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墓

魏了翁墓

位於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1960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所在地劃人蘇州市區,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元至順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題“鶴山書院”額於其第宅。魏了翁詩文造詣很深,時值“南來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獨窮經學古”,推崇朱熹理學,提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太極”,強調心的作用,形成一個學派。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外雜鈔》、《師友雅言》等。 魏了翁墓原規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後屢經毀修。清鹹豐元年〔1851年),江蘇布政使倪良用曾為魏墓補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贈太師秦國公諡文靖魏公了翁墓”。後毀。辛亥革命後,吳中保墓會吳蔭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間,墓碣蕩然無存,連墓的確切位置也無從尋找。1984年文物普查時,吳縣文管會在金盆塢一小山包前發現了魏了翁的壙志,據查墓冢封土被壞,湮沒已久的魏墓終於復現,並得到了妥善保護。

基本信息

魏了翁墓簡介

地址

位於楓橋鎮高景山金盆塢,1960年被列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因所在地劃入蘇州市區,改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邛州蒲江縣(今四川省蒲江縣)人,南宋著名學者。先在嘉定府做官,後因父亡,辭職回家守孝,築室白鶴山下,開門授徒,“士爭從之”,學者稱鶴山先生。守孝期滿後,先後至漢州、眉州、滬州任職達17年。後入朝為兵部郎中,署工部侍郎。因受朱端誣告,“連降三官”。過了幾年,又復入朝為禮部尚書,“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又上章論十弊,帝將引以共政”,“末幾,除知紹興府、浙東安撫使”。在此期間,因病到蘇州就醫,在甫里築羅隱庵為別業。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卒,贈太師(一說少師),諡文靖,詔賜第宅於蘇州南宮坊(現書院巷)。元至順元年(1330年)虞集奉敕題“鶴山書院”額於其第宅。魏了翁詩文造詣很深,時值“南來之衰,學派變為門戶,詩派變為江湖,了翁獨窮經學古”,推崇朱熹理學,提出“心者人之太極,而人心又為天地之太極”,強調心的作用,形成一個學派。著有《鶴山集》、《九經要義》、《古今考》、《經外雜鈔》、《師友雅言》等。

魏了翁墓魏了翁墓

魏了翁墓原規模宏大,有神道、神道碑、石碑坊。據《滸墅關志》載:“魏文靖公了翁墓,在高景山金盆塢。嘉熙元年葬,史繩祖撰神道碑。”後屢經毀修。清鹹豐元年(1851年),江蘇布政使倪良用曾為魏墓補立七尺墓碑,上刻“先儒宋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贈太師秦國公諡文靖魏公了翁墓”。後毀。辛亥革命後,吳中保墓會吳蔭培先生重立“宋魏文靖公了翁墓”石碣。“文革”期間,墓碣蕩然無存,連墓的確切位置也無從尋找。1984年文物普查時,吳縣文管會在金盆塢一小山包前發現了魏了翁的壙志,據查墓冢封土被壞,湮沒已久的魏墓終於復現,並得到了妥善保護。

魏公祠

蒲江人民流傳一句話,“文有魏了翁,武有李家鈺”。今天,蒲江縣高橋鄉今尚存魏了翁墓。

魏了翁一生簡介

魏了翁(1178-1237),字華父,號鶴山,南宋蒲江人,生於淳熙五年(1178年)。原姓高,父高孝壽,母譙氏,後過繼魏家,從魏姓。

幼年受教於宿儒杜德稱,勤學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被鄉里稱為神童。他著文“恥為揣摩剽襲之作”,崇尚創新,15歲即著《韓愈論》,有獨到見解。慶元五年(1199年)以舉人進京(臨安,今杭州)應試,寧宗主考,他應對如流,對革除“兵民財吏之弊”提出了一系列精闢的創見,而考中進士第三名。接著被授予“簽書劍南西川節度判官廳公事”職。

魏了翁墓魏了翁墓

嘉泰二年(1202年),應召進京,任國子監國子正職。這年,24歲的魏了翁與資州提刑楊熹子女成婚。開禧元年(1205年),了翁因上奏戰備不足,暫緩對蒙古用兵,被御史徐楠加以“對策狂妄”罪名,貶為秘書省正字。開禧二年(1206年),改任校書郎。他以父親年邁多病請調回川,而被調任嘉定(今樂山)知府。當年秋,了翁“歸自萬里”,回到故土蒲江。同年冬,韓侂胄以誤國罪被殺,朝廷召了翁回京,但他察覺太師、右丞相史彌遠又專權誤國,便“三辭聘召”不從,而潛心在家鄉興辦教育。

嘉定三年(1210年),魏了翁於蒲江北門白鶴山上(今蒲江中學)創辦鶴山書院,各地慕名遠來求學者絡繹不絕,書院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為治學準則,由他躬親授教,孜孜不倦。教學書籍有朱熹弟子輔廣、李燔所贈其師理學經典著述、以及他原從皇室書庫謄錄的儒學秘本及他家原有藏書等,卷帙浩繁。魏了翁興學育才,成效卓著,“士爭負笈從之,由是蜀人盡知義理之學”(《宋史》)。其門徒中,先後考取進士及擔任高級官職者多人。著名的如:游似,嘉定進士、吏部尚書、丞相;吳泳,嘉定進士、刑部尚書;牟子才,嘉定進士、禮部尚書等。

其後,朝廷詔了了翁復官,任眉州知州。在眉州任內,選賢用能,修渠堰(蟆頤堰),興教育,“利民之事,知無不為”(《宋史》)。因其政績優良,遷潼川府路提點刑獄公事。嘉定八年(1215年),兼提舉常平等事,遷轉運判官。嘉定十年(1217年),遷直秘閣知瀘州,主管潼川府路安撫司公事。嘉定十五年(1222年),寧宗懷念舊臣,復詔了翁入京。他上疏論人才、治國之策為寧宗採納,任以兵部郎中,復又改司封郎中兼國史院編修官。嘉定十六年(1223年),任省試參祥官,遷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嘉定十七年(1224年),遷秘書監。

寧宗卒,理宗即位,改年號為寶慶元年(1225年)。他見時異事遷,上疏請辭,未準,遷為起居郎。後因積極為新主謀劃革除朝政時弊之策,而被任為工部侍郎代理尚書。他稱病不願出任,乃改授集英殿修撰、常德府知府職。此時,把持朝政的權奸史彌遠,因原曾拉攏魏了翁充其竊國羽翼,遭他力拒而忌恨皆發,便指使諫議大夫朱端常向皇帝彈劾了翁的直言進諫為“欺世盜名,朋邪謗國”,理宗乃下詔,將魏了翁官職黜降三等,貶往靖州(今湖南靖縣)。寶慶三年(1227年),他在謫居中,于靖州又興辦1所鶴山書院,一時“湖、湘、江、浙之士,不遠千里負書從學”(《宋史》),各地學者雲集。他把“鶴山”優良的治學風尚,又傳播到湘、黔、桂3省接壤的偏僻山區。紹定四年(1231年),理宗詔了翁復官,任他為寶章閣待制、潼川府路安撫使、瀘州知州。他在瀘州任內,興武備、辦教育、簡科稅、行賑濟,頗多建樹。端平元年(1234年),權奸史彌遠死,復應召進京,任華文閣待制。他忠直不減當年,復又上疏論朝政“十弊”。

端平二年(1235年),朝廷以其才兼文武,任他以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督視江、淮、京、湖軍馬職。但他以直諫遷升,再次遭到朝中佞臣嫉謗,加之蒙古入侵邊關告急,皇帝焦憂。他為避嫌忌,5次自請辭職歸老,理宗乃封贈他為臨邛郡開國侯,並面賜御書唐人《嚴武詩》及“鶴山書院”四大字。但時不過1月,又詔他任資政殿學士、湖南安撫使、潭州知州。因了翁力辭,又改任他以紹興府知府、浙東安撫使等職。嘉熙元年(1237年),在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吳縣地)因病篤逝世,卒年59歲。他臨終前都還在口授革新朝政的奏章,並對其門人說:“吾平生處己,澹然無營。”理宗聞耗震悼不已,對其有“用才不盡”之憾,下詔追封他為太師,諡文靖,累贈秦國公。後人在他曾寓居的邛崍、眉山、瀘州及江蘇蘇州等地,均為紀念他而興辦了鶴山書院或書堂。

魏了翁是一位傑出的理學家、進步的政治思想家。其遺詩中有云:“憂民白髮三千丈,報國丹心十二時。”在其所任職地方興利舉才,輕徭薄賦,“戢吏奸,詢民瘼”,“舉刺不避權右,風采肅然”(《宋史》)。他力主革新,提出了一系列均貧富、等勞逸、致民裕、量才授職、限制封建特權等社會改良措施,但終因直言遭忌而歷盡人世坎坷。

他博極群書,崇尚理學,反對佛老學說,奉行“神怪必不語,老佛必斥攘”之道。他師承朱熹學派的學術思想,後又受陸九淵派學說影響,終至“折衷朱陸”將兩派學說融會變通,轉到以心學為主的立場,成一家之言。其學術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範疇,認為“心即天,心即理”,心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主張“盡心以求諸理”,藉此以“端正人心”,為革除時弊,謀求改良服務。

他生平著述頗豐,有《鶴山全集》109卷;《九經要義》263卷;《國朝會典》200卷;《古今考》20卷;《經外雜鈔》3卷;《經史雜鈔》、《周禮折衷》、《讀書雜鈔》各2卷;《周禮井田圖說》、《蕉窗雜錄》、《豳風考》、《正朔考》各1卷及《鶴山詩集》、《魏了翁詞》等詩詞,以及大量題跋、奏議、銘文輯錄等。

他不僅精於文辭,且兼擅書法,筆力遒健俊逸,稱翰墨上乘。有墨跡《昭代親友帖》、《論三家書》傳世。所遺真跡,尚有夾江縣之真書“雲吟山”、隸書“家慶樓”;大足縣之篆書“毗盧庵”、真書“寶頂”;潼南縣之真書“鑒亭”等。明《書史會要》稱他:“鶴山先生善篆,不規規然繩尺中,而有自然之勢。嘗以篆法寓諸隸,最為近古。”潼南《鑒亭碑序》中,對其書法有“鶴山真跡走蛟虬”之評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