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7 富春山居圖(T)

2010-7 富春山居圖(T)

2010-7 富春山居圖(T)郵票,設 計 者:郝旭東

基本資料

2010-7《富春山居圖》2010-7《富春山居圖》

志號:2010-7

圖序  圖名面值
(6-1)T富春山居圖(局部) 1.20元
(6-2)T富春山居圖(局部) 1.20元
(6-3)T富春山居圖(局部) 1.20元
(6-4)T富春山居圖(局部) 1.20元
(6-5)T富春山居圖(局部) 1.50元
(6-6)T富春山居圖(局部) 3.00元
郵票規格:60×30毫米
齒孔度數:13.5度
整張枚數:12枚(連印)
整張規格:230×146毫米
版別:影寫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
 防偽油墨
 螢光噴碼
設計者:郝旭東
資料提供:浙江省博物館
責任編輯:王靜
印製廠:北京郵票廠

背景

2010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已正式批覆同意,將《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放在誕生地富陽舉行。據了解,富陽早在1985年就向國家郵政部門提出申請,要求發行《富春山居圖》郵票,之後又曾分別於1992年、1995年、2002年多次申請。2004年,經國家郵政局批准,以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剩山圖》(《富春山居圖》前半卷)為藍本的“富春山居圖”個性化郵票曾在富陽首發。而此次發行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以《富春山居圖》整幅畫卷為藍本,共6枚,全套面值9.30元,郵票規格為60×30毫米。
在2010年3月20日的《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首發式上,不僅有《富春山居圖》特種郵票(放大版)首發揭幕,來自大陸和台灣的畫家也將再次揮毫共作《富春山居圖》,並力爭舉行“剩山圖”和“無用師卷”真跡到富陽圓合的邀約儀式。

作者簡介

元代畫家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凝道人,江蘇常熟人。擅長畫山水,多描寫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淺絳風格為主,與吳鎮,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訪司一名書吏,因上司貪污案受牽連,被誣入獄。出獄後改號“大痴”,從此信奉道教,雲遊四方,以詩畫自娛,並曾賣卜為生。他學畫生涯起步較晚。然由於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繪山水,必親臨體察,畫上千丘萬壑,奇譎深妙。其筆法初學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後受趙孟頫薰陶,善用濕筆披麻皴,為明清畫人大力推崇,成為“元四家”(王蒙、倪瓚、吳鎮)中最孚眾望的大畫家。此外,畫作之餘,留有著述,如《寫山水訣》、《論畫山水》等,皆為後世典範之學。

創作過程

《富春山居圖》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是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名作,世傳乃黃公望畫作之冠。為紙本水墨畫,寬33厘米,長636.9厘米,是黃公望晚年的力作。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少有大志,青年有為,中年受人牽連入獄,飽嘗磨難,年過五旬隱居富春江畔,師法董源、巨然,潛心學習山水畫,出名時,已經是年過八旬的老翁了。黃公望把“畢生的積蓄”都融入到繪畫創作中,嘔心瀝血,歷時數載,終於在年過八旬時,完成了這幅堪稱山水畫最高境界的長卷——《富春山居圖》。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變幻無窮,以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此畫卷為六接的紙本,即是由六張紙連成的畫卷.黃公望(字子久)為元代最負盛名的畫師,在畫史上的影響頗大。他在《山水訣》中,明確提到模寫。他說:“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於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之。”子久作品存世不多,其中最佳者當屬《富春山居圖》。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此畫成於至正七年(1347年),此時子久年近八旬,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張庚在《圖畫精意識》中記載了董其昌對此畫的讚譽,“子久畫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不落畦徑。”

幾度易手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余,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樣的山水畫,無論布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嘆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敦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焚畫殉葬

清朝初期,江南小城宜興一戶吳姓的官宦人家。家主吳洪裕病危了,氣如遊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念念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因為太珍愛此卷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
這幅在吳府里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里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梁換柱的辦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命名為“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被後人稱為“無用師”卷。因為當年無用和尚曾與黃公望同游富春江,此畫曾一度被他所擁有。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臨摹版本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
說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
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么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訊息。後來,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餘均流傳海外)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鄒之麟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鄒之麟及“虞山畫派”王翬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無用師卷》與《子明卷》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范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征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曆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乾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但乾隆帝的書畫鑑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嘆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而且真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捲來到了弘曆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布無用師卷是贗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贗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贗品,編入《石渠寶笈》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鑑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南遷,萬餘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剩山圖》傳奇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訊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政治意義

在2010年3月14日上午的兩會新聞記者會上,溫家寶總理在回答台灣記者提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79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在杭州市),一半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溫總理的話,充滿了對兩岸“血濃於水”同胞情誼的深情寄託。諸多年來,兩岸畫家和有識之士多方努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破鏡重圓”,重新拼合此畫。台灣多數報紙都重點報導了溫家寶以《富春山居圖》分藏兩岸為例,表達他希望兩幅畫能早日合成一幅畫的願望。《聯合報》的文章說,這寓意著溫家寶期許兩岸早日由分走向合的心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