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醫經典通釋

《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原書各九卷八十一篇。 《黃帝內經中醫經典通釋》的校勘,各本互有出入,但無傷大義者,則依底本不校。 無版本可據者,則依經文意趣理校。

內容介紹

《中醫經典通釋:黃帝內經》主要內容:《黃帝內經》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醫學典籍,較全面地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並開創了中國醫藥學理論體系,為後世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經多方考證,《內經》系戰國後期乃至秦漢間多名醫家編纂、補遺、匯集而成,並迎合當時的崇古之風,托上古聖人黃帝之名而取重於世。因為它全面系統地記述了中醫基本理論的最高學術成就,故成為歷代治學中醫者之必讀書。
《內經》分《素問》、《靈樞》兩部分,原書各九卷八十一篇。《素問》首論天地陰陽,臟腑診治,運氣攝生,為經論之淵藪;《靈樞》別經脈,論灸刺,觀天象,合人事,稱針家之鼻祖。故歷代醫家雖流派分爭,而對於《內經》,均為頂禮之誠。但因其文簡義博,辭理奧秘,意趣艱深,一般讀者常有畏難之色。自齊梁時代全元起開始,上下乾餘年,致力研究注釋《內經》者,已不下幾百家,其中仁智紛呈,拙愚互見。其對發皇經義,昭彰經旨,均有重要貢獻,然而曲解臆說經理者,亦難免其中。為了更好的學習和掌握《內經》的學術理論和醫學思想,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我們重新勘定、注釋出版了《黃帝內經》一書。
這次出版將《靈樞》《素問》合為一編。《靈樞》以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四月出版的明。趙府居敬堂刊奉為底本;《素問》以人民衛生出版社一九六三年一月整理出版的明。嘉靖年間顧從德本為底奉。編寫體例,依底本首錄原文,次加注釋。注釋博採歷代諸家之長,兼取當今研究考據之新成果,編者之見,亦抒之其中,以求昭明經旨。《黃帝內經中醫經典通釋》的校勘,各本互有出入,但無傷大義者,則依底本不校。底本義長者不校。錯訛脫衍,不校難以彰明經義者,則依他奉對校。無版本可據者,則依經文意趣理校。校語與注釋揉為一體,原文不作處保原貌。對其生僻字及難解字詞,作了注音、訓詁和詞義解釋,以使經文暢達。最後為著者評介,以闡發經文要旨。評述褒貶其中,力求切當公允。但據理不確者,不妄加評論,以待高賢。

作品目錄

目錄
黃帝內經靈樞
卷之一
九針十二原第一
本輸第二
小針解第三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卷之二
根結第五
壽夭剛柔第六
官針第七
本神第八
終始第九
卷之三
經脈第十
經別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
卷之四
經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四時氣第十九
卷之五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 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問第二十八
卷之六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腸胃第三十 一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卷之七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病傳第四十二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變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卷之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論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衛氣第五十二
論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卷之九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五味論第六十三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之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針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寒熱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之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衛氣行第七十六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卷之十二
九針論第七十八
歲露論第七十九
大惑論第八十
癰疽第八十一
黃帝內經素問
卷第一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卷第二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陰陽別論篇第七
卷第三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卷第四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卷第五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卷第六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卷第七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
宜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第八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
陽明脈解篇第三十
卷第九
熱論篇第三十一
刺熱篇第三十一一
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
逆調論篇第三十四
卷第十
瘧論篇第三十五
刺瘧篇第三十六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咳論篇第三十八
卷第十一
舉痛論篇第三十九
腹中論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第十二
風論篇第四十二
痹論篇第四十三
痿論篇第四十四
厥論篇第四十五
卷第十三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奇病論篇第四十七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脈解篇第四十九
卷第十四
刺要論篇第五十
刺齊論篇第五十一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刺志論篇第五十
針解篇第五十四
長刺節論篇第五十五
卷第十五
皮部論篇第五十六
經絡論篇第五十七
氣穴論篇第五十八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
卷第十六
骨空論篇第六十
水熱穴論篇第六十 二
卷第十七
調經論篇第六十二
卷第十八
繆刺論篇第六十三
四時刺逆從論篇第六十四
標本病傳論篇第六十五
卷第十九
天元紀大論篇第六十六
五運行大論篇第六十七
六微旨大論篇第六十八
卷第二十
氣交變大論篇第六十九
五常政大論篇第七十
卷第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篇第七十 一
刺法論篇第七十二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卷第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
卷第二十三
著至教論篇第七十五
示從容論篇第七十六
?充五過論篇第七十七
徵四失論篇第七十八
卷第二十四
陰陽類論篇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篇第八十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 一
附:五運六氣
十三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