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

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

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是華文出版社2010年12月31日出版的一本書

基本信息

ASIN: B004EBTMFU

內容簡介

《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中講述了國民黨政權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黨治政權。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政治形態在漫長的王朝帝制崩潰後,開始向一種新的黨國體制轉型。中國從此步入黨治時代。蔣介石多次公開強調,國民黨組織內部的“渙散鬆懈之弊”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這種“渙散鬆懈”,源於它的“以軍統黨”的組織形態;源於基層建設的薄弱:城市有黨,農村無黨;源於黨派的紛爭離析:西山會議派、CC系、力行社、政學系、三青團等組織不斷“火併”。最後,這個弱勢獨裁的政黨無法逃脫尷尬悲涼的歷史命運……

本書以國民黨“治黨史”為中心,著重探討了國民黨的組織結構、黨員的社會構成、政治錄用體制、黨政關係、派系之爭與黨內精英衝突、黨民關係與階級基礎等方面。

編輯推薦

《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是從組織角度考察國民黨為什麼會失敗

● 建黨伊始:從“以俄為師”到“容共”“容國”

● 從孫中山時代起,就存在乎視組織建設的隱患

● 黨派紛爭:CC系、力行社、政學系、三青團……

● “清黨”蛻變後,由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 組織形態:“以黨統政”,“以軍統黨”

● 基礎薄弱:城市有黨,農村無黨

作者簡介

王奇生,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代表作有《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目錄

第一章 以俄為師

一 改進與改組 / 1

二 三民主義為體,俄共組織為用 / 11

第二章 知識青年與國民黨

一 黨員的社會構成 / 28

二 基層組織的實態 / 41

第三章 從“容共”到“容國”

一 國共對相互關係的表述 / 52

二 中共口號的魔力 / 62

三 上層國民黨,下層共產黨 / 79

第四章 裂變:全代會與黨統之爭

一 粵“二大”與滬“二大” / 95

二 中央特別委員會 / 105

三 改組派與“三大” / 112

四 擴大會議與非常會議 / 117

五 “四大”的分合 / 126

六 蔣汪合作與“五大” / 131

第五章 蛻變: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

一 清黨與逆淘汰 / 142

二 黨民關係與階級基礎 / 152

第六章 工人、資本家與國民黨

一 勞資糾紛案例 / 171

二 勞方、資方與黨方 / 175

三 《勞資爭議處理法》的修訂 / 184

四 兩不討好 / 188

第七章 黨治與軍治

一 中政會與中常會 / 195

二 重軍輕黨 / 214

第八章 黨政關係:黨治在地方層級的運作

一 黨政分開 / 227

二 雙重衙門的權力之爭 / 238

第九章 政治錄用:黨員對政治資源的控制程度

一 黨義治國還是黨員治國 / 247

二 入黨與入仕的關聯 / 250

第十章 黨的派系化與派系的黨化

一 力行社:派系黨化 / 261

二 CC系:黨與派的雙重面相 / 269

三 支撐與內耗 / 289

第十一章 戰前黨員群體分析

一 上層有黨,下層無黨 / 293

二 黨員的社會構成 / 307

三 不好意思公開承認是黨員 / 312

第十二章 黨、政、團:戰時體制的調整

一 三青團:黨外造黨 / 322

二 學而優則仕,學而不優則黨 / 330

第十三章 戰爭泥淖中的黨機器

一 黨勢擴張與黨員構成的變化 / 340

二 戰時黨員吸納機制 / 348

三 基層:空、窮、弱、散 / 355

第十四章 “六大”前後的派系政治與精英衝突

一 中央委員的派系構成 / 365

二 派系、代際衝突與體制內的自省 / 380

三 革新與自省的限度 / 399

第十五章 弱勢獨裁政黨的歷史命運

一 二十年之預言 / 404

二 軍權唯大 / 407

三 弱勢獨裁 / 408

序言

第十二章 黨、政、團:戰時體制的調整抗日戰爭對國民黨黨機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使國民黨喪失了長江下游地區的組織基礎,導致本來就鬆弛渙散的國民黨組織在抗戰初期一度瀕臨潰散的邊緣。另一方面,這場民族戰爭又為國民黨提供了一次重振旗鼓、起死回生的契機。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民族主義的訴求和激盪下曾一度獲得社會各界民眾的支持。本已大失民心的國民黨借民族危機的遮掩和刺激而得以苟延存續。抗戰初期,新當選總裁的蔣介石為拯救國民黨的組織危機,在國民黨之外另組建一個新的組織——三民主義青年團。但令蔣介石始料未及的是,三青團不但沒有匡持國民黨,為國民黨吸收新鮮血液,相反以自主性組織的姿態,演化為與國民黨黨機器爭衡的有力勁敵。黨團之間為爭奪政治資源,互不相容,勢如水火,從而使派系紛爭的國民黨又增添一個新的內耗對手。三青團不僅未助於國民黨的改造和新生,反而加速了國民黨的分裂和潰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