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鳴心理:我的躁鬱人生

鹿鳴心理:我的躁鬱人生

《鹿鳴心理:我的躁鬱人生》介紹了一個躁鬱症患者與疾病作鬥爭並最終獲得成功的的真實記錄,她紀錄自我絕食挨餓、藥物濫用、破產、自殘與無數次的送醫急救。她結婚並安定下來,卻還是不能擺脫躁鬱症所帶來的心理折磨,罔論情緒低盪到谷底的強烈失落感。直到她遇到躁鬱症治療權威的醫生,才一步步重新開始她的人生。《鹿鳴心理:我的躁鬱人生》精準的描寫出躁鬱症的痛苦、絕望,病人與家人朋友間的擔心害怕,以及最後學會控制疾病的喜悅。 《鹿鳴心理:我的躁鬱人生》可作為躁鬱症患者戰勝疾病作為參考和支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鹿鳴心理:我的躁鬱人生》內容介紹:那就是二十歲的我,躺在明尼阿波利斯公寓間的浴室里,神情麻木、酩酊大醉、神志不清;手拿著刀子在自己的胳膊上精心地雕琢著——那是一片葉子和一條蛇的圖案。一盞燈懸在浴室的半空,裸露的燈泡連著髒兮兮的電線。燈泡隨著從敞開的窗戶吹進來的風,左右搖擺著。透過窗台,我看見鄰近的小巷和磚砌的建築物上都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煙塵。街對面,一個女人穿著拖鞋坐在寬大的沙發椅上看電視,輕鬆搞笑的娛樂節目讓她笑個不停。我收回目光,開始用抹布清理血跡。鮮血把地板弄得一團糟(我提醒自己:一定要把地板上的血跡清理乾淨),我聽見樓下的什麼地方,浣熊把垃圾桶的蓋子弄得叮噹作響。時間變得時斷時續,恍若隔世,又好像迫在眉睫,我分辨不清。我欣賞著自己在胳膊上的作品,鮮血順著胳膊向下汩汩流淌,繞過我的手腕,從指尖滴落到骯髒的自瓷地板上。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瑪雅·郝芭琪(Marya Hornbacher) 譯者:一熙
瑪雅·郝芭琪,普利茲提名暢銷書作家、屢獲殊榮的記者,在美國眾多大學教授寫作和文學。她的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在全球幾十個國家暢銷不衰。她和她的丈夫住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

圖書目錄

序言
自殘
1994年11月5日
第一部分
羊人
1978年
他們知道什麼
1979年
抑鬱
1981年
祈禱
1983年
食物
1984年
爐子下的酒瓶
1985年
崩潰
1988年
逃跑
密西根,1989年
明尼阿波利斯
1990年
加利福尼亞
1990年
明尼阿波利斯
1991年
華盛頓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病情全面發作
1995年
第二部分
新生活
1996年
診斷
1997年4月
病情發作
1997年7月,上午9點
47病區
同一天
旅行
1998年1月
輕度狂躁
1998年7月
傑瑞
1998年夏末
治療
1999年
漸失平衡
1999年冬
瘋子肖恩
2000年6月
邊境線
俄勒岡州
2000年8月
日間治療
2000年8月底
閣樓地下室
2000年秋
情人節
2001年
重返生活
2001年夏
傑夫
2001年秋
美好生活
2002年夏
雜誌社
2002年11月
2003年秋
第三部分
失去的日子
第一次入院治療
2004年1月
第二次入院治療
2004年4月
第三次入院治療
2004年7月
第四次入院治療
2004年10月
第五次入院治療
2005年1月
第六次入院治療
2005年4月
第七次入院治療
2005年7月
出院
2005年8月
第四部分
2006年秋
2006年冬
2007年春
2007年夏
尾聲
數字躁鬱症
致謝
我的數字躁鬱症

序言

那就是二十歲的我,躺在明尼阿波利斯公寓間的浴室里,神情麻木、酩酊大醉、神志不清;手拿著刀子在自己的胳膊上精心地雕琢著——那是一片葉子和一條蛇的圖案。一盞燈懸在浴室的半空,裸露的燈泡連著髒兮兮的電線。燈泡隨著從敞開的窗戶吹進來的風,左右搖擺著。透過窗台,我看見鄰近的小巷和磚砌的建築物上都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煙塵。街對面,一個女人穿著拖鞋坐在寬大的沙發椅上看電視,輕鬆搞笑的娛樂節目讓她笑個不停。我收回目光,開始用抹布清理血跡。鮮血把地板弄得一團糟(我提醒自己:一定要把地板上的血跡清理乾淨),我聽見樓下的什麼地方,浣熊把垃圾桶的蓋子弄得叮噹作響。時間變得時斷時續,恍若隔世,又好像迫在眉睫,我分辨不清。我欣賞著自己在胳膊上的作品,鮮血順著胳膊向下汩汩流淌,繞過我的手腕,從指尖滴落到骯髒的自瓷地板上。
自殘行為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平復紛擾的思緒,緩解瘋狂所帶來的沉重壓力。要知道瘋狂長久以來碾壓在我心頭,讓人難以自拔,與生活如影隨形,而且最近幾天的情況尤其糟糕。過去的幾年中,我的情緒時而高昂、時而低落。剛開始時心情仿佛被變幻的色彩點燃,如電流穿越般悸動,一時間情緒高亢;然後黑暗和血腥籠罩了一切,身子—歪栽倒在客廳的地板上。不斷膨脹的絕望從內心深處向外蔓延,就好像要撕開我的胸膛。從孩提時代開始,我就一直忍受這種情緒波動的折磨,耳畔仿佛響著過山車高速運行時車輪發出的咔噠咔噠聲,身體在狹小的車廂里左右搖擺、在轉彎時緊緊貼在車門上。步入成年後,瘋狂終於真正進入我的生活。長久以來一直擔心並竭力避免的狀況終於如約而至,我徹底失去了對自己情緒的控制,無法繼續與之抗爭。
我劃破了我的動脈血管。
等等:首先必須有這樣的念頭,然後才作出一個決定,最後要經歷一系列符合邏輯的過程。可起因到底是什麼呢?傷口裡露出白森森的骨頭,接下來鮮血飛濺到了牆上。我感覺身體在慢慢下沉,可這真的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嘗試一下而已。抽搐的身體沿著地板向前爬行,右手肘部努力保持身體平衡,同時把受傷的左手舉在空中,我就這樣貼著地板朝臥室電話的方向爬過去。時間是不是停止了?還是在飛速流逝?貓蹭著我的鼻子,用爪子抓我,在旁邊喵喵叫。終於爬到了目的地,用右手把電話抓落到地板上,歪著腦袋把耳朵貼在電話聽筒上。聽筒中有人在說話,我很驚訝她說話時緊張的語氣“有毛巾嗎?”“緊扎傷口”“高舉手臂”——救援人員馬上就到——突然之間門被撞開了,慌張的一群人和投下的陰影圍繞在四周。我扔下聽筒,任由這股潮水沒過頭頂,有行將溺水的感覺。他們的嘴在水下開合,聲音在水中瀰漫升騰,還有脈搏嗎?車門關閉的哐瞠聲傳來。我感覺自己在太空遨遊,救護車哀號的笛聲漸行漸遠。
霓虹燈在頭頂不斷閃過,我平躺在擔架上,耳畔傳來急促、尖利、重複的聲響:那是輪子與地板摩擦發出的咔噠聲。人們推著擔架前行,明暗交替的燈光在眼前閃現,最後進入一個燈火通明的地方。我無法動彈,感覺身子沉到了水底,又好像被病床吞噬了,等等,這不是床,四周豎著的欄桿讓它看起來更像個籠子。我們急匆匆地趕路,兩側都有人推著籠子一路飛奔。幹嘛這樣著急?沉重的左臂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感覺,奇妙的疼痛感從手臂中急匆匆地穿過,如同閃電釋放的光亮從手掌一直延伸到肩頭,以手臂為中心向外發散開來,發出的電流穿透了整個身體。我想抬起手臂,可是它好像有一千磅重。我想抬頭看看它,順便打量四周看自己身在何處,可是也無法做到。腦袋像灌了鉛一樣沉重,透過眼角的餘光可以瞥見旁觀的人,他們饒有興致地觀察著氣若遊絲的我。
我休克了。他們找到我的時候說了這個詞。“她休克了”,一個人對其他人說到。他們是誰?他們砸壞了我家大門。噢,他們會賠償損失嗎?我十分不滿,然後又昏了過去。
醒過來後,我發現身上還穿著白色的新毛衣。真後悔當初穿了這件衣服,因為現在上面沾滿了暗紅色的血跡。真是浪費錢!隊伍已經停了下來,人們圍在四周低頭注視著我。他們看起來就像一片小樹林,而我躺在林中的空地上動彈不得。
是什麼時候弄的?用了什麼工具?他們在提問,聲音聽起來是那么遙遠。我不記得了——你們都別擔心了——我還是回家好了——我可以回家嗎?我感到有點不舒服——我嘔吐起來,他們端來個東西讓我吐在裡面。我很抱歉,我說,這是個意外。求你們啦,我想回家。我的鞋子在哪裡?
真的說了這些話嗎?總之沒有人停下來搭理我,大家都急匆匆地走來走去。一定是在醫院裡吧?因為只有醫院裡的人才這樣忙個不停。他們都是天生的大嗓門,在不絕於耳的喊叫聲中忙碌地穿行於病房之間。用得著這樣急嗎?胳膊上的小傷會讓我送命?真的嗎?哈哈,好像已經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了,只是覺得它應該還在,又或者曾經在這裡。現在,只是覺得那個部位還隱約有點重量。他們把我的略膊截掉了嗎?嗯,那也沒關係。反正不再喜歡它了,哈哈。
看起來沒有人聽懂了我講的笑話。
突然意識到自己在尖叫,我趕緊閉上嘴,對自己的行為羞愧不已。要小心點,否則他們會覺得我是個瘋子。
一會兒醒來,一會兒昏迷,就這樣循環往復。像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又或者只持續了一分鐘、一秒鐘、一毫秒;或許只是剎那之間,就像根本沒有發生過;的確,要是失去了知覺,又怎么能這樣清醒呢?難道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神志不清嗎?可是,我真的很少有這樣的感覺。手臂疼痛難忍,我牢騷滿腹地把頭轉向最近的那個人,準備向他傾訴和抱怨。但是突然間他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看見手臂部位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布滿縫隙的紅色物體,那是凝固了的血塊,看起來就像生牛排,讓人想起“血肉”這個詞。對,就是這個詞!從一個德語單詞衍生過來的。該死的手在眼前晃動,有一隻手緊緊地握住我的前臂,手指交纏著把紅色的縫隙擠壓貼緊,他把一根針扎進那個縫隙?
“安靜點!看在上帝的份上,來個人按住她!”
他一次又一次把針插進那裡,耳邊傳來悽厲的尖叫聲。可能就是我吧?沒什麼疼痛感,但是既害怕又恐懼。細細的針閃著銀光滑入那塊“血肉”當中,我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塊牛排。他們先把我肢解得七零八落,然後把切下來的部分盛進淺淺的銀質餐盤做成一道美餐。眼前晃動的巨大手掌正忙著縫合傷口。真是荒唐!難道他們不知道用咬水把傷口粘起來嗎?真是小題大做——噢,我的天哪!我大叫起來(可能吧。也許是想像而已),不過接下來的場景直到現在還記憶猶新,因為尖叫聲差點掀翻了屋頂(這可是千真萬確、毫不誇張)。
“你們覺得是我乾的嗎?真是個傻瓜!沒想到會這樣子!但願他們能相信我,只是輕輕的一刀,誰知道會這樣,弄得一團糟,我很抱歉,看,到處都是血!還弄髒了毛衣!”
我昏過去,醒過來,又昏了過去。
“你休克了。能聽到我說話嗎?能聽到我的聲音嗎,瑪麗亞?”
“看來她完全不省人事了”,一個人說道。他們像巨人聳立在病床周圍,而且還把名字叫錯了,應該是瑪雅,我說,第—個音節要重讀。
“是嗎?親愛的。”
“嗯”,我說,“本來就是”。
“好的,親愛的,我知道了。好好休息。” 忿忿不平中,我閉目養神。他們連名字都叫不出來,怎么能救我的性命?這樣不是救了別人的命嗎?救了一個叫瑪麗亞的女人。
我突然在想:他們為什麼要救我的命呢?噢,天哪!想起來了,回憶中我走進了房間、掏出了刀子。笨蛋!該怎么解釋發生的一切?那雙手已經把傷口由內向外縫合起來,準備在傷口表面再進行—道縫合。一道不就夠了嗎?白痴,忙著縫合傷口的那雙手仿佛在冷冷地回答。
我看著身邊忙碌的醫生,他搖著頭,臉上露出憎惡的表情,動作迅速地縫合傷口。他真他媽的蠢。
再次聲明,用刀子切開動脈血管並不是我的初衷,因為醫生往往會嘲笑這種愚蠢行為。鮮血從頭頂的一個袋子中滴到一根細細的管子裡,我猜這根管子連線著身體。從昏厥中甦醒,我看到大大的肚子在面前晃動,時不時緊挨著床沿。目光沿著身體一路上移,我看到了一張美麗的臉。啊哈!她懷孕了!總算弄明白了。可是,身旁為什麼要站著一個孕婦呢?剛剛那雙手的主人到哪裡去了?
“你要轉到精神病房嗎?”
“上帝呀,絕不!”我嘲笑這樣的建議,然後竭力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正常人。
忍著手臂上的傷痛,努力想從病床上撐起身子來,卻頹然癱倒在床上,在痛楚中大聲呻吟。慘痛的經歷帶給我的教訓是:無論如何都不要挪動左略膊了。
“你需要轉到精神病房嗎?”她又問。
“不!”我大叫起來。
這是次意外,當時正在做飯,突然刀子滑落了,別擔心,我沒打算要——不能說出那個詞,在字裡行間的空缺處得挑好一點、安全一點的詞語放進去。腦袋眩暈得厲害,我希望她能夠走開,這樣就可以回家了——可是誰敢讓一個剛剛差一點用刀子把胳膊切掉的女人獨自回家呢?
“你能簽安全協定嗎?”懷了孕的精神病科醫生問我。
有誰知道她懷孕了?
“當然可以”,我信誓旦旦。
“你敢保證回家之後不再傷害自己嗎?”
“那當然!”我說。
開個小小的玩笑,就算我現在拿起刀子也切不開另一隻胳膊了,左臂傷得那么嚴重!我大笑起來,隨著笑聲抖動的身子差點從床上掉下去。她居然不覺得好笑,真是沒有幽默感。
她放我回家了。醫院的規定是儘可能少地限制病人的自由。如果醫院覺得你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他們還可以在精神病房中空出一個床位給別人。我堅信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於是簽了安全協定,發誓不再用刀子自殘。接著叫了輛計程車鑽進車廂,腦袋還是暈乎乎的,胳膊上纏著厚厚的繃帶。拂些時分,回到血跡斑斑、凌亂不堪的房間,黑暗仍瀰漫在房間裡,我告訴自己等到天亮時再來把這裡打掃乾淨。
從十六歲開始,我就頻繁進出精神病醫院。起初醫生的診斷結果是飲食失調。年復一年,生活如同一場夢魘,充斥著飢餓、狂歡和自我的救贖;極端的情緒周而復始,最後幾乎置我於死地。不過在過去的一年中情況有所改觀,所有的症狀看起來都消除了(如同改弦更張了)。醫生們覺得我只有點輕微的抑鬱症狀,不過碰到任何一個有飲食失調問題的病人,他們都會認為患了抑鬱症,於是他們給我開了百憂解,這種剛剛上市的新藥,號稱可以治療所有的精神疾病,像糖果一樣適合所有的病人和症狀。但事實上抑鬱並不是問題的全部,服用百憂解反而讓我陷入了完全的狂躁和麻木當中。剛剛提到的用刀子切開胳膊,其原因之一就是錯誤地把它當成了食物原料,想把它切下來放到燒烤架上。 變化無常的情緒主宰了我。在狂躁或情緒混亂的狀態中體會到抑鬱所帶來的絕望之感,與之伴隨的是由狂躁所產生的極度興奮和衝動,最終陷入狂暴而難以控制的能量當中,可怕的思緒在頭腦中奔流。人們常常為了平復這些思緒而置自己於死地。嚴重抑鬱症患者不一定能體會到這種能量,不管是躁鬱症還是單純的抑鬱症。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隨著病人情況的改善,自殺的危險反而更大,因為他們終於獲得了實施自殺計畫的能量。事實上,令人擔憂的是,很多躁鬱症患者是在無意中自殺的。狂躁激發了這些瘋狂而衝動的行為,這種強烈的欲望把人推向情緒的極端,推向危險的邊緣。患者會以每小時一百英里的速度飆車、沉溺於毒品和酒精當中、從視窗縱身而下或自殘。總之,這些極端的行為足以導致意外死亡。
誰又能明白,是什麼讓我突然之間有一種難以控制的欲望來揮刀自殘?不知道這樣的自殺行為是故意的,還是一次意外?這當然不是我的初衷。狂躁,加上錯誤地服用藥物所導致的愈加狂躁,讓我舉起了手中的刀子,完全沒有意識到會有怎樣的後果。注視著自己的右手把刀子扎進左手手臂。腦海中根本就沒有浮現出死亡這個詞。
沒有人考慮過問題的原因是躁鬱症——我本人、多年以來接觸到的臨床醫生、精神科醫生和治療醫生都沒有考慮過,因為沒有人完全知曉這種病症。接下來的日子裡,情況會愈加糟糕和難以置信,我成了典型的躁鬱症病例,病痛的折磨幾乎如影隨形。可是在當時,他們又怎么知道呢?躁鬱症很少被提及,甚至連對精神疾病都知之甚少。沒有人知道如何尋求冶療方式,看著病床上的我,他們也束手無策、愛莫能助。他們、我、所有人都覺得我就是個災星和搗亂者。外公在電話里說,“喔,你還沒有把迷糊的腦子弄清醒嗎?”哈哈,有趣的老頭,酒後的胡言亂語。可不要責怪他提出這樣的問題。從小時候能記事開始,大家就會問我這樣的問題。他們猜想,等到她長大成人,腦子自然就清醒了。
腦子隨著年齡增長而愈加混亂,情緒失調吞噬了我。極端情緒與我逐漸融為一體。在一團渾渾噩噩中蹣跚前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