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毛瓢蟲

黑背毛瓢蟲

黑背毛瓢蟲,拉丁學名為Soymnus (Neopullus) bahai Sasaji,屬昆蟲綱、鞘翅目。

基本信息

中文名:黑背毛瓢蟲
拉丁學名:Soymnus (Neopullus) bahai Sasaji
綱:昆蟲綱
目:鞘翅目
科:瓢蟲科小毛瓢蟲亞科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玉米蚜、棉蚜、黍蚜、蚜蟲
寄主危害作物:玉米、棉花

形態特徵

黑背毛瓢蟲各個階段的症狀黑背毛瓢蟲各個階段的症狀
 雌蟲:體長2.10一2.30毫米,寬1.30一1.40毫米,體形大小與黑襟毛瓢蟲相似,長橢圓形。頭、觸角、口器黃色。觸角10節。前胸背板兩側和前緣橙黃色,基部(在小盾片之前)有1個小型或中型的三角形黑斑,有時三角形黑斑縮小為一圓形黑斑,甚至全部消失。前胸背板前緣略為收窄,不像黑襟毛瓢蟲那樣明顯地收窄。小盾片和鞘翅黑色。鞘翅末端有窄棕黃色邊緣,兩側緣較平直。前胸背板緣折、腹板均為黃色,縱隆線明顯且向前收窄,縱隆區的長度約為基部寬的兩倍。中、後胸腹板黑色。腹部第一、二節黑色,第二節後緣黃色,末端數節黃色。足棕黃色。身體背面著生較粗的銀白色毛,在鞘翅上成“s”形。 雄蟲:外生殖器帑基的中葉基部較厚,從側面看,外緣的端部稍內彎,內緣在距基部1/3以後急劇彎曲而構成尖銳的稍向內彎;從正面看,兩側在基部的1/3處近於平行,1/3以後成錐形收窄,束端尖銳。側葉稍短於中葉。彎管基半部呈半圓形彎曲,端半部呈弧形內彎,彎管囊的內突長麗外突短,管端有膜質不著色的部分。
卵:長0.51毫米;寬0.25毫米左右。長橢圓形,初產時黃色,後逐漸變成黃棕色。
幼蟲:老熱幼蟲體被絮狀蠟粉。體長3.50-4毫米。體紡錘形,淡黃色。頭部蛻裂線不明顯。觸角3節。前胸前緣兩側各具3個突起,近中部處各有2個突起。中、後胸及腹部第1-8節兩側各具3個突起,分別位於背線部、背側線部和側線部。

生物學特性

(1)歷期:黑背毛瓢蟲各蟲態平均歷期在22℃時,卵期7天,幼蟲期14天,蛹期9天;在24℃時,卵期5天:在27℃時,卵期4天.幼蟲期10天,蛹期4一5天;30℃時,卵期3天,幼蟲甥6一8天。22.74℃時.卵期5天,一齡幼蟲期3天,二齡3天、三齡7天,總計13天;蛹期8天;產卵前期2一3天;成蟲壽命平均16天,最長24天。
(2)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根據山東省昌濰農校測定(1980),黑背毛瓢蟲各十發育階段的發育起點溫度和有效積溫分別是:卵期18.90一I.41℃和31.50±3.75日度;幼蟲期21.40℃和77日度:蛹期25.59℃和10.70日度。
(3)年生活塵:在遼寧省瀋陽市以成蟲在莎草科、天南星科和香蒲科植物葉鞘下越冬。越冬成蟲能耐-30一-32℃低溫。翌年4月中旬當平均溫度達到120℃,最低溫度達6℃以上時開始活動,到6月中,下旬越冬成蟲壘部出蟄活動,10月中、下旬開始越冬。在該地區一生發生3代。

地理分布

湖北、吉林、北京、山東、江蘇、浙江、遼寧、映西、山西、上海、江蘇、安徽、四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