集團正式成立,主營業務收入突破50億元。我市榮獲全國城市信用建設創新獎。

出台招商“10條”,大力開展產業招商、精準招商、以商招商。全年新簽約規模項目285個,新開工規模項目202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25個,華孚綠尚小鎮、天悅電子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新型煤化工基地十大項目集中開工,產業鏈招商實現新突破。市開發區與河北榮盛集團簽訂整體開發建設經營協定,通過PPP模式建設碳谷產業新城。大力發展非公經濟,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58%。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全市完成進出口總額6.2億美元。舉辦2017淮北食品工業博覽會、石榴文化旅遊節、段園葡萄採摘節等活動,城市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淮蕭客車聯絡線建成運營,我市正式進入高鐵時代,融入京滬“四小時經濟圈”,全市人民出行更加便捷,對外開放迎來重大機遇。

(四)加大城鄉建設投入,城市形象大幅提升。“十大城建工程”全面推進,其中,棚戶區改造、東湖景區、京台高速出入口景觀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市規劃展示館和檔案館開工建設,骨幹路網、中湖景區、黑臭水體治理加快推進。完善城鄉規劃體系,編制完成《淮北市空間規劃》《東部新城城市設計》,穩步推進《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修編工作。我市被列為國家第三批城市“雙修”試點市、省級生態網路規劃試點市。

全年完成城鄉基礎設施投資161億元,同比增長53.5%。新建交通幹線、城市道路111.7公里,煤化工快速通道、梧桐中路、創新大道、龍山南路等一批主幹道路建成通車,S101合相路二期、S254古毛路二期、S235濉唐路二期開工建設,東部新城、高鐵新區路網加快推進,符夾鐵路立交橋基本建成。梅苑中路、桂苑中路等斷頭路順利打通,迎賓路、梧桐路等交通路口渠化改造完成,道路擁堵逐步緩解。推進老城區雨污分流,完善污水主幹管網12公里。新增供水管網37公里、燃氣管網51公里,建成烈山、杜集片區污水轉輸管網42公里。建設公共腳踏車三期工程,改造提升老舊公廁59座,首批新能源公車投入使用、首條旅遊公交專線開通運行。新型智慧城市在政務服務、城市管理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無線城市建設初見成效。建成鳳凰公園等18個公園和重要綠化節點,烈山、臥牛山山體治理加快推進,市一中東校區、市人民醫院新院區開工建設,東部新城開發進一步提速。

美麗鄉村建設由點到面全面鋪開,農村環境“三大革命”一體化推進,5個鎮政府駐地建成區、28箇中心村和230個自然村環境整治成效明顯。完成農村公路暢通工程415公里、改造農村危房1000戶,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部竣工。石榴小鎮、芳香小鎮(試驗)入選第一批省級特色小鎮。全年完成棚改41300套,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27407套,貨幣化安置率達94.5%。我市棚改工作入選全省年度最具影響力十件大事,棚改模式成為全國社會治理典型案例。

(五)紮實推進生態保護,人居環境顯著改善。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全年完成營造林6.2萬畝,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淮北市綠化條例》正式實施。全面建立河長制,我市在全省水資源管理年度考核中居第3位,淮水北調市級配水工程具備全線通水條件。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全面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以中央和省環保雙督察整改為抓手,著力解決非法採石、露天物料堆場等民眾反映強烈的環境突出問題,得到督察組充分肯定。全年秸稈禁燒實現零火點,首座秸稈電廠正式投產,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我市榮獲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獲批第三批國家低碳城市試點、首批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濉溪縣成為全國首批重點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試點。央視等主流媒體對我市相山、黃里、榴園、南山等生態典型作了連續報導。抓生態建設就是抓綠色發展、補小康短板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六)統籌發展社會事業,民生福祉持續增進。財政投入民生領域資金123.8億元,占全部財政支出的84%。紮實開展“重精準、補短板、促攻堅”專項整改行動,落實產業扶貧、健康扶貧等重點舉措,15個貧困村出列、8981人順利脫貧。成立全省首個創業服務聯盟,創業帶動就業成效明顯,新增城鎮就業4.8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提前完成省定目標,在皖北率先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目標。“三醫”聯動改革有序推進,“一格三員”衛生計生服務新模式獲國家衛計委肯定,我市榮獲全國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示範市。成功舉辦第十屆運動會暨第四屆職工運動會、第三屆殘疾人運動會,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城鄉低保標準實現“七連增”,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現“十三連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省領先。舉辦市民文化節系列活動,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以喜迎十九大為契機,精心做好維穩安保工作,積極化解信訪積案,民眾安全感指數實現“五連升”。相山區榮獲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杜集區榮獲全國首批農村幸福社區建設示範區。安全生產“鑄安”行動不斷深化,省屬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移交屬地管理工作平穩過渡。省級雙擁模範城順利通過考核驗收,食品藥品安全城市創建工作積極推進。地方志、防震減災、應急管理、保密工作獲全國、全省先進,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作用進一步發揮,外事僑務、民族宗教、檔案、機關事務、供銷、科協、氣象、工商聯等工作持續加強。

各位代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夢想。2017年,我們堅持全城總動員、全民齊參與,矢志不渝、接力衝刺,全面決戰文明創建,我市以全國第三、全省第一的驕人成績,成功入選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兌現了歷屆市委、市政府的莊嚴承諾,實現了220萬淮北人民的美好願望,展現了新時代精神文明高地的淮北風采!

(七)堅持從嚴從實要求,自身建設全面加強。紮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開展“講政治、重規矩、勇擔責、作表率、促崛起”專題警示教育,增強“四個意識”,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各項要求。出台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嚴格執行重大事項決策規定程式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水平進一步提高。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政協監督,全年辦理市人大代表議案建議78件,市政協委員提案135件。播出政風行風熱線346期,推動解決民眾反映問題1537個。市長熱線、網民留言辦復率均100%,獲評全國網民留言辦理工作先進單位。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為載體,建成市級一體並與省貫通的電子政務服務平台,2752項清單事項上線運行,網上辦項率達99.4%,政務服務效率進一步提高。推進公共資源全程電子化交易,建成市縣一體化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行政監察,推動審計監督全覆蓋,堅決查處侵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各位代表,2017年各項目標任務的順利完成,標誌著本屆政府的正式收官。回首過去五年,面對複雜嚴峻考驗,我們緊緊依靠全市人民,一任接著一任乾、一錘接著一錘敲,開創了淮北轉型發展的新局面,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提質提效、轉型崛起的新階段。五年的奮鬥歷程和生動實踐也給予我們深刻啟示。

實現轉型崛起,必須堅持理念為先。把踐行新發展理念與淮北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尊重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規律,在實踐中守正出新、探索新路。五年來,我們始終把淮北的發展放在全省大局來考慮,置於全國同類資源型城市的整體中把握,堅定轉型發展方向不動搖。市第八次黨代會創造性提出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形成“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為我們找到了新時期破解轉型難題的“金鑰匙”,全市共識廣泛凝聚,極大增強了我們加快趕超的信心和決心。

實現轉型崛起,必須堅持發展為上。繼承和發揚矢志不渝的創城精神,咬定青山不放鬆、不達目標不放手,逆境中堅定信心、加壓奮進,順境時乘勢而上、加快發展。全市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1%、12.9%、7.1%、7.5%、9.8%。工業化率、城鎮化率分別居全省第2位、第4位。五年來,累計引進億元以上規模項目650個,陶鋁新材料、金龍電子、卓泰化工、平山電廠二期、華翊文創科教城等一批技術“世界領先”的企業和項目落戶淮北,成為轉型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實現轉型崛起,必須堅持民生為本。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緊緊依靠民眾,廣泛發動民眾,從民眾最盼望的事情做起,從最不滿意的事情改起。五年來,全市累計投入民生領域財政資金達538.4億元,民生工程連續九年居全省第一方陣。近兩年共實施棚改項目191個、完成棚改10.5萬套,民眾由“蝸居”變安居。教育均衡發展和現代化加快推進,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健康淮北戰略全面實施,柳孜運河遺址成為我市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和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新農合領跑全省,18.6萬名國企職工醫療保險納入市級統籌。39780人脫貧、19個貧困村出列,脫貧攻堅成效明顯。我市連續八年被評為全省綜治工作(平安建設)先進市,安全生產工作連續四年獲省政府表彰,五年吸納市外人口4萬餘人,民眾安全感、幸福感指數皖北第一、全省領先的局面進一步鞏固。

實現轉型崛起,必須堅持改革為要。把改革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向改革要質量、要效率、要動力。五年來,累計承擔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7項、榮獲國字號榮譽9項。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全國創造經驗、成為典型。市區財稅體制、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改革調動了區級抓發展的積極性。“放管服”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進,六大便民利企服務中心建成使用,激發了社會主體活力,累計新登記私營企業18587戶、個體戶66474戶。市建投集團順利重組,總資產突破800億元,是成立之初的2.4倍,帶動社會投資近500億元,經營城市、服務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實現轉型崛起,必須堅持擔當為榮。大力弘揚奔著問題去、迎著困難上的工作作風,善抓大事,敢碰難事,多辦實事,以擔當和落實引領政府工作新常態,用苦幹實幹巧幹實現夢想、贏得未來。五年來,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克服下行壓力,沉著應對煤價巨幅波動帶來的嚴峻考驗,堅決完成煤炭去產能任務,頑強挺過經濟發展的最困難時期,全面打贏穩增長保衛戰和轉型升級攻堅戰,我市發展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成為全國資源型城市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各位代表,今天淮北發展所取得的全方位和開創性成就,離不開過去數十年特別是近五年來的接力奮鬥、積累創造。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上下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和衷共濟、頑強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向中央和省駐淮單位以及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淮北改革發展事業的各級領導、各位離退休老同志和廣大企業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仍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和短板:經濟總量不大,創新驅動能力不強,轉型升級任重道遠;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民營經濟不發達,縣區、園區發展不充分,“四化”推進不協調;城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任務繁重,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政府廉政建設、作風建設、效能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我們一定聚焦問題,精準發力,切實解決。

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淮北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今後五年,是我市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聚力實施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加快轉型崛起的奮進期。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作出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提出要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為我們帶來重大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皖北崛起,“34155”的新要求為淮北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強勁動力。經過多年發展,我市綜合實力持續提升,“三基三千億”產業前景可期,城市加快由“依山建城”向“擁湖發展”跨越,現代交通、對外開放、生態環境等條件大幅改善,全國文明城市、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等多重優勢疊加。特別是市委確立了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和“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根據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提出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在決勝全面小康的基礎上,實現“三個同步”,進一步激發了全市人民的熱情和幹勁。淮北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歷史方位,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緊跟時代步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淮北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今後五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市第八次黨代會和市委八屆五次全會的決策部署,堅定實施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戰略和“一二三四五”總體發展思路,堅持穩中求進、好中求快工作總基調,堅持高質量和快速發展有機統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五大發展行動計畫實施方案為總抓手,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在踐行新發展理念中闖出新路徑,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突破。

今後五年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濟發展速度皖北領先,主要指標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經濟總量、均量、質量邁上新台階,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實現轉型崛起。

——提升創新驅動力,建設轉型崛起新淮北。科技創新成為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基本形成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創新型現代化產業體系,建成創新型城市。到2022年,非煤產業占工業比重超過8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0%,現代服務業占比顯著提升,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6:1。鋁基、碳基和矽基新材料產業集群發展,總產值均突破千億元,成為國內知名的新材料產業基地。

——增強發展協調性,建設全域統籌新淮北。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縣區經濟提速發展,城鄉資源配置更加均衡,園區改革創新步伐加快,基本形成市域一體、縣區聯動、產城融合的協同發展新格局,建成區域中心城市。到2022年,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超過11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65%,80%以上中心村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標準。濉溪縣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前五、三區實現爭先進位,對全市貢獻更加突出。國家級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實現重大突破,成功創建全國資源枯竭可持續發展示範市。

——提高綠色競爭力,建設生態樣板新淮北。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資源能源開發利用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空氣品質持續改善,黑臭水體全部消除,城市“雙修”和海綿城市建設取得實效,綠色經濟初具規模,山水生態園林城市特色凸顯。到2022年,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空氣品質優良天數保持在8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6%,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成為全國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樣板。

——打造開放新高地,建設包容共贏新淮北。全社會大開放意識牢固樹立,深度對接國家“三大戰略”,全方位融入中原經濟區、淮河生態經濟帶。綜合交通體系更加完善,大通道、大平台、大通關體系基本建立,產業、企業、城市、人才國際化進程全面提速。區域經貿合作持續深化,外貿進出口量增質優,開放型經濟規模大幅提高。到2022年,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交匯區域開放創新新高地。

——增強民眾幸福感,建設富民惠民新淮北。城鎮居民收入與經濟成長同步,農村居民收入快於經濟成長。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出列。勞動就業更加穩定充分、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建成、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積極推進、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盈、公共衛生服務更加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覆蓋。法治淮北、平安淮北、信用淮北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民眾安全感和幸福指數持續攀升,成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文明城市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城鄉發展全面實現共建共享。

三、砥礪前行、轉型崛起的新征程

2018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新一屆政府任期的第一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財政收入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5%、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重點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製造強市戰略,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牢固樹立工業立市、製造強市理念,突出創新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完成煤炭去產能90萬噸,統籌做好職工分流安置、“三供一業”分離移交、退出礦井資源盤活等工作。落實支持城鎮居民住房消費、進城農民和務工人員購房獎勵補貼相關政策,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推進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引導企業進入多層次資本市場,積極開展直接融資。全面落實實體經濟企業降成本各項政策,持續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用能、物流成本。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三個一百”幫聯企業專項行動,打通服務企業“最後一公里”。調整政府性投資項目導向,向實體經濟傾斜,加大補短板項目建設。全年組織實施重點項目605個、完成投資482.7億元。

加快“三重一創”建設,促進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堅持把“三基三千億”工程作為引領產業轉型升級的一號工程,突出抓好100萬噸碳基新材料、陶鋁新材料、金龍機電、清華紫光等項目建設,搶占產業制高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8%。深入推進平山電廠二期、口子產業園、完美生物、華孚產業園、鋰電池產業園等工業項目建設,打造發展新引擎。全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0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深化與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等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創新平台和轉化體系。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5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積極爭創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和省創新型城市。發揮市產業扶持基金、重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的引導作用,建立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投資基金體系,暢通實體經濟融資渠道。建立高層次人才儲備金制度,全年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團隊2-3個,高層次創新人才100名以上。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專項行動,完成產業升級和技改項目140個;實施“網際網路+製造”行動,新增省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5個;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推進企業質量、品牌、標準升級;實施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專項行動,培育創建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實施服務型製造專項行動,培育省級示範企業2家。加快東華中小企業雲服務智慧產業園建設。爭創國家級雙創空間1個。整合政府數據資源,培育發展大數據產業,建設大數據大廈,入駐企業10家以上。

打造區域休閒旅遊目的地,促進現代服務業繁榮發展。依託中湖等城區湖帶治理,謀劃建設“湖文化”國家級旅遊休閒度假區。設立市級旅遊業發展專項資金,組建旅遊文化傳媒集團,形成多元投入機制。發揮口子文博園、華翊文創科教城、隋唐運河古鎮、四季榴園等示範效應,推動旅遊與教育、科技、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辦好石榴文化旅遊節、段園葡萄採摘節等節慶活動,加快將旅遊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推動傳統商圈提檔升級,建成萬達廣場、中農批淮北大市場等大型商業區、專業市場。發展商貿流通業,支持跨境電商平台發展,完善縣鄉物流配送網路,推動青龍山等商貿物流園區標準化建設。打造創新型公共服務平台,爭創省級服務業集聚區1個,培育規模以上現代服務業企業16家。

(二)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提升城市品質

以城鄉協調為主攻方向,創新城市發展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縱深推進文明創建,提升協調發展整體水平。

注重協同聯動,完善現代交通體系。加強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建設,積極推進徐淮阜高速公路項目,淮宿蚌城際鐵路、通用機場實質性開工,提高快速通達能力,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開工建設G344東靈線、G237淮六路、淮徐快速通道、京台高速出入口連線線東移、S337西臨路工程,加大S101合相路二期、S254古毛路二期推進力度。加快韓村港建設,實現澮河全線通航。

加強城市建設,提升綜合承載能力。編制完成《淮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年)》,最佳化城市空間布局,指導城市未來發展。堅持全球視野、國際標準,編制城區中心湖帶概念性規劃和城市設計,彰顯城市特色風貌,加快擁湖發展步伐。完善城鄉骨幹路網,建成東部新城8條道路、高鐵新區4條道路及古城東路、龍山北路,實施泉山隧道工程,打通桓譚路、渠溝東路等斷頭路,開工建設環朔西湖路、龍昌路、青年路、楊河路等濱湖道路。建成地下綜合管廊15.4公里、海綿城市10平方公里。實施新一輪棚改三年計畫,全年棚改35205套。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完成南黎花園等8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面啟動老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徹底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快市一中東校區、市人民醫院新院區、市規劃展示館等重點項目建設,提升東部新城建設品質。加緊實施南部次中心起步區棚改和公共服務項目,加快高鐵新區、鳳凰新城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建設雙堆集中心集鎮新城。加強智慧城市建設,構建智慧淮北大數據與雲平台,促進大數據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務等領域廣泛套用。推進無線城市建設,實現市區主要公共區域WIFI全覆蓋。

拓展創建內涵,共同締造全域文明。以社區為中心,構建“十分鐘便民生活圈”,新建改造一批標準化菜市場、公廁、街心公園等生活服務配套設施,下大力氣解決民眾買菜難、出行難、如廁難、停車難、休閒難,提升便民服務水平。堅持以市民為主體的創建理念,發動全員參與,引導市民自覺遵守“淮北文明18條”,持續開展交通秩序、違規養犬、露天燒烤等專項整治,讓文明滲入城市“肌理”,融入百姓生活。完善文明創建長效機制,推動文明創建由城市向鄉村拓展,實施“兩治三改”三年專項行動,深化“三線三邊”治理,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補齊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的短板。深入推進農村環境“三大革命”,改造垃圾中轉站23座,實現垃圾清掃保潔全覆蓋,改建旱廁9萬座,顯著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加大“三農”投入,設立財政扶持資金,引導土地適度規模流轉,建設一批優質農產品基地、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一批農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產值達670億元。支持濉溪縣創建國家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範縣。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千方百計拓寬增收渠道。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集中抓好“五項建設”的鞏固提升,改善農村基礎設施。鋪設供水管網42公里,改造危房787戶,解決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四好”公路建設,新建農村暢通工程142公里。注重保護村容村貌,挖掘鄉風民俗,促進鄉風文明。因地制宜打造石榴小鎮、芳香小鎮、葡萄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構築產業發展載體和創新創業空間。

推進城鄉一體,加快振興縣區經濟。落實和完善支持政策,鼓勵縣區擺脫傳統路徑依賴,突出特色、壯大產業,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牢固樹立工業強縣(區)、產業興縣(區)理念,支持濉溪縣以鋁基高端金屬材料產業基地和南部次中心建設為重點,發展鋁基新材料、裝備製造業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集群;相山區發揮主城區優勢,打造現代服務業和綠色食品產業強區;杜集區搶抓高鐵機遇,發展現代商貿物流和高端裝備製造業;烈山區依託東部新城建設,打造現代物流產業和生態休閒旅遊強區,形成多點支撐、多極帶動、競相發展格局。

(三)深化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打造生態樣板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解決環境突出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圍繞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目標,以提高森林覆蓋率為重點,實施大規模綠化行動,申報相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促進林業增綠增效,完成營造林4.6萬畝。實施主幹道綠化修復提升工程,完成創新大道、梧桐中路、沱河中路高標準綠化,打造龍山路萬畝花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完成烈山、臥牛山山體修復工程,加快建設中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開工建設花山公園、泉山原生態公園、朔西湖郊野公園,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產品。

推進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強化問題導向,壓實主體責任,確保中央和省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到位、問題“清倉見底”。持續抓好大氣污染防治,採取管控施工揚塵、禁放煙花爆竹、淘汰燃煤鍋爐和黃標車等綜合措施,切實降低PM10濃度,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十條”,加強河流出界斷面水質監管,組織實施不達標水體達標行動,確保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強力推進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相陽溝、躍進河等7條河道治理。全面實施“土十條”,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和廢棄礦山環境整治,積極申報國家“山水田林湖草”綜合治理項目。

健全生態文明制度。穩步推進國家低碳城市試點、氣候適應型城市試點建設,總結經驗,創造亮點。加強重點生態區、水源地保護,嚴格落實河長制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閒置、低效用地清理處置,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強化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重點領域節能管理,支持新能源汽車、綠色建材推廣套用,降低能源消耗強度。推進餐廚垃圾無害化處理,擴大生活垃圾分類試點範圍,生活垃圾填埋場一期工程年內正式投入運行。

(四)堅持招商帶動戰略,著力打造開放高地

圍繞打造蘇魯豫皖四省交匯區域開放創新新高地目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園區轉型升級,形成全面開放新優勢。

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強化政府主導招商,鼓勵市場主體招商,加大專業招商力度。瞄準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全年引進億元以上規模項目170個以上。廣泛學習宣傳王浩偉同志先進事跡,促進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有機結合。採取集中新建、商品房配建、企業自建等形式,規劃建設一批人才公寓,更好地引進人才、服務人才。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對重大招商項目實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議”,鼓勵優質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高端智庫。建立政區合作發展利益分享機制,加大對區級招商項目的財稅扶持力度,提高招商實效。強化全員服務理念,大力發揚“店小二”精神,讓在淮企業興業愉快、發展愉快、生活愉快。

大力促進園區轉型升級。以產城一體、宜業宜居、特色發展為導向,加大對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平台等投入,推進相關體制機制創新,最佳化園區功能布局,推動工業園區向現代城區轉型。完善園區公共服務配套,新建市科創中心,促進產品研發、企業孵化和推廣套用。新建標準化廠房50萬平方米,滿足企業入駐需求。盤活閒置廠房、倉庫等,興辦眾創空間,建設公共創新平台。實施龍湖高新區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新型煤化工基地污水處理廠工程,建設基地南路,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積極推進碳谷科技新城產業規劃編制工作,加快產業導入,打造產城融合示範區。支持濉溪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市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高新區。

積極擴大對外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深度對接國家“三大戰略”,主動參與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強與省際省內城市聯動互動。加快對外平台建設,建成金龍電子自用型海關監管倉庫。圍繞青龍山現代物流基地、傳化物流園、公用型保稅倉庫,建設全市貿易便利加工出口區。積極申報設立淮北海關,推進貿易便利化,打造對外開放新平台。

(五)縱深推進全面改革,著力釋放發展活力

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創優“四最”營商環境。以“網際網路+政務服務”為載體,對政務服務大廳進行智慧型化改造,加強市級一體化平台建設,融入全省“一張網”,推進業務流程再造。實施“13550”行動,推進不見面審批,年內實現市場主體和民眾到視窗辦事“最多跑一次、多次是例外”。動態調整政府權責清單,打造權責清單“升級版”。探索開展行政執法人員二維碼監督,推進監管標準化。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多證合一” “證照分離”“先照後證”,降低市場準入制度性成本,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促進各類市場主體繁榮發展。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科學劃分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建立規範透明的預算制度,強化財政資金績效管理。加快市場化融資步伐,拓寬社會合作領域及融資渠道,繼續實施一批PPP項目。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國資監管體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嚴格控制政府債務規模,規範政府舉債方式,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發展,持續推廣稅融通、新型政銀擔合作、續貸過橋專項資金等業務,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深化招投標體制改革,推行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服務標準化。深化市建投集團改革,壯大優質資產規模,市金控集團經營性收入突破100億元。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三權分置”和“三變”改革試點,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水價改革,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積極開展“一戶一田”改革試點,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加快市縣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最佳化法治環境、金融環境、創新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更多的創業者、勞動者搭建人生出彩的平台。實施市場主體增量工程,新增私營企業5000戶、個體工商戶1.2萬戶。推動“小升規、上台階”,培育龍頭企業36家,新增“專精特新”企業15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

(六)擴大優質公共服務供給,著力實現共建共享

紮實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民生工作,補短板、強弱項、兜底線,不斷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打贏脫貧攻堅戰役。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加大教育扶貧力度,最佳化健康脫貧“351”“180”政策,做到精準扶貧全覆蓋。加大薄弱環節補短板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防範返貧機制,落實後續幫扶措施,確保穩定脫貧。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深化結對幫扶、企業幫扶,確保3個貧困村出列、3983人如期脫貧。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加強省、市重點民生工程建設,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民生投入機制,切實提高民生工程質量和效益。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入實施“四進四扶”計畫,新增城鎮就業4萬人。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保證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支付。紮實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

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畫,推動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普通高中辦學質量,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步伐。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創新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技工大市。積極參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傳承,打造運河文化品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惠民。推進體育強市、健康淮北建設,積極創建全省衛生城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構建家庭醫生、醫共體和醫聯體協同服務體系,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更好滿足民眾健康需求。加強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婦女兒童健康水平。鞏固全國創建幸福家庭活動示範市成果。做好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構建現代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醫養結合,高品質規劃建設朔西湖健康小鎮,打造全國一流的健康養老示範基地。

(七)不斷創新社會治理,著力增進社會和諧

以法治淮北、平安淮北、信用淮北建設為主線,完善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爭創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守護公共安全底線。大力推進“智慧公安”建設,開展“守護平安”系列行動,實施“雪亮工程”,不斷完善信息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堅決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創建省級食品藥品安全示範城市,保障民眾飲食用藥安全。加強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開展民眾性應急救護知識宣傳培訓,提高全社會應急意識和避險能力。

築牢安全生產基礎。深入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完善監管監察體制,構建安全風險“六項機制”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開展安全生產“鑄安”行動和本質安全提升年活動,抓好煤礦、危化品、道路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確保全全生產形勢穩定。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深入實施“七五”普法規劃,弘揚法治文化,最佳化公共法律服務。完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深化陽光信訪、責任信訪、法治信訪建設,解決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以社區(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建立居民(村民)理事會,推進居民(村民)自治。積極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紮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市工作,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以政務誠信帶動商務誠信和社會誠信。

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開展“雙擁在基層”和“四方共建”主題雙擁工作,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良好局面。

(八)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著力打造人民滿意政府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發展定位和要求。我們將始終不忘初心,牢記宗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公信力和執行力。

強化對標看齊。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切實做到學懂、弄通、做實,更加堅定自覺地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恪守為民宗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政府永恆的奮鬥目標。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基層一線,傾聽民眾呼聲,找準短板弱項,從實事小事抓起,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推進政府服務熱線資源整合,強化“12345”市長熱線功能,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為民眾排憂解難。

嚴格依法行政。切實履行法治政府建設職責,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嚴格落實重大事項合法性審查和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建成政府網站集約化雲平台。自覺接受人大監督和政協監督,讓在監督下開展工作成為政府全體人員的自覺和習慣。

堅守廉政底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把紀律建設貫穿於政府工作全過程,提升全面從嚴治黨水平。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從源頭預防腐敗。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省市《實施細則》,馳而不息糾正“四風”,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持續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嚴懲庸政懶政怠政,提高政府工作質量和效率。

提升成事本領。堅持奔著問題去、迎著困難上,磨練擔當寬肩膀,歷練成事真本領。建立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鼓勵政府系統全體人員敢於擔當、敢於負責、敢於督查、敢於成事。健全執行、監督、考核、獎懲機制,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韌勁和釘釘子精神抓落實,確保中央和省市各項決策部署全面貫徹、落地生根。

三山六湖風景秀,文明相城家園美。220萬淮北人民的信任和期盼,是激勵我們勇往直前、永不懈怠的最大動力。讓我們在中共淮北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真抓實幹,奮發進取,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碳谷·綠金淮北,打造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樣板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