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膽脂瘤

對累及鼻竇的乾酪性鼻炎可施行功能性鼻竇手術,既要清除病變,又要保留鼻腔鼻竇的功能。 關於乾酪性鼻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未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868年Duplay根據2例鼻部丹毒病人並發乾酪性鼻炎而提出鼻丹毒學說,但之後無同類報導。

概述

乾酪性鼻炎(rhinitiscaseosa)是一種少見鼻腔疾病,其特點是一側鼻腔內充滿惡臭的乾酪或豆腐渣樣物,伴有肉芽組織形成,偶可雙側發生,多數情況下累及同側鼻竇(乾酪性鼻竇炎),隨著乾酪樣物積聚,可侵犯黏膜及骨質,使骨質吸收、破壞或死骨形成,晚期常發生面頜部畸形。
乾酪性鼻炎由Duplay於1868年首次報告,隨後報導不斷,1936年Meyersburing等收集100例,1942年Polson對以往病例進行綜合分析158例,並有豐富的論述,國內黃嘉裳和薛興堯於1955年首先報導4例乾酪性鼻炎病例,1997年魏新邦等查閱文獻綜合57例,以上報導數量說明本病發病率較低。
發病年齡國外文獻報導2~80歲,以30~40歲多見;國內報導8~70歲,40歲以上占60%。本病性別上差異,國外MeryersBurying等分析100例中,男性57%,女性43%,國內資料完整35例中,男22例(63%),女13例(37%),男性多於女性。
乾酪性鼻炎多數隻累及一側,兩側同時發病極少見,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文獻中僅有6例兩側同時受累,一般常發生於鼻腔,也有侵犯累及鼻竇的報導。1961年Craing曾報導1例乾酪性鼻炎廣泛累及上頜竇、篩竇、蝶竇、眼眶、枕骨底部。國內35例中,有9例同時累及上頜竇,4例累及上頜竇及篩竇。
乾酪性鼻炎的命名較混亂,乾酪性鼻炎是由Duplay首先報導和命名的,之後還有命名為乾酪樣臭鼻症、乾酪性鼻卡他、膽脂瘤性鼻炎及乾酪性鼻溢症等。在目前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之前,按其臨床特徵,鼻腔大量乾酪性物而命名為“乾酪性鼻炎”比較合適,已被多數學者所接受。
乾酪性鼻炎多數情況下累及同側鼻竇發生乾酪性鼻竇炎,隨著乾酪樣物積聚,可侵犯黏膜及骨質,使骨質吸收、破壞或死骨形成,晚期常發生面頜部畸形。
乾酪性鼻炎應與真菌感染、惡性肉芽腫及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相鑑別,特別是當本病進入晚期更易與鼻腔鼻竇惡性腫瘤相混淆。
乾酪性鼻炎及時治療預後良好。治療原則是去除引起鼻阻塞的因素,徹底清除乾酪性物,建立通暢的引流。鼻腔病變的處理:可在鼻內鏡下徹底清除影響引流的息肉、肉芽、壞死物、死骨、異物、結石及乾酪樣物,加強鼻腔鼻竇的引流,術後經常用生理鹽水或甲硝唑反覆沖洗鼻腔,可較快痊癒。對累及鼻竇的乾酪性鼻炎可施行功能性鼻竇手術,既要清除病變,又要保留鼻腔鼻竇的功能。晚期鼻面部的瘺管常在清除原發灶乾酪性物質後自行癒合,對較大的瘺管,則在搔刮後予以縫合或延期修補縫合。
及時治療鼻腔病變,加強鼻腔鼻竇的引流可預防乾酪性鼻炎。

病因

過去稱乾酪性鼻炎為鼻腔膽脂瘤,然缺乏組織學依據。近年來多數學者認為本病是由於鼻腔或鼻慢性膿性炎症、鼻腔阻塞、分泌物引流不暢,進而黏膜發生乾酪樣壞死和膿性分泌物濃縮,最終形成乾酪樣物質積蓄於鼻腔或鼻竇所致。
關於乾酪性鼻炎的病因及發病機制迄今未明,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特殊感染學說
1868年Duplay根據2例鼻部丹毒病人並發乾酪性鼻炎而提出鼻丹毒學說,但之後無同類報導。1889年Cozzollion在乾酪性物質中找到一種類結核桿菌,而認為此病與肺結核有聯繫。國內資料完整35例中,僅有1例伴有肺結核,其他病例肺內正常。因此該學說根據不足。有些學者認為乾酪性鼻炎是由梅毒瘤形成所致,而國內35例中,有16例做血康氏反應,結果僅2例強陽性,2例弱陽性,其他病例均為陰性,同時病理檢查也未證明有梅毒改變。
2.鼻膽脂瘤病學說
1889年Tillaux等提出此學說,認為乾酪性鼻炎與耳部的膽脂瘤相類似,但1900年Kelson對乾酪性鼻炎的鼻黏膜及分泌物進行的檢驗分析,證實多數病人鼻黏膜仍為柱狀上皮或呼吸上皮。國內23例有鼻黏膜病理檢查病例,大部分為炎症改變,僅有3例鼻黏膜柱狀上皮呈扁平上皮細胞化或有鱗狀上皮化生。因此,該學說成立與否仍需進一步觀察研究。
3.異物學說
Hill於1919~1920年發現10例乾酪性鼻炎病人鼻腔內有不同異物,國內35例中,4例發現鼻腔異物(鼻石、牙齒),故認為鼻腔異物阻塞可能成為本病的激發因素。
4.鼻息肉變性壞死學說
Sheicher等因在鼻腔乾酪性物中發現有壞死的息肉組織或在變性壞死的鼻息肉中發現乾酪性變化,而認為鼻息肉的變性壞死可形成乾酪樣物質。Polson則回顧以往病例均無鼻息肉存在。我國35例中12例鼻腔有息肉或壞死息肉樣贅生物。故此學說值得探討,鼻腔息肉阻塞和變性壞死可能在本病的發病機制中起到一定作用,但在臨床中有多年鼻息肉病史的病人,並未發生乾酪性鼻炎,從而考慮本病除阻塞因素外,必定有其他更重要的致病機制存在。
5.牙齒病變學說
有學者認為牙齒疾病常引起乾酪性上頜竇炎,前蘇聯學者分析統計的病例中有50%由牙疾病引起,故認為本病與拔牙、牙根瘺管和齲齒有關。而國內13例乾酪性上頜竇炎或累及上頜竇的乾酪性鼻炎中僅1例有拔牙史,臨床上牙源性上頜竇炎較為常見,可發生乾酪性鼻炎、鼻竇炎者少見,此點與前蘇聯學者的報導不相一致,其原因尚待研究。
6.外傷因素
有學者發現不少乾酪性鼻炎、鼻竇炎是由外傷引起,面頰部槍彈擊傷、鼻腔鼻竇手術可能致表皮碎片掉入鼻竇內或由於外傷致鼻竇內神經末梢損傷,而發生營養障礙,導致鼻腔內柱狀上皮發生變性,變成復層扁平上皮細胞,同時引起竇壁骨質壞死。國內所有病例中無一例是因外傷而致。
7.鼻的化膿性炎症和阻塞學說
大多數學者接受此學說,認為乾酪性鼻炎是由於鼻腔內機械性阻塞,可以是異物、鼻腔結構異常(如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等)及新生物,以致引流不暢,分泌物積留,合併慢性化膿性炎症,進而發生鼻黏膜乾酪性壞死和膿性分泌物濃縮,膿細胞發生脂肪變性,最終形成固體樣柔軟的乾酪樣物質。
事實上臨床中慢性鼻炎、鼻竇炎病人同時伴有鼻腔畸形相當多見,而乾酪性鼻炎甚為罕見。因此,認為乾酪性鼻炎發病機制是在鼻阻塞合併化膿的基礎上,必定還發生某些生物化學性的變化,後者仍需進一步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