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湖[山西省運城市下轄區]

鹽湖[山西省運城市下轄區]
鹽湖[山西省運城市下轄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鹽湖區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區,古為鹽販之澤,曾稱“鹽氏”、“鹽邑”、“苦城”、“潞村”等,是運城市政府所在地,位於山西省西南部。

簡介

地處黃河中游晉、秦、豫三省交接地帶,東連夏縣,西臨永濟、臨猗,南依中條山與平陸、芮城為界,北傍稷王山同萬榮、稷山、聞喜相接。轄區東西寬41公里,南北長62公里,國土總面積1237平方公里。

鹽湖區戰國時期屬魏,漢魏皆屬安邑縣地,唐另置解縣。1958年,安邑、解縣等合併為運城縣;1983年運城縣改為運城市(縣級市);2000年原運城市(縣級市)改為鹽湖區。至2011年,鹽湖區下轄7個鎮、6個鄉、8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68 萬。

建制沿革

秦置郡縣,安邑為河東郡治所,解梁屬之。

西漢安邑為河東郡首縣,始置解縣。

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安邑南北分設,是境為北安邑。

隋開皇十六年(569年),安邑縣兼置虞州,隋大業初(605年),罷州為縣。義寧元年(617年),置安邑郡,領安邑、虞鄉、夏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罷郡復置虞州,解縣復名而屬。唐武德三年(620年),析安邑縣地置興樂縣,故治今北相鎮西北,屬秦州。貞觀元年(627年),復入安邑。貞觀十七年(643年),解縣併入虞鄉縣,同屬蒲州。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復置解縣,屬河中府。唐乾元元年(758年),更安邑名為虞邑,屬陝州。唐大曆四年(769年),復名安邑縣,隸河中府。

後漢乾元年(948年)九月,始置解州,治解縣,轄安邑、解縣、聞喜。

宋,安邑縣屬解州,隸陝西路河中府。

金初置解梁郡軍,隸河東南路。貞裕二年(1214年),為節鎮寶昌軍,安邑屬之。

元復名解州,安邑仍屬之,隸平陽路。元貞初(1295年),改隸晉寧路總管府。

明,安邑縣隸平陽府解州。清依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九月,解州升為直隸州,隸平陽府,領安邑、夏縣、平陸、芮城、垣曲五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河東道移駐安邑縣運城,轄平陽府、蒲州府及解州、絳州、隰州、霍州二府四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1月2日,運城建立河東晉軍政分府,改解州為解縣。民國2年(1913年)3月,復置河東道,轄安邑、解縣等35縣。民國26年(1937年)10月,安邑為第七行政主任公署治所。民國28年(1939年)4月,日軍在運城置河東道,領安邑、解縣等23縣。民國31年(1942年)5月,抗日政權稷麓縣政府在上王鄉牛莊成立。民國33年(1944年)6月安邑成立抗日縣政府,政權屬太岳第五專署。民國34年(1945年)8月20日,閻錫山設第七專員公署於解州,轄芮城、永濟等六縣,同年9月建立安北縣民主縣政府,隸太岳五專署,同年12月改隸太岳三專署。民國35年(1946年)3月,更名安夏行政聯合辦事處。民國36年(1947年)3月,撤銷安北民主縣政府、安夏行政聯合辦事處,成立安邑縣民主政府。民國36年(1947年)4月26日解縣解放,同年12月29日安邑解放,成立安邑縣政府。

1950年運城專區治運城縣,轄運城、安邑、解縣等1鎮17縣。1954年7月解縣與虞鄉合併為解虞縣,縣政府駐解州。1958年11月21日,安邑、解虞、永濟、臨猗合併為運城縣,縣治運城。1960年1月至1961年7月,分別析出臨猗、永濟縣,原解縣、安邑仍稱運城縣。

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運城縣為運城市(縣級市)。

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改運城市(縣級市)為鹽湖區。

行政區劃

鹽湖區轄8個街道、7個鎮、6個鄉:中城街道、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北城街道、安邑街道、大渠街道、姚孟街道、解州鎮、龍居鎮、北相鎮、泓芝驛鎮、三路里鎮、陶村鎮、東郭鎮、席張鄉、金井鄉、王范鄉、馮村鄉、上郭鄉、上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