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育新

黨育新

黨育新生於1976年,全家5口人在大地震中遇難,當時她才6個月大。被解放軍從廢墟中救出來後,黨育新和其他100多名孤兒被送往石家莊育紅學校,這是一所專門為收養撫育唐山地震孤兒建立的一所學校。那時候每一個唐山孤兒身上都有一個寫著名字的布條,只有黨育新和另外兩個姐姐沒有任何標誌,黨育新是學校里最小的孩子,兩個姐姐一個7個月,一個8個月,於是,學校的老師給她們三個起了新名字:黨育新,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黨育新 黨育新

黨育新在黨和人民的關懷下成長 姐姐黨育紅、黨育苗。姐妹三人在育紅學校開始了她們新的生活。 1984年,9歲的 黨育新離開了生活了8年的育紅學校,被送回唐山。“在育紅學校的8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8年,對於一個沒有了父母的孤兒,這個特殊的家充滿了歡樂和幸福,有超過普通家庭很多倍的父愛、母愛……現在,30多年過去了,我還能常常想起大家一起在學校小院子裡唱歌的場景:“媽媽喲媽媽,親愛的媽媽,您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餵養大,扶我學走路,教我學文化……”這是我在育紅學校學會的第一首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 黨育新的今天,每當這熟悉的鏇律響起,我總是情不自禁……”回憶起這段日子, 黨育新眼睛紅潤,哽咽難言。 黨育新回到唐山後,姥姥便把她接回家中。姥姥家境貧寒,祖孫相依為命,每天一大早, 黨育新和姥姥就起床做早點,賣給那些路過這裡去上班的工人。 黨育新在姥姥家上完了國小、國中,因為她的特殊身份,學校免去了所有的費用。國中畢業後, 黨育新考上了唐山紡織技校。為了減輕國家和家庭負擔,她不想再升學了。唐山紡織技校校長得知後,主動接收了她,她成了一個不交費的特殊學生。1995年從技校畢業後,唐山市政府領導親自過問,安排 黨育新去了當時效益不錯的唐山康復中心,學習醫學化驗,從此 黨育新成為了一名檢驗員。 兩年後, 黨育新被唐山市殘聯借調負責信訪工作至今。“按人口比例計算,唐山是世界上殘疾患者最多的城市,但他們同樣在為這個生生不息的城市的崛起貢獻著熱力和活力。殘疾人和孤兒都是特殊群體,其中的滋味我知道,在工作中,能多乾點兒就多乾點兒,能幫他們就儘量幫。我希望全社會能給予殘疾人更多的關愛!” 黨育新深有感觸地說。 1996年 7月,在紀念唐山抗震20周年的時候, 黨育新受到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江總書記囑咐她說:“你是黨的女兒,一定不能辜負黨和人民對你的關心培養,努力工作,報答黨和人民的養育之恩。”作為孤兒代表, 黨育新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她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工作回報社會,不辜負黨和人民的養育之恩。 黨的女兒出嫁 1999年5月16日, 黨育新和唐山熱力公司職工張衛民喜結良緣。結婚前夕,她提筆給時任唐山市委書記白潤璋寫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說“我是黨養大的孩子,現在要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了,很想讓“娘家人”知道……邀請白伯伯參加婚禮。”白潤璋擔任證婚人,唐山市原副市長王玉梅為她主持婚禮,全國各地前來採訪報導的媒體達到數十家,婚禮場面非常熱鬧。白潤璋書記表示,他是代表育新的‘娘家人’來參加婚禮的,育新是黨的孩子。婚禮上, 黨育新喊出了23年來的第一聲 “爸爸、媽媽”,並向參加婚禮的白書記等“娘家人”鞠躬。身披婚紗的 黨育新眼含熱淚,激動地說:“我是一名孤兒,在黨的關懷和沐浴下成長,我一定不會辜負各級領導的關懷與幫助,今後一定加倍努力乾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崗位多做貢獻,報效國家。” 育新的幸福生活 2000年,兒子龍龍的出生讓 黨育新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孤兒。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叫媽媽的時候, 黨育新內心的激動無法掩飾,淚水奪眶而出。給孩子做飯成了育新生活里最有興致的事,她說現在對她而言,最幸福的事就是看到自己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說起家庭, 黨育新臉上總是掛著微笑,兩個小酒窩仿佛是她們全家幸福生活的標誌。她拿出一張全家福,向記者講訴她們一家人的快樂生活。夫妻二人,生活上互相關心、工作上互相幫助、學習上共同進步,加上活波可愛的龍龍,幸福、和諧之家讓人羨慕。

人物事跡

育新完成最大的願望——入黨

30年來,從嗷嗷待哺到成長、成才、成家立業,一路走來,是黨給了 黨育新無微不至的關愛。加入黨組織,是她長大後一直的渴望。2002年,在黨的十六大召開之際, 黨育新向黨組織提交了入黨申請。如今,她以實際行動經受了考驗,實現了自己的願望。2006年6月29日,地震孤兒 黨育新站在鮮艷的黨旗下,莊嚴地舉起右手宣誓入黨。 黨育新深情地說:“30年來,是黨把我養大,是黨教我做人,我姓黨,我永遠都是黨的孩子,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要用實際行動回報‘母親’的似海深情!” 談起未來的打算, 黨育新向記者透露,她現在正在攻讀本科法律專業,她說:“他時常覺得知識欠缺,現在多學點知識,豐富自己、武裝自己,為自己今後工作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昔日孤兒現如今已長大成人, 黨育新擁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她和普通人一樣過著平凡的日子。然而,不平凡的經歷時刻提醒她,她是黨的女兒,要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報答黨恩。在平凡與不平凡之間,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