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凌源市政府工作報告

(三)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築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 (四)擴大對外開放,弘揚全民創業,開闢經濟發展新空間。 (五)深化各項改革,創新工作機制,增添加快發展新活力。

一、2004年政府工作回顧

2004年是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的開局之年,也是凌源實施全省縣域經濟發展試點的起步之年。一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和支持下,我們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針,以加快凌源整體脫貧進程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為目標,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搶抓機遇,奮發圖強,攻堅克難,圓滿完成了市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一)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0.3億元,增長19.4%。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8.5億元、13.2億元和8.6億元,增長32.4%、17.1%和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6億元,增長55.1%。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糧食生產喜獲豐收,總產量達到2.15億公斤。三大主導產業規模優勢明顯增強,新增保護地、花卉、經濟林2萬畝、1萬畝、5萬畝,總面積分別達到16.5萬畝、3.5萬畝和109萬畝,規模飼養戶和畜牧小區發展到8415戶309個,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2萬頭、16.5萬頭、43萬隻和650萬隻。產業內部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引進蔬菜、花卉新品種15個,示範推廣5萬畝,發展多茬複種、立體栽植1.8萬棟,棚前葡萄3000畝,黃瓜與配菜種植比調整到7:3;新建改良站點35個,改良牲畜8.1萬頭(只),畜牧優良品種雜交率達到90%。標準化生產穩步推進,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環境評價通過國家驗收,無公害黃瓜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我市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旱作農業基地示範縣。園區和龍頭企業建設得到加強,圍繞實施省級現代農業(花卉)園區續建工程,完成花卉種球組培繁育一體化項目和400畝鮮切花出口基地建設,新建科技示範園區9個;投資3358萬元,完成八里堡蔬菜批發市場一期擴建和花卉交易市場、三十家子大牲畜交易市場二期擴建工程;佳裕杏仁脫苦生產線、宋杖子蛋雞產業化等項目投產;禾豐牧業加快種豬引進擴繁,帶動農戶2100戶;三十家子豐源肉牛肉羊屠宰加工項目完成前期工作並實現“三通一平”。農業綜合開發穩步推進,新建“四位一體”溫室1359棟,項目管理經驗在全省推廣。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新修水利灌溉工程323項,治河16公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16.8萬畝,為三大主導產業配水配電213處,示範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2萬畝,向上爭取資金1.5億元實施土地整理項目6個。
工業經濟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民營經濟增勢強勁。預計全口徑工業實現產值11.6億元,增長23%;新口徑工業實現產值5.7億元、增加值1.35億元、稅金2160萬元,分別增長28%、29%和35%。狠抓現有企業鞏固提高,努力新上重點項目,企業群體規模與實力明顯增強。完成技改投資4229萬元,實施源泉水泥旋轉窯升級改造、東方鑄造鑄件生產線擴建等重點企業改擴建項目9項,“源泉”牌水泥獲省名牌產品稱號;投資4343萬元,新上源泉水泥萬噸鑄件、鐵北鋼達軋輥電機製作修復生產線等重點項目6項;四合當大水泥項目完成立項等前期工作,進入招商引資階段;凌北工業項目區實現“四通一平”,鋼達100萬噸鐵粉精選、弘陽10萬噸鑄件生產線入區啟動基礎工程建設。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企業6戶,民營企業11戶。民營經濟總收入、增加值、稅金分別實現36.5億元、4.65億元和6350萬元,增長17%、20%和21%。
商貿流通繁榮活躍,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堅持發展大商業、建設大市場、搞活大流通的指導思想,各類要素市場健康發育,引領生產和消費的市場體系日趨完善。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億元,增長12.9%。三大產業中心市場的聚集和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全年實現交易額18億元,帶動餐飲、包裝、運輸等服務業增收1.45億元。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業態有序發展,物流中心項目完成征占地工作。社區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信息中介等行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各類中介組織、行業協會和專業生產合作社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集中開展市場專項整治,有效保護智慧財產權,維護了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
(二)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以柏杖子金礦成功轉制為標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實施民營企業股份制改造5戶。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得到鞏固,農業稅全部免徵,農民負擔進一步減輕。農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開,增資擴股1.47億元,清收不良貸款447萬元。市直事轉企改革開始啟動,鄉鎮事業單位改革正抓緊進行,行政體制、財政體制等其他改革也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招商引資和對外貿易取得新成果,實際利用外資318.9萬美元,域外引資5.4億元,出口創匯200萬美元。
(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觀。堅持規劃先行,編制了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後報省待批。同步實施了城市建設七大工程,即101線城區路段拓寬改造、南環路拓寬改造、南出口拆遷拓路、光明路拓寬改造、大凌河城區段治理一期工程、市府路西段拓寬改造一期工程、城市集中供熱二期工程,完成投資2.74億元,其中引資和向上爭取資金2.18億元。老城改造投入拆建資金2.78億元,拆除4.3萬平方米,新建34.3萬平方米,交付使用24萬平方米。小城鎮建設完成建築面積18.5萬平方米,城鎮化水平達到32%。公路建設完成油路鋪設135.4公里,占全市油路總里程的35%,農村路網改造路基198.5公里,鋪設油路116.1公里。電力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郵政、通訊能力明顯增強,供電、通信部門為地方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集中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會戰”,城市環境秩序明顯改觀。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完成造林12.4萬畝,新增封山育林面積20萬畝,依法關閉造紙廠草漿生產線。
(四)財稅工作取得顯著成績,金融保險運行平穩。加強財源體系建設,強化稅收征管,克服政策性減收因素,實現了財政收入的新突破。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1億元,增長29.2%,創歷史最好水平。堅持“保吃飯、保穩定、保重點”的理財原則,堅持增收節支並重,調整最佳化支出結構,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確保了全市公教人員工資的按時發放,保證了機關正常運轉和維護社會穩定的經費需求。積極向上爭取資金,嚴格非稅收入管理,可用財力有所增長,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的能力明顯增強。加強財政監督,嚴格審計檢查,查處各類違規違紀資金312萬元。金融部門對地方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年處置企業貸款及欠息1.17億元,投放支農資金1.4億元,年末全市各項貸款餘額達30.4億元,比年初增長10.6%。保險業健康發展,保險公司發展到5家,承擔風險總額58.6億元,理賠912萬元。
(五)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4242元和2450元,增長9.8%和29.6%;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36.6億元,增長12.5%。強化就業責任機制和服務網路建設,開展就業培訓2261人次,新增就業再就業10549人。堅持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富民產業來抓,全年輸出6.9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3.3億元。社會保障功能明顯增強,各項社會保險參保人員總數達9.3萬人,完成社保費征繳3457萬元,發放各項保險金5596萬元;加強低保對象動態管理,15605名困難民眾得到重點保障,對1613名特困民眾每人每月提高保障金26元。扶貧開發卓有成效,新增有穩定收入項目農戶1.16萬戶,脫貧人口33175人;實施移民搬遷扶貧200戶。社會救災救濟深入開展,9.9萬名困難民眾和16319名貧困學生得到有效救助。新打基本飲水井32眼,完成防氟改水工程8處,改善了3446戶農民的飲水條件。
(六)各項事業不斷進步,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科技創新、科技普及和科技成果轉化邁出新步伐,4項科技成果獲朝陽市科技成果獎,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我市被確定為全省民營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縣和全國科技工作試點縣。教育事業成績斐然,中小學生輟學率控制在2.2%,高中擴招699人,全年向大中專院校輸送新生3894名,有2名考生分別被清華和北大錄取;新建校舍3.2萬平方米,改造危房1.4萬平方米,市一中教學樓擴建工程投入使用,四官營子中學新校等一批新建項目完成主體工程,省級實驗高中、宋杖子中學等一批新建工程破土動工;撤併中國小34所。醫藥和衛生事業健康發展,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日趨健全,疾病防控水平明顯提高,藥品市場管理進一步規範,市疾病防控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民眾性文體活動豐富多彩,皮影戲被列為全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主體工程完工。人口與計畫生育控制指標全面實現,廣播電視覆蓋面不斷擴大,《2004年凌源年鑑》編輯出版。統計、物價、殘聯、檔案、氣象、防震、兵役、外事僑務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七)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成效顯著,社會秩序保持和諧穩定。深入開展“學赤峰、促振興”和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民思想道德素質進一步提高。雙擁共建紮實推進,優撫待遇全部兌現。辦理人大議案1件,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21件,政協委員提案29件,有效促進了政府工作開展。順利完成村委會換屆選舉,不斷加強社區建設,基層民主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強化行政許可監督,清理行政許可項目182項。大力開展反腐倡廉和糾風治亂工作,查處違紀違規案件80件,促進了經濟發展軟環境的整治和最佳化。強化礦業秩序專項整治,關閉非法採礦點113家,資源開發利用逐步走上規範化軌道。依法嚴厲打擊各類犯罪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積極穩妥地處理人民民眾來信來訪,全面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保持了社會和諧穩定。
各位代表,回顧一年來的奮鬥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到,政府的一切工作離不開市委的正確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離不開駐凌國省市直單位和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政府工作所取得的成績,是全市上下同心同德、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結果,凝聚著廣大創業者的心智和汗水,展示了凌源人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時代風采。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戰在全市各條戰線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幹部,向駐凌國省市直單位、部隊、武警官兵以及所有關心支持凌源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前進的道路上還有許多矛盾和困難,政府工作中還有不少問題和不足。主要是:經濟領域多年累積的結構性和機制性矛盾仍然存在,體制創新步伐不快,民營經濟的發展潛能還沒有得到充分釋放;經濟總量小,發展後勁不足,工業經濟發展緩慢,缺少骨幹企業和大項目支撐;促進財政增長的骨幹財源沒有形成,財政收入還帶有不穩定性;對外開放的成效與加快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項目建設的工作力度不夠,招商引資的效果並不明顯;城鄉協調發展水平不高,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還比較困難,促進城鎮就業和農民增收工作需進一步深入和落實;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逐步顯現,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任務還很艱巨。而面對上述矛盾和困難,一些部門和幹部缺乏解決矛盾、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機遇意識和大局意識不強,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不高,抓發展和抓落實的力度不大,精神萎靡,作風漂浮,衙門習氣、不正之風和脫離民眾的現象還在一定範圍記憶體在,影響了軟環境的改善和政府工作的深入開展,損害了政府和公務員隊伍形象。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些問題,並在今後工作中採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5年政府工作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5年是我市全面實施縣域經濟發展試點規劃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實現“十五”計畫目標、銜接“十一五”發展的重要一年。難得的發展機遇,緊迫的發展形勢,巨大的發展壓力,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深入貫徹“一主三化”縣域經濟發展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市委三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的總體部署,按照搶抓新機遇、謀求快發展的總體要求,繼續以增加項目、擴充總量為主攻方向,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和培育壯大骨幹企業為重點,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為動力,以整治最佳化軟環境為保障,大力實施好縣域經濟發展試點規劃,著力提升工業化、產業化、城鎮化水平,促進總量擴張、後勁增強、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推動經濟社會協調持續快速發展,在全面完成“十五”計畫的基礎上,為“十一五”計畫的順利實施奠定堅實基礎。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5.7億元,增長1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億元、增長15.2%,第二產業增加值16億元、增長21.2%,第三產業增加值9.9億元、增長1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億元,增長30%。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28億元,增長16.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4800元、2880元,增長13.2%和17.5%。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我們必須紮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培育支柱產業,壯大企業實力,實現工業經濟新突破。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切實增強加快工業經濟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緊密圍繞推進“三大基地”、“三大支柱產業”建設,充分發揮駐凌國省市營企業多、礦產資源豐富和農業產業初具規模等優勢,千方百計狠抓一批重點工業項目,著力培育一批具有帶動影響力的骨幹企業,初步構築起支撐凌源經濟和財政的主體工業框架。一是圍繞支持三大企業發展上項目。緊緊抓住凌鋼主輔分離、監獄分局監企分開、向東化工廠軍工企業破產轉移的有利契機,積極尋求合作,搞好企業對接,新上配套項目。與凌鋼配套,重點實施好鋼達100萬噸鐵粉精選項目,力爭年內完成主體工程建設並投入生產;與監獄分局合作,重點抓好弘陽10萬噸鑄件生產線項目建設,努力在與鴻凌汽車集團10萬台汽車車架生產線和2萬輛整車組裝生產線項目建設的合作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積極參與和支持向東軍工企業破產,充分利用其閒置資產組建和培育地方企業,重點搞好向東浮法玻璃廠二線冷修改造、三十家子和松嶺子矽石開採加工等項目建設。二是圍繞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上項目。集中力量實施好四合當大水泥項目,力爭年內引入企業,實現開工建設。三是圍繞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上項目。重點抓好三十家子豐源肉牛肉羊屠宰加工項目建設,確保年內投產。四是圍繞現有企業的鞏固提高上項目。幫助企業理清發展思路,推進對外合資合作,擴大生產規模,著力抓好東方鑄造10萬噸鑄件、鑫河膨潤土30萬噸NT無機防水材料、鑫燁煉鐵5萬噸球團、鑫緣鐵礦2萬噸生鐵冶煉、金陽糧油3萬噸特色面及飼料加工、柏杖子金礦15萬噸礦石採選等重點技改擴建項目,力爭新創產值2.1億元,稅金2500萬元。同時,加大對各鄉鎮上項目、辦企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鄉鎮在推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過程中的板塊作用,壯大鄉鎮經濟實力;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大力推進資源精深加工,力爭開發新產品15個,創市級以上名牌6個。通過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做大做強綠色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冶金鑄造及汽車零部件三大支柱產業,力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0戶,培育產值超億元企業2戶,新口徑工業產值、增加值、稅金分別增長30%以上。
(二)加快結構調整,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農業產業新優勢。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戰略,繼續按照快發展、擴規模,調結構、優品種,建園區、上水平,壯龍頭、帶基地,抓市場、興產業的工作思路,加快培育產業龍頭,促進產業最佳化升級。一是突出規模效益。下力量擴大保護地面積,繼續營造保護地規模優勢,確保新增保護地2萬畝、花卉種植面積1萬畝。高度重視畜牧產業發展,實施畜牧小區產能翻番工程,在提高原有畜牧小區利用率、擴充飼養量的同時,新增小區大戶60個2000戶。不斷擴大以“兩杏一棗”和葡萄為主的經濟林種植面積,確保新增經濟林6萬畝。力爭每個農戶都在三大主導產業中落實一個兜底致富項目。二是突出結構最佳化。下力量擴大下茬西紅柿和棚前葡萄種植面積,強化棚前空地冷棚建設和溫室兩茬生產,多茬複種、立體栽培、棚前果菜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努力實現春提早、秋延晚、越夏兩茬、越冬反季生產的有效銜接,切實解決好市場半年閒問題。以市畜牧技術推廣站為依託,搞好改良站點建設,完善良種繁育和供應體系,畜牧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三是突出龍頭牽動。下力量搞好豐源牧業肉牛肉羊屠宰加工、禾豐牧業生豬產業化、佳裕杏仁脫苦生產線改擴建配套項目建設,延伸產業鏈條。繼續加強三大市場建設與管理,在不斷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功能的同時,加快引進現代市場管理機制,建立現代市場運營模式,最大可能地促進產地市場與終端市場的有效對接,實現產業效益最大化。重點搞好八里堡蔬菜批發市場二期擴建工程,完成花卉交易市場股份制改造,實現公司化經營。四是突出標準化生產。下力量推廣新品種和無公害生產技術,引進推廣蔬菜花卉新品種15個,優新品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嚴格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加強生產流程監控和產品質量檢測,無公害農產品合格率達到95%;扶持專業公司和生產大戶帶動標準化生產,提高蔬菜和花卉產品品質,推廣分級加工和精品包裝,早日實現與國際市場接軌。五是突出科技示範。下力量促進蔬菜花卉種球種苗研繁開發,依託東遠公司和市種苗中心,加快新品種種苗擴繁,提高種苗自供能力,力爭年提供新品種種苗1000萬株以上;圍繞東遠科技花卉種球組培繁育一體化項目,確保在實現東方百合種球國產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大科技示範園區建設力度,凌北省級現代農業(花卉)園區爭創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新建蔬菜花卉科技示範園區10個,帶動高檔鮮切花基地生產4000畝。六是突出協調服務。下力量完善農業綜合服務網路,搞好資金協調、水電配套、科技推廣與普及,切實幫助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鞏固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構築第三產業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市場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著力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切實增強傳統服務業發展活力。結合我國加入WTO承諾今年全面放開零售業市場的新形勢,加快物流中心等重點商貿流通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多式聯運、物流配送等新型業態,吸納域外資本搞活商品交易。健全城鄉市場體系,增強三大市場對餐飲、包裝、運輸等服務業發展的帶動作用,確保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以上。二是不斷拓展新興服務業領域。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完善住宅區物業管理,促進社區服務業和會計、律師、信息諮詢等現代中介服務業健康發展,進一步提升金融保險業服務水平。重視發展旅遊產業,加快旅遊資源整合,做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保護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準備工作,大力培育旅遊市場。三是著力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強化市場監管,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四)擴大對外開放,弘揚全民創業,開闢經濟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項目支撐”戰略,不遺餘力抓項目。進一步創新抓項目的思路,健全項目工作的運行機制,加強項目的規劃、論證、可行性研究等前期工作,論證項目50個,儲備項目100個。完善項目工作責任機制和考核機制,加大重點項目資金投入力度,力爭新上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重點項目30個。突出凌北工業項目區的載體作用,不斷提升引資的吸引力和聚集效應,項目區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實現“六通一平”,入駐企業5戶以上。深入實施“外向牽動”戰略,不惜血本抓招商。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打破項目建設資金制約瓶頸的重要舉措,研究制定捨得投入、敢於放開、不惜血本的優惠政策,下大力氣整治最佳化投資環境,最大限度地為投資者提供政策變通和便利服務,努力形成招商引資的“窪地”效應,促進引資提速,質量提高。全年域外引資、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實現4.5億元、400萬美元。鞏固提高進出口公司、屹東襪業等傳統出口企業,加快培育日興鑄造等新興出口企業,努力增加出口產品品種,擴大規模,提高檔次,出口創匯實現260萬美元。堅持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市策,弘揚全民創業。大力營造鼓勵全民創業的氛圍和環境,按照非禁即入的總體要求,放開經營領域,降低準入門檻,激發全民創業熱情,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發展潛能。儘快建立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完善鼓勵全民創業的相關政策,在財稅、融資、用地等方面加大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壯大民營企業群體規模。民營經濟增加值、入庫稅金分別增長20%以上,從業人員達到5萬人。
(五)深化各項改革,創新工作機制,增添加快發展新活力。深入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繼續做好企業改制收尾和遺留問題處理工作,加快民營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健全村集體資產管理和鄉村財務統管制度,逐步化解鄉村債務,堅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積極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和林業、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促進土地等要素資源向優勢產業、優勢項目集中。穩步推進市鄉兩級事業單位改革,市直事轉企單位、行政管理類和社會公益事業單位改革年內要有實質性進展。全面推進財政金融改革,進一步完善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採購、建設工程招投標和非稅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財政框架體系,充分調動鄉鎮培植財源、涵養稅源的積極性,確保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搞好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加大不良貸款清收力度;拓寬城市信用社融資渠道,擴大資本實力,充分發揮其融資作用,努力構建融資平台,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資金保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規範行政審批行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最大限度地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到主要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上來。
(六)拓寬投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城鄉面貌新改觀。著眼於長遠發展戰略,按照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中等城市的目標定位,進一步更新城市建設經營理念,繼續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拉動經濟發展、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舉措,通過向上爭取、財政投入、吸引民間投資等途徑,融入更多資本投入城市開發與建設。一是搞好8個規劃。繼續完善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並實施城市交通、生態環境保護、旅遊與文化遺產、地下空間利用、濱河新區等專項規劃,確保城市建設按規劃有序進行。二是啟動實施8項重點工程。續建101線城區段配套設施工程、城市集中供熱三期工程、大凌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和南環路拓寬改造二期工程、光明路拓寬改造二期工程、市府路西段拓寬改造二期工程,啟動東大橋雙線橋、東出口拆遷拓路、101線牛河梁段拓寬改造工程。圍繞實施大凌河城區段綜合治理,加快城市新區建設,推進城區向西南擴張。三是推進棚戶區改造和城市新區建設。通過實施拆遷,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力爭開工建設30萬平方米,交付使用22萬平方米。四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完成建設面積15萬平方米,城鎮化水平提高1.6個百分點。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在做好京四高速公路相關配套工程建設的同時,乘勢加速推進路網建設,改造路基150公里,力爭完成油路鋪設100公里。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狠抓門前三包責任制落實,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秩序綜合整治,著力解決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煙塵污染、噪聲擾民等問題,實現城市建管水平的同步提高。
(七)擴大就業門路,完善保障體系,確保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強化就業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繼續加大以促進就業為取向的勞動力培訓力度,深入開展就業援助,提高社區安置就業能力,鼓勵下崗失業人員向非工領域轉移,年內實現就業再就業0.8萬人以上。繼續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富民產業來抓,健全勞務派遣的組織、指導、培訓和維權等運行機制,加大有組織的訂單勞務輸出力度,實現勞務輸出6萬人次以上。繼續加強社保體系建設,積極推進擴面,提高靈活就業人員、個體工商戶、民營企業及事業單位的參保率,做好改制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關係的接續工作;強化社保費征繳和清欠,多渠道籌集資金,確保各項社會保險金按時足額發放。繼續完善低保對象動態管理機制,實現應保盡保。繼續搞好扶貧幫困工作,圍繞實施百村扶貧工程,加大戶有穩定收入項目建設力度,年內新增有穩定收入項目農戶1.3萬戶;積極開展社會救災救濟活動,保障城鄉困難群體基本生活。繼續完善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預防和控制地方病、傳染病的發生;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搞好市醫院綜合服務樓建設,提高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和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加快郵政、通訊、電力等事業發展,更好地方便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廣泛開展民眾性文體活動,通過採取降低初裝費、提高收視效果和服務質量等有效措施,進一步擴大有線電視覆蓋面,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八)立足全面發展,注重統籌協調,推動社會事業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進步。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強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觀念,推進科技體制創新,扶持民營科技企業發展,促進產學研結合,積極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孵化能力和輻射能力。完善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解決好睏難家庭子女就學難問題,保學率達到97.8%以上,鞏固發展“普九”成果;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完成實驗高中一期工程建設,力爭實現暑期招生,高中擴招比例達到15%以上;強化素質教育,大力推進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啟動標準化職教中心一期工程;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積極穩妥地推進教育布局調整,新建校舍2.6萬平方米,改造危房1.4萬平方米;立足年輕化、專業化,著力打造名師隊伍,積極吸納域外師範類優秀本科畢業生來凌任教。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培養、吸引、用好人才的良性循環機制,為經濟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統籌人口、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全面推進計畫生育優質服務,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05‰以內,計畫生育率達到98%以上。依法加強土地、礦產、水資源管理,實現各類資源的節約利用和可持續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妥善處理髮展經濟與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之間的關係,大力推進山水林田綜合治理,提高農業抗災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實施好土地整理項目工程,完成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面積10萬畝,造林10萬畝;堅持建設與綠化同步,著力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新增綠地5.6萬平方米;結合實施城市集中供熱三期工程,停用城區供暖煙囪,實現城市空氣品質明顯好轉。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用先進文化和正確人生觀武裝人們的頭腦,努力營造奮發有為、昂揚向上的社會氛圍。紮實推進雙擁共建,力爭躋身全國雙擁模範城行列。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和社會聽證制度,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加強社區和村民自治組織建設,完成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工作,深入推進政務公開、村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大力推進依法治市,深入開展“四五”普法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特別是公職人員的法律觀念和法律素質。認真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公示制和責任追究制,進一步規範行政行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速推進政府工作法制化進程。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把維護社會穩定擺到與加快改革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視人民民眾來信來訪,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努力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狠抓安全生產,消除事故隱患,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特別是嚴厲打擊“稱霸立棍”等黑惡勢力,努力剷除“黃賭毒”等醜惡現象,深入開展同“法輪功”等邪教組織的鬥爭,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三、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我們面臨更多機遇,也面臨不少困難與挑戰。建設為民、務實、高效、清廉的人民政府,是凌源加快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的迫切需要,是全市人民對我們的殷切希望。我們一定牢記肩負的歷史使命,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奮發有為的蓬勃朝氣、開拓創新的昂揚銳氣、親民為民的實際行動,全面開創凌源加快發展的新局面。
——加強學習,與時俱進,進一步提高駕馭能力。大力倡導理論學習之風,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思想解放,使公務員隊伍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強化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和責任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立足解決實際問題,拓寬知識領域,最佳化知識結構,培養戰略思維,著力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做到在各種考驗面前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各種困難面前始終保持旺盛的鬥志,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牢牢抓住根本。努力用必勝的信心成就發展大業,堅決克服悲觀失望和無所作為情緒,做到窮極心智謀發展之策,爭分奪秒施發展之舉,把發展的目標量化到政府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和崗位,盯人、盯事、盯結果,嚴格考核,獎勤罰懶。
——轉變職能,改進作風,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繼續搞好政府有關機構的職能整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式,強化許可監督,努力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切實提高行政效能。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講實話、察實情、辦實事、求實效,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把求實之風、務實之舉、落實之道貫穿到政府工作全過程,把各項工作扎紮實實推向前進。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始終把人民民眾利益放在首位,注意傾聽民聲,尊重民意,體察民情,關心民眾疾苦,尤其要下大力氣解決好人民民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把民眾根本利益落實好、維護好、發展好。
——從嚴治政,廉潔自律,進一步加強廉政建設。完善各項制度,強化紀律約束,增強政府各部門責任意識和公務員隊伍愛崗敬業意識,嚴肅查處失職瀆職行為,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從嚴治政,取信於民。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重、注重預防的方針,落實好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強化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工作,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廉潔從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強拒腐防變能力。繼續重拳治軟,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堅決懲治“三亂”行為,加大違法違紀案件查處力度,促進經濟發展軟環境明顯改善。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大力提倡艱苦奮鬥,反對貪圖享樂,大力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著力塑造政府廉潔從政、勤政為民的新形象。
各位代表,讓全市人民早日過上更加殷實的全面小康生活,是我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們的光榮使命和不懈追求。新的一年充滿希望,新的目標催人奮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市委三屆六次全會精神,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和衷共濟,負重奮進,開拓創新,共同譜寫凌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