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光王佛

龍光王佛

龍光王佛為過去久遠前之佛。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載,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之世,舍衛國波斯匿王已於此佛所,為四地菩薩,釋尊為八地菩薩。

簡介

為過去久遠前之佛。據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載,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之世,舍衛國波斯匿王已於此佛所,為四地菩薩,釋尊為八地菩薩。 (佛名)舍衛國波斯匿王在此佛所,既為深位之菩薩。仁王經中曰:‘爾時世尊告大眾言: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十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我為八地菩薩。’

佛教與佛陀
在 上座部佛教 中,承認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如 迦葉佛 、 釋迦牟尼佛 等過去七位佛陀、未來佛 彌勒菩薩 等等;而 大乘佛教 則進一步認為在他方世界有無量無邊的佛——「十方世界諸佛」,例如 西方極樂世界 的 阿彌陀佛 、 東方琉璃世界 的 藥師佛 等等。如 聖嚴法師 在《正信的佛教》所說:「在現有歷史的記載中,雖然只有釋迦一人是佛,可是過去久遠以前,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生,未來的久遠以後,這個世界仍將有佛出生,現在的十方世界,也有很多佛的存在。所以,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著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 有情眾生 (動物)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因為佛教闡明: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

十種稱號

佛教傳統認為「佛」有十個稱號: 如來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 (有時分別作 無上士 及 調御丈夫 ) 、天人師、佛、世尊 。佛陀還具有 三身 、 四智 、 五眼 、 六通 、十種大樂、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等等。
圓滿成就的佛陀,具有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境界,一切佛都有十種稱號:世尊、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 如來 」(Tathāgata)則是對佛的總稱,《 金剛經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 如來 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 如來 。」。
除了「如來」之外,其它九個名號就代表了佛陀的 九種德行 :
應供(Arahant) 應供又譯做 阿羅漢 ,意為「殺賊」,『賊』是指煩惱,也就是「斷除了 貪、嗔、痴 一切煩惱」。阿羅漢遠離了一切煩惱(遠離),自輪迴中解脫出來,不再輪迴流轉(破輻),因此,他值得被人供養(應供)。此外,阿羅漢永不再造惡,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秘密(無惡密)。
正等正覺(Sammāsambuddho) 又譯做 正遍知 ,由於佛陀是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已的努力,最後領悟了 四聖諦 ,因此被稱為正等正覺。佛陀因多年的修行,累積了足夠的 波羅密 ,最終達到「應知的已知,應修的已修,應斷的已斷」,所
佛即「覺者」,也就是了悟真理(聖諦)之人,此外,佛也能教導其他人覺悟。
世尊(Bhagavā) 佛教認為,在這世上,佛陀是最殊勝、最無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老師,因此,他被稱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以說他是知智圓滿的。
明行足(Vijjācaraṇasampanno) 佛陀具足「明」,即一切智慧圓滿;具足「行」,即大慈悲圓滿。因此,他知道什麼對眾生有益,什麼對眾生無益,並以此引導眾生走向滅苦之道。
善逝(Sugato) 佛教相信,佛陀擁有圓滿、毫無污點的行為(正行),也具備正確的言語方式(正語),並滅盡一切煩惱,不再處於生死流轉,因此稱佛陀為善逝。
世間解(Lokavidū) 佛陀向眾生解釋了「世間、世間的起因、世間的滅盡以及達到世間滅盡的方法」,這一切都存在於人們的身心之中,人們可以通過修行,以自己的身軀去了解它。由於佛陀對此有徹底的了解,因此被稱為「世間解」。這裡的世間是指和身心 五蘊 相關的 四聖諦 。
無上調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ammasārathi) 佛教相信,佛陀具有透徹眾生性格、習性的能力,因而知道什麼修行方式最適合他們。在 佛陀 四十五年的教化里,成功教導了許許多多個性、學習能力都不同的眾生,使他們都證得解脫。因此,佛陀被稱為「無上調御丈夫」。
天人師(Satthā devamanussānaṃ) 天人師又譯作 人天導師 。佛教相信,佛陀不止是 人類 的導師,也是 天人 的導師。在佛教經典里常常可以見到有關天人向佛陀請益的描述。
佛(Buddho) 佛即「覺者」,也就是了悟真理(聖諦)之人,此外,佛也能教導其他人覺悟。
世尊(Bhagavā) 佛教認為,在這世上,佛陀是最殊勝、最無上、最值得受人尊敬的老師,因此,他被稱為世尊,也就是「世人所敬仰的」

佛之三身

佛陀都具有三身:報身、化身和法身,其三身起不同的妙用,處於不同的境界。報身指由於過去的志願和經歷不同,因而成佛的時間、因緣、度眾的情形也有所差異的實際佛陀。化身指佛陀為方便善巧度化眾生,以神通力所變現的佛、菩薩、天、人、阿修羅、以致畜生、餓鬼、地獄等眾生之身。法身指佛陀住於大涅槃時,與真如同體,與萬法合一的體性;恆河沙數諸佛皆住於此共同法身。如 釋迦牟尼 佛為報身佛, 盧舍那佛 為化身佛, 毗盧遮那佛 為法身佛。

佛教徒眼中的佛

與某些其他 宗教 里至高無上的 神 不同,佛不是 造物主 ,也不掌管人們的吉凶禍福。比如佛陀不能改變人們所作的 業 ,也沒法度化無緣之人。
佛教認為佛陀是具有無上智慧和圓滿覺悟者,稱為獲得 無上正等正覺 者(梵文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佛與佛教徒是師生關係,佛教徒自稱為「佛弟子」,稱 釋迦牟尼 佛為「本師」。因此 正信 的佛教徒對於佛陀的態度,是尊重恭敬與請益學習,而不只是頂禮膜拜。其他宗教以為佛教徒頂禮膜拜是崇拜偶像的行為,這對佛教是極大的誤解,佛教徒的頂禮膜拜是發自內心對佛陀法身之無上甚深微妙智慧與慈悲心表達最崇高的敬意,而非對佛像的依戀與偶像崇拜。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世尊告須菩提尊者「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是最佳的註解。
以 上座部佛教 的觀點來看,人們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而成為超越生死的 阿羅漢 ,而阿羅漢可依照修行過程、智慧能力的不同分為佛陀、 辟支佛 與 聲聞阿羅漢 三種,其中聲聞阿羅漢數量最多,而佛陀最稀有,成佛需要比其它種類的阿羅漢付出更多的努力修行菩薩道、經歷更漫長的輪迴時期(不少於三大 阿僧祇劫 )。但佛陀卻具備聲聞阿羅漢、辟支佛阿羅漢所不具備的智慧和能力。如 雜阿含經 中提到,如來擁有「如來十力」,「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大乘佛教 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都是成為佛。不過從 凡夫 到成佛一般要經歷三大 阿僧祇劫 。但只要修行努力精進,可以化長劫為短劫。

世俗的理解和文藝作品中的佛

世俗對 佛 的理解比較複雜,這種理解與文藝作品的創作和廣泛傳播互為影響:
有一部分的理解是與佛教界對佛的理解一致的。 世俗、民間信仰也常常會誤解佛為一種有大能的神靈,如 神魔小說 名著 西遊記 中,佛幫助 玉皇大帝 ,以打賭擊敗 孫悟空 ,困之於 五指山 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