鱅前側孔吸蟲

Nai-chen g-hua,Zhan -chan

形態特徵

編號:
25945

拉丁目名:

MAZOCRAEIDEA

中文目名:

鋏鉤蟲目

中文科名:

雙身蟲科

拉丁科名:

Diplozoidae

中文亞科:

雙身蟲亞科

拉丁亞科:

Diplozoinae

中文屬名:

前側孔吸蟲屬

拉丁屬名:

Inustiatus

拉丁種名:

aristichthysi

定名人:

(Ling)

年代:

1973

中文名:

鱅前側孔吸蟲

原始文獻:

Fish Dis. and Causa. Pathogenic Fauna Hupei Prov.:156, fig.250-254

俗名:

鱅側孔雙身蟲

生境:

宿主: 鱅; 寄生部位: 鰓絲

國內分布:

湖北, 長江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扁形動物門 單殖吸蟲綱: 669-670

大型蟲體,全長5.5—10.5mm,體前部長3.5—6.0mm,寬1.5-2.0mm,體後部長2.5—4.5mm。口吸盤0.048---0.064×0.048---0.080mm,咽0.064---0.096×0.064----0.080mm。腸在生殖結合區之後就有發達的側分支,至吸杯處側分支更為稠密,但相互間不聯成網狀。
固著盤略呈三角形,寬0.256---0.496mm。固著鋏中間薄片無任何顆粒。固著鋏寬度第1對0.064---0.080mm,第2對0.064—0.096mm,第3、4對0.080---0.096mm。中央鉤鉤柄長0.051---0.052mm,鉤尖長0.019-0.027mm。生殖腺位於生殖結合區之後。卵巢發達,幾乎充滿體後部。睪丸1枚,位於卵巢之後、肌肉質吸杯內的前端一側,塊狀。生殖孔開口於體前部中段側邊。卵未見。

生態特徵

宿主: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
寄生部位:鰓絲

地理分布

湖北長江

基本信息

分類系統: Animalia:動物界 - Platyhelminthes:扁形動物門 - Monogenea:單殖吸蟲綱 - Oligonchoinea:寡鉤亞綱 - Mazocraeidea:鋏鉤蟲目 - Discocotylinea:鋏盤蟲亞目 - Diplozoidae:雙身蟲科 - Diplozoinae:雙身蟲亞科 -Inustiatus:前側孔吸蟲屬
學名: Inustiatus aristichthysi(Ling,1973)
中文名:
鱅前側孔吸蟲
中文拼音: YóngQiánCèKǒngXīChóng
分類等級:
概述:
原始屬名
模式標本產地
模式標本保存地
國家保護級別 不祥
CITES公約級別 未定
IUCN紅色名錄等級 未予評估(NE)
紅皮書等級 未定
中國特有
異名信息
  • Diplozoon aristichthysi,Ling,1973
  • Inustiatus aristichthysi,(Ling),1973
    俗名信息
    • 鱅側孔雙身蟲(YóngCèKǒngShuāngShēnChóng)-語言:zh-CN

    文獻

    • 吳寶華、王淑霞、姜乃澄(Wu Bao-hua,Wang Shu-xia,Jiang Nai-cheng). 1989. 中國淡水魚類寄生單殖吸蟲四新種. 動物分類學報, 14(3): 262-268.
    • 潘炯華、張劍英、黎振昌(Pan Ching-hua,Zhang Jian-ying,Li Zhen-chang). 1990. 魚類寄生蟲學. : 93-154.
    • 湖北水生所(Hu-bei Shui Sheng Suo)(Ling,1973). 1973. 湖北省魚病病原區系圖志. : 112-157.
    • 吳寶華 郎所 王偉俊等. 2000. 中國動物志 扁形動物門 單殖吸蟲綱 . :科學出版社. : 1-756.

    生物學描述

    宿主 鱅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
    寄生部位鰓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