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獨峰秋荷圖

黃獨峰秋荷圖

《黃獨峰秋荷圖》是一幅中國名畫,創作於1980年,作者黃獨峰。畫作為紙本,設色,縱136厘米,橫82.6厘米。《秋荷》是一幅潑墨大寫意作品,描繪的是秋塘殘荷小景。圖中殘荷鋪筆揮就,施墨淡而乾澀,表現出深秋時節荷葉乾枯捲曲的特徵。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作者為嶺南畫派代表人物,擅長花鳥、山水、人物各種題材且寫意、工筆與沒骨的各種技法,兼擅書法。早期傾向嶺南畫派,重渲染,畫風厚重而不乏秀逸。晚年風格漸趨豪放、樸拙,氣魄雄渾。畫風綜合南、北二宗及古代諸流派,自成—格。國畫大師齊白石稱讚他為“寫生妙手”。

秋荷》是一幅潑墨大寫意作品,描繪的是秋塘殘荷小景。圖中殘荷鋪筆揮就,施墨淡而乾澀,表現出深秋時節荷葉乾枯捲曲的特徵。葉筋勾勒用草書筆意入畫,信手而成,或粗或細,或乾或濕,莫不自然。殘梗用筆中鋒徐行,或停或頓,於焦墨中顯出蒼潤。一隻翠鳥孤立在殘荷之上,由此孤索寂靜之意溢滿畫面,給觀者展現出一種秋天萬物凋零之感。殘荷是許多畫家都畫過的題材,但黃獨峰此畫卻頗見心機。在畫面構圖上,自右至左向上斜聳,是正統的對角線構圖,但又有所變化:一枝葉桿向右曲伸,荷葉下垂,一隻翠鳥豎立於葉莖之上,使畫面變成構圖中最美的“s”線,靈變而穩當,直中有曲、剛中有柔、靜中有動。又於畫面左上方點染一片暗色的殘荷,與右邊的翠鳥相互映照,避免了上半部分畫面的空曠。荷葉施以大面積的灰暗的淡墨,但卻不失飽滿,與翠鳥鮮艷亮麗的顏色形成對比。

黃獨峰與謝海燕論藝時曾說:“寫實要像高劍那樣自如,用筆要如吳昌碩那樣古拙,用色當如齊白石那樣對比強烈,氣魄應具徐悲鴻那樣雄渾。凡能善集天下之大成者,日後必能自成一家。”證以此幅,可知其言不虛。從畫面的形式構成來看,此幅《秋荷》物象簡明:僅由一隻鳥、幾枝斜莖、大片荷葉組成,用筆乾脆、純熟,墨色富有對比但不失和諧,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構圖,穿插布排頗為講究,整圖疏朗大方。中國畫注重意境的表達。此畫以秋荷為中心,讓人從中可感年華易逝、遇合難期的無奈,表達方式空靈、委婉。幾枝斜莖勢態隨意,蒼勁有力,筆法老練,勁氣直達,益顯高格。一隻翠鳥獨立於折的莖頭,俯視荷塘,似嘆秋荷早落,不為人知。從局部圖尤可感到畫面的分割構成之美。此畫中,從荷葉的殘敗向下的形態,可以感受到深秋的孤寂、寒涼;一隻翠鳥孤落地立在殘梗上,更加強烈地表現了萬物凋零之感,點出懷古蒼涼之鬱悒情懷。此畫面頗有盧照鄰的《曲池荷》“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之境,觀望者不僅在詩中讀出畫境,還可讀出畫者的心境。

“直從書法演畫法”,“未曾學畫先攻書”——中國畫家非常重視練筆,把它作為繪畫的基本功。黃獨峰在書法上下過工夫,目的是將書法運用於繪畫。他汲取了古代書法家米、董的豐富營養,用筆放縱飛動,一氣呵成,淋漓酣暢,咄咄逼人。這幅作品,任情發揮而無所顧忌,有意表現“逸筆草草”的畫意,形式感強,視覺衝擊力大。

作者簡介

黃獨峰(1913--1998),筆名黃山、榕園,廣東揭陽人。1929年從揭陽畫師鄺碧波學任伯年花鳥。1931年入春睡畫院,從高劍父治藝。曾在港、澳、滬、黔、桂、渝、蓉等地從事美術創作。1939年在香港創辦《現代藝術月刊》,與方人定、司徒奇等組織“再造社”。1946年在廣州與馬小進等組織“越社”;並與高劍父創辦南中美術專科學校,任教授、國畫系主任。1948年創辦《時代藝術月刊》;組織“丹荔社”。1950年在香港入張大千門下。1959年在棉蘭創辦“中國畫院”。其畫在東南亞享有盛譽。1960年回國,任廣西藝術學院副教授、教授、美術系主任、副院長和廣西美協副主席、廣西詩書金石研究會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中心廣西分會副理事長等職。出版《獨峰畫集》多種,著有《明清寫梅畫人傳略》、《中國之花鳥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