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瓜菌核病

黃瓜菌核病

黃瓜菌核病是黃瓜的主要病害,莖稈、果實均可受害。果實染病後初為水浸狀腐爛,表面長出白黴,以後長出黑色鼠糞狀菌核。該病的發生與灰霉病類似,從老的花瓣、水分易積存的部位發生,花瓣落下附著的部分最易發病,與灰霉病的區別在於有白色棉絮狀霉和菌核。

基本信息

簡介

幼瓜病斑上有黑色鼠糞狀菌核幼瓜病斑上有黑色鼠糞狀菌核
黃瓜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亞門真菌核盤菌浸染所致。病菌菌核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餘組織內及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菌核一般可存活兩年左右。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盤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氣流傳播蔓延,浸染衰老葉片或未脫落的花瓣,穿過角質層直接侵入,引起初次浸染。侵入後病菌破壞寄主的細胞和組織,擴散和破壞鄰近未被病原物浸染的組織,並通過病、健株間的接觸,進行重複浸染。病葉與健葉或莖稈接觸,帶病花瓣落在健葉上,病菌就可以擴展而使健全的莖葉發病。

寄主

黃瓜菌核病寄主範圍廣,除危害黃瓜外,還可危害番茄、甜(辣)椒、茄子、豌豆、馬鈴薯、胡蘿蔔、芹菜及多種十字花科蔬菜,主要發生在中管棚和連棟大棚保護地栽培的黃瓜上。

病因

病原屬子囊菌核盤菌真菌。病原菌呈絲狀,近無色,直角分枝,分枝處略縊縮,附近產生一個隔膜。菌核由菌絲扭集形成,初為白色,後表面變黑,(1.3~14)毫米×(1.2~5.5)毫米。在適宜條件下,菌核萌發產生淺褐色子囊盤。子囊盤杯狀或盤狀,成熟後,變成暗紅色,盤中產生許多子囊和側絲。子囊無色,棍棒狀,內生8個無色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橢圓形,單細胞,大小為(10~15)微米×(5~10)微米。

流行情況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當溫度為5~20℃和吸足水分時,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子囊彈放出子囊孢子,經氣流、澆水傳播,引起植株發病。棚室內主要通過病組織上的菌絲與健株接觸傳播。菌絲生長適宜溫度範圍較廣,不耐乾燥,相對濕度85%以上有利於發病。

診斷

1、症狀觀察。

2、實驗室制臨時玻片鏡檢。

危害症狀

黃瓜菌核病主要危害莖基部和果實,也能危害莖蔓和葉,在黃瓜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莖染病,發病部位主要在莖基部和莖分杈處,發病初始產生水浸狀斑,擴大後呈淡褐色,病莖軟腐縱裂,病部以上莖蔓和葉凋萎枯死。濕度高時病部長出一層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受害後莖稈內髓部受破壞,發病末期腐爛而中空,剝開可見白色菌絲體和黑色菌核。菌核鼠糞狀,呈圓形或不規則形,早期白色,以後外部變為黑色,內部白色。果實染病,發病初始在幼果臍部呈水浸狀腐爛,果表長白色棉絮狀菌絲並形成黑色粒狀菌核。葉片染病,初呈水浸狀斑,擴大後呈灰褐色近圓形大斑,邊緣不明顯,病部軟腐,並產生白色棉絮狀菌絲,發病嚴重時產生黑色鼠糞狀菌核。

預防方法

1、黃瓜拉秧後,及時仔細清除植株病殘體,將遺漏的菌核深埋在土壤深層,使之不能萌發出土。

2、重病棚室,於春、夏換茬期進行日光能高溫土壤處理,並注意防止病菌再傳入。

3、早春菌核大量萌發出土,子囊盤尚未彈放子囊孢子時,仔細剷除子囊盤。冬春季棚室注意通風排濕,生長期及時清除植株基部老黃葉和病株、病葉等。

物理防治

1、種子處理。播種前在50℃溫水中浸種10分鐘,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卻,晾乾後催芽播種,即可殺死混雜在種子中的菌核。
2、清理田園。及時打掉老葉和摘除留在果實上的殘花,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或剪去病枝病果,帶出棚外集中燒毀或深埋。收穫後徹底清除病殘體,深翻土壤,防止菌核萌發出土。
3、茬口輪作。與水生蔬菜、禾本科及蔥蒜類蔬菜隔年輪作。
4、加強管理。合理密植,控制中管棚和連棟大棚保護地栽培棚內溫濕度,及時放風排濕,尤其要防止夜間棚內濕度迅速升高,這是防治本病的關鍵措施。注意合理控制澆水量和施肥量,澆水時間放在上午,並及時開棚,以降低棚內濕度。特別在春季寒流侵襲前,要及時加蓋小拱棚塑膠薄膜,並在棚室四周蓋草簾,防止植株受凍。

化學防治

1、苗床定期適時用藥防治。秧苗移栽前一定要做到帶藥移栽,不移栽病、弱苗,從嚴控制秧苗帶病移栽。
2、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50%多菌靈粉劑8~10克,與乾細土10~15公斤拌勻後撒施,消滅菌源。
3、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噴3~4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應增加噴藥次數。藥劑可選用43%好力克懸浮劑2000~3000倍液(每畝用藥量40~50克)、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畝用藥量100克)、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畝用藥量100克)、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畝用藥量125克)、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每畝用藥量100克)等。

特別推薦

當發現田間始發病的病株、病枝(病枝最好剪去病部),可用高濃度的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調成100倍的糊狀塗液用毛筆等塗在病部(剪去病部的病枝塗在留下的枝桿上),塗的面積比病部大1~2倍,病重的5~7天再塗1次,可挽救80%的病株與病枝。此法雖費工,但省農藥,防治效果好。

生物防治

治療:在病害初發時或預防條件下、真細菌病害高發期出現相應病害時,使用《霉止》50ml+大蒜油15ml兌水15Kg進行均勻噴霧,3-5天1次,連打2-3次;打住後,轉為預防。
預防:發病前,使用《霉止》500倍稀釋進行噴霧。
治療效果描述:用藥效果與用藥習慣(用藥時機、噴霧方法及用藥量等)、作物綜合管理及天氣情況關係密切,一般在病害發生中前期,按方案使用,用藥1-2次,即能控制病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