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水節

龍水節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習俗。龍水節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這一天用海水、河水、井水甚至是自來水洗澡,也就算是洗龍水了。但傳統的洗龍水並不是這樣的,其程式也更為複雜些。

詳細過程

龍水節是海南最有地方特色的端午節習俗。龍水節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這一天用海水、河水、井水甚至是自來水洗澡,也就算是洗龍水了。但傳統的洗龍水並不是這樣的,其程式也更為複雜些。洗龍水過程如下:
首先,在端午節前一天的晚上,人們要準備好五件花草:檳榔花、海棠花、野鳳梨花、艾草、一種蘆葦的芯。這五種東西不同的地方可能品種不同,但一定是五件,也是暗合5月5日的數字寓意。比較麻煩的是,這五樣東西並不好找,都要很費周折,經常是你家找一件我家找一件,各平分一點最後才能湊齊。雖然找起來比較艱難,但誰家也從來不會少掉一件。這也足見海南人民的虔誠了。 
其次,以上五樣東西備齊後,在端午節這一天到水井(一般是大清早),先將 五樣東西用龍水洗淨,然後放在水桶或水盆里用龍水泡著端回家放在祖屋門口。 再次,中午的時候祭祖,放在門口泡著五件花草的龍水讓祖先們先行享用洗漱。 最後,傍晚時分,人們再用泡了一天花草的芳香撲鼻的龍水來沐浴。 如果家裡有人計畫生孩子,早晨到水井邊取龍水的時候要儘量的早,最好是凌晨雞叫時分,這樣,可以率先挑到又聰明又好看的小孩(很可能是男孩)生出來。 
《崖州志》中記載,五月端午,“又采蘆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體,或折艾懸門,以避疫。”時隔多年,書中記載的古老習俗依然延續至今,傳統文化的神奇魅力依然繼續散發。因為海南孤懸海外多年,人文變遷緩慢,我想許多習俗也可能更接近於古代的原始狀態。洗龍水寄託了海南人民祈求健康平安的心愿,海南人相信,洗龍水可以洗去身上的病魔和晦氣,強身健體,經過龍水洗浴的孩子,會得到龍神的保護,一年之中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正因如此,這一過節方式已經成為海南人民過端午節最有特色、經久不衰的民間習俗。
不同的市縣,城區和農村,海邊、河邊和內陸,人們對洗龍水的認識,實行的方法方式等都有很大的不同。
靠近海邊或是河邊的大人們便帶著孩子到水邊洗洗“龍水”。洗龍水的儀式鄭重講究,一定要在正午時分的十二點整,早也不行、晚也不行。洗龍水的涵義是與龍神同浴,海南人的說法是:洗早了,龍神還沒為下水,是對龍神的不敬。洗晚了,洗的就不是龍水了,而是龍的糞水(因為人們認為龍神洗完澡也要解決一下生理問題,排泄一下)。傳統認為正午十二點是龍神入水開始洗浴的時刻,這時下水正好與龍同浴,才是真正的龍水,才能在沐浴中沾得龍神恩澤,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無病無災、一帆風順。
洗龍水的地點和方式可以不同,海邊的人到海里洗,河邊的人到河裡洗,不靠河湖大海就在家中洗。既不靠近海也不傍河湖的地區,人們洗龍水的方式更加奇特,會去野外采來5種花草特別是野鳳梨花(另外幾種也有說是雞屎藤、百日紅、艾草、菖蒲、燈籠草),等到中午12點時辰,就將花草泡在溫水中洗澡,特別是小孩是一定要洗這種泡花草的龍水。海南西北部儋州一帶的客家人,稱端午節這一天的洗浴為“洗勒草”,實際上就是將一些具有清熱、消炎、解毒、祛風作用的草藥放入水中,人在洗浴過程中可以得到一定的藥療。

節日來源

龍水節源自一個民間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海南島山清水秀,大地一片蔥綠,人民安居樂業。有一天,從西北面的海上來了一群海妖,它們看到海南島象個仙島一樣美麗,老百姓豐衣足食、生活美滿,便起邪心,想占島而居,於是便施妖術,讓島上的老百姓染上各種瘟疫,其中尤以澄邁老城這一帶瘟情最重,整個地區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染上瘟疫,人們在死亡線上掙扎,哀聲遍野,哭號震天。這哭泣聲終於把東海龍王三公主驚動了。三公主是個慈悲的龍女,海妖折磨老百姓的惡行激起了她的義憤,她從龍宮裡出來,飛到海南島與海妖們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殊死搏鬥,終於將海妖們擊敗,但三公主也受了重傷。她掙扎著騰空而起,在海南島上空降了一場甘露,解除了島上老百姓的瘟疫。為了防止海妖們捲土重來,三公主還潛入海中將自己化做保護堤,從四周將海南島環抱住,龍頭在老城盈濱半島,龍尾擺在三亞,還從嘴裡不斷地往外吐龍涎,把海南島四周的海水都包圍著,以防海妖再犯。
海南島的老百姓得知三公主為了他們而甘心化為保護堤後,便在每年的端陽節這一天,提著粽子,來到盈濱半島“龍頭”處,祭祀三公主,並跳入海中沐浴三公主的龍涎水,以祈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久而久之,來盈濱半島洗“龍水”的習俗代代相傳,至今愈盛。每年的端午節前後,當地民眾和遠至三亞、儋州,近鄰海口、臨高、定安等地的民眾,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紛紛湧來這裡洗龍水,盈濱半島4公里長海岸線上,人山人海,隨處可見萬人同泳的壯觀場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