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魂[一般含義上的鬼魂]

鬼魂[一般含義上的鬼魂]

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後有“靈魂”,稱之為“鬼”。科學研究表明,人們普遍都有幻覺,但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這一點,因此有時候會把這些幻覺理解為鬼魂。 實驗證明,鬼魂只是頭腦創造的假象,因為生病、勞累或者壓力,人類大腦在某一瞬間失去了身體的位置所致。 生理醫學家認為:靈魂生存於神經細胞中。通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意識)是不存在的,沒有生命就沒有了靈魂。研究是通過對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而得出結論的,認為人的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 科學界對鬼魂現象有多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因為心理作用,包括錯覺和幻覺造成的認知的錯誤;另一種解釋是精神病理作用,也就是腦部器官受損,而導致遺忘、精神紊亂等現象。第三種可能與環境改變有關,主要是出現電磁場變化。他認為人類的生活空間充滿了電磁波。人腦就是電化學器官,生物電信號在腦細胞間傳遞信息,強大的電磁場會影響到那些信號,並產生奇異的視覺、觸覺與聽覺。作用於人腦的電磁場還可以導致不同的情緒,如恐懼、緊張等,就是這種情緒使人產生看見鬼魂的異常現象。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迷信傳說中,人死的靈魂就是鬼魂。

判斷一個理論是否成熟、是否科學有三大標準。它們分別是:

能否重現原有理論的結果;能否解釋與原有理論矛盾的結果;以及能否作出新的、可供檢驗的預測。

由於無法驗證,也無法預言如何驗證,"鬼是存在的“不是科學理論,也不是科學假說,而是個人假說。科學方法還有奧卡姆剃刀原理,意思是說,刪除一切沒必要的多餘“實體”,留下最少的。“鬼是存在的”即多餘的假設。

鬼是不存在的,鬼都是人們以前想像中的。古人說的鬼魂,有時指的是我們今天說的意識、精神、心理活動,那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是物理、化學反應的產物,並不能脫離大腦而存在。人一死,大腦活動終止,意識喪失。

文獻和傳說

歷史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並非認為鬼是害人的,因中國對先人是極度崇敬的,如屈原《九歌·山鬼》。五胡亂華後,佛教站穩腳跟後為了抬高佛的地位,把中華本土神貶低成六道或者收編成低於佛的存在。

在中國文化史上,商、周時期產生了永不死亡的先妣神觀念,東漢末期產生佛教宣導的輪迴轉世的迷信思想。先秦諸子中,學者對冥界的看法,較有獨特見解的,有儒、道、墨三家。

三家對後世的影響,又當以儒為首。儒家對於生死和鬼神的態度,見諸於《論語》、《禮記》及其他諸書,最能體現孔子思想的則為《論語》;道家認為天地萬物都是一氣之轉變,氣聚而生,氣散而死。見於《列子》、《管子》、《莊子》;而墨家尊天明鬼,將鬼神與政教混為一體,成為政教之有力工具,非僅僅是純粹的信仰而已。以墨子的觀點看來,“鬼”的能力(力量、智慧)是大於眾生的,且公正無私的,對於“鬼”只能恭敬事奉,而不能加以觸犯。六朝以後所見鬼魂落魄相,在墨子的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除了墨家典籍之外,較能看出上古人民對於鬼神的態度的,見諸載籍的有《左傳》、《國語》、《鬼神之明》、《晏子》《戰國策》、《呂氏春秋》、《楚辭》、《山海經》等書。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

中國在商殷時代統治者就特別重視拜神信鬼,周代出現天人共體、天人感應的迷信,逐步形成中國的天神、地仙、人鬼的神仙體系。

對鬼魂這個問題,中外思想家都曾從常識、邏輯的角度加以駁斥。比如晉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後會變鬼,他的反駁角度很獨特:聲稱見過鬼的人說鬼魂穿著生前的衣服,難道衣服也有鬼嗎?東漢王充也曾反駁:如果死後靈魂不滅,死去的人要比活著的人多得多,現在應該到處都是鬼了。

宗教使鬼神傳說系統化和具體化。例如,古代有關神鬼的說法很多,往往相互矛盾。單單老天爺玉帝,就有五種不同的說法。道教則確定:玉帝是眾神仙中地位最高的首領,統管三界(天上、地面和地下),四方(四方、四維、上下),六道(天、人、畜生、魔、餓鬼、地獄)。文人在小說《封神演義》和《西遊記》裡面的想像,使中國神仙、鬼魂、妖精和魔王更加具體化和形象化。

由於統治階級的倡導和推動下,鬼神的思想非常盛行。報應、修來世等迷信盛行。

知識越高,信鬼神和宗教的人相應減少。

論鬼

原文

管豹問曰:”人死而為鬼,有諸?”

郁離子曰:“是不可以一定言之也。夫天地之生物也,有生則必有死。自天地開闢以至於今,幾千萬年生生無窮,而六合而六合不加廣也,若使有生而無死,則盡天地之間不足以容人矣。故人不可以不死者,勢也。既死矣而又皆為鬼,則盡天地之間不足以容鬼矣。故曰人死而皆為鬼者,罔也。然而二氣之變不測,萬一亦有魂離其魄而未遂散者,則亦暫焉而不能久也。夫人之得氣以生其身,猶火之著木,魂其焰,體其炭也。人死其魂復歸於氣,猶火之滅也,其焰安往哉?故人之受氣以為形也,猶酌海於杯也,及其死而復於氣也,猶傾其杯水而歸諸海也,惡得而恆專之以為鬼哉?”

曰:“然則人子之祀其祖父也,虛乎?”

曰:“是則同氣相感之妙也。是故方諸向月可以得水,金燧向日可以得火,此理之可見者也。虞琴彈而薰風生,夔樂奏而鳳凰來,聲氣之應不虛也。故鬼可以有可以無者也。自孝而致其誠,則其鬼繇感而生,否則虛矣。故廟則人鬼享,孝誠之所致也。不然,先王繼絕世以復明祀,其豈鬼常存而餒,乃至此而復食耶?”

譯文

管豹問:“人死了就成鬼,有這回事嗎?”

郁離子說:“這不可以用肯定的說法來講這事。天地養育萬物,有生就有死。自開天闢地至今,經歷過幾千萬年,生生不息,但天地沒有加寬過,要是只有生沒有死,天地沒法子容納這麼多的人。所以人不能不死,這是情勢而致。要是死了又都成了鬼,那天地也沒辦法容下這麼多的鬼。所以說,人死了都成鬼,這是妄語。不過,陰陽二氣變幻難料,要是人的魂魄分離沒有散去,也只能是暫時的,而不能持久。人是得了元氣才形成這個軀體,就像火附在木頭上才能燃燒,人的魂魄就像木頭燃燒的火焰,人的身體是燃燒的木炭。人死後靈魂歸回元氣,像火熄了,火焰怎么還能存在呢?所以,人接受了天地的氣才形成自己的身體,就如同舀海水置入杯中,至死時回歸元氣,好比把杯子的海水倒回海里,那怎麼能成為鬼呢?”

管豹又問:“照這么說,祭祀祖先莫非只是虛設的儀式?”

郁離子說:“這是同類元氣互相感應的奧妙。所以說方諸面向月亮可以取到水,金燧面向太陽可以得到火,這就是同類元氣互相感應的實例。舜彈琴,產生南風,夔奏樂,於是鳳凰來臨。所以聲音和氣的相應是不假的。因此鬼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孝敬是獻上自己的誠意,那那么鬼因此受感應而生,要是沒有的話,自然是假的。所以,宗廟是人和鬼同氣感應,其孝敬和真誠所形成的。要是是如此,以前已斷絕祭祀的帝王宗廟又恢復祭拜,難道是因為鬼魂長期飢餓,而需要再食用祭物嗎?”

鬼魂崇拜

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對自然崇拜和動植物崇拜的進一步發展,是自然宗教極為普遍的重要形式之一。在鬼魂崇拜產生之後,人們的喪葬方式逐步演化成為土葬、火葬、水葬、風葬等各種不同的葬法。鬼魂崇拜與逐步形成起來的血緣觀念聯繫在一起,就發展成為祖先崇拜。

雲南少數民族相信鬼靈存在,並從最初的畏懼鬼靈,轉而崇拜鬼靈。

景頗族把鬼靈分為“天鬼”、“地鬼”、“人鬼”三大類。“天鬼”包括太陽鬼、月亮鬼、星辰鬼、颳風鬼、降雨鬼、閃電鬼、打雷鬼之類。“地鬼”包括山鬼、水鬼、火鬼以及眾多的動、植物鬼,其中“咪南”鬼最大,統轄地上眾鬼。“人鬼”主要包括人死後其靈魂轉變為能保護人的家鬼、家堂鬼、寨鬼。

在村寨中,除各氏族、各家庭各自供奉的家鬼外,作為統治者的“山官”要供“木代鬼”。據說此鬼統管這一切家鬼或人鬼。此外,還相信自然界中有能使人頭、腳、眼、耳疼痛的“納乾”鬼,有使人死於刀、槍、水、火、驚嚇的砍頭鬼“昆鬼”,有使人皮膚潰爛、讓牲畜生病的“布坎”鬼和“述剛”鬼等等。圍繞這些鬼的存在,有很多祭儀。如對天癸、家鬼之類,每年或數年要定期祭祀;對其他雜鬼、野鬼、惡鬼,則依人類疾病或遭不幸而隨時祭祀。佤族認為有水鬼“阿容”,風鬼“達務”,樹鬼“達瓦”,使人手、腳、筋骨疼痛得鬼“吉軸”,使人耳痛耳癢得鬼“阿入格”,等等。對這些神、鬼、靈每年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其中,關係人們共同生活的,則全村共同祭祀。

科學的解釋

靈魂“住”在你的神經細胞里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經過一系列的論證,給了人們一個說法:靈魂不存在於宗教,不存在於哲學,也不存在於心理學,它就生存於神經細胞中。他認為,靈魂或是說意識能夠與大腦分離而且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理論已經是陳舊的神話。他認為回顧人類研究大腦的歷史,已經不僅僅是刻畫大腦如何接受刺激,而是“掌握人類靈魂的本質”,不管這是比喻還是文學,但這都是克里克想要探索的東西。

1962年,因為和其他科學家一起發現了DNA雙螺鏇結構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後,開始將他的研究方向正式轉向腦科學和意識。通過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堅信,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意識)是不存在的,沒有生命就沒有了靈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過對大腦神經細胞(神經元)突觸之間信息之間的傳遞而得出結論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驚人的假說:對靈魂的科學研究》一書中說:“你的快樂和你的痛苦,你的記憶和你的雄心,你的個人身份和自由願意的感受,不過是一大群神經細胞及其相關分子的群體行為。”也就是說,人的靈魂(意識)是大腦特定神經細胞的活動。

科學或驗證大腦存在“靈魂細胞”

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的計算及神經系教授克里斯多福·科克從20世紀90年代與克里克開始合作發展大腦意識的研究。2003年,他們將克里克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步,並在當年2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他們的論文。他們認為,人的靈魂是由大腦的特定細胞產生的,即人的“靈魂細胞”,靈魂或意識就是由這些細胞所產生的。克里克等人的研究發現,人體大腦中某一部分神經元產生並控制了人的靈魂。而這些產生和控制靈魂的神經細胞位於大腦皮層後部到前緣的一小塊區域。

所以,當人死後,沒有神經元的相互活動和產生並傳遞的神經遞質(許多化學物質),意識和靈魂就沒有了,那么,獨立於身體之外的靈魂當然就不存在。根據克里克的研究,靈魂只能存在於有生命的軀體中。他認為現在依然有很多人相信靈魂是獨立存在的,這就像是4000年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平面一樣。

科克所用的方法是磁共振成像(MRI)和電波探測儀以及痕跡調節儀對大腦的意識進行監測。他們的研究對象包括老鼠、猴子、健康人和病人,對這些研究對象的視力和視覺意識進行了監測,同時還研究了人和鼠的條件反射過程。他們一方面尋找正常人的意識神經元的特徵,一方面用電波探測儀監測病人和老鼠單一的神經元電波活動。科克和他的研究組發現,在研究中大腦皮層的前扣帶回是一個關鍵區域。如果把小鼠大腦的這個區域去除,小鼠便不能產生痕跡調節,所以科克認為這個區域對意識的產生至為重要。另外,磁共振成像可以讓人們看到大腦中的某一部分在人的“感覺”期間產生活動,比如在看到一幅畫或一張臉孔的時候,大腦中的某個部分會產生明顯的活動。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南西·坎威斯爾的驗證,同樣利用磁共振成像證明了克里克和科克的新結論。在大腦中存在著對臉部或特定物品進行辨認的特定區域。這就是說,克里克所堅稱的“靈魂神經細胞”(知覺神經元)是可以被發現並在大腦中定位的。

宗教解釋

佛教

事實上,正信的佛教,並不接受這一套靈魂的觀念,因為這在緣起緣滅的理論上不能成立,站在“生滅無常”的立足點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滅無常的,物質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復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會發生“成而不變”的錯覺,若用精密的儀器去看任何事物,無不都在剎那變化之中,易經所說的“生生”,其實在生生的背後,也包含著死死,也就是生滅變化。

道教

道教認為,人的靈魂是擁有意識的特殊形態,稱之為“元神”、又叫作“內丹”。元神有陰陽之分,經過修煉,使人變為純陽,就可以控制靈魂進出肉體,稱之為“元神出竅”。如果要準確定義,則應把鬼魂二字分開,分為鬼和魂魄。民間俗稱的鬼,其實不是人的靈魂,而是三屍,而魂魄,則指人的三魂七魄。

道教認為,動物成精而成的妖邪往往冒充鬼,殘害人。被妖邪附體的患者,民間往往訛傳為神仙附體。道教典籍明確記載,神仙絕不會附身人體(《道法會元‧太上天壇玉格》有明確記載:“一切上真天仙神將,不附生人之體,若輒附人語者,決是邪魔外道”)。

基督教

原始基督教將靈魂分作“靈”(希臘文pneuma)和“魂”(希臘文psyche)兩部份:“魂”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靈”(即生命力)則是來自上天的,只有人類才擁有。因此,西方人有“人類是萬物之靈”之說。《聖經》的原文用詞“魂”(即希伯來文nephesh和希臘文psyche)顯示,是沒有將身體和“魂”加以劃分,而且描述“魂”是會死亡的。

因受古希臘哲學新柏拉圖主義的思想影響,今天一般的基督教信仰中,將人劃分為兩部分-靈魂與身體,在生之時是不分離的。根據《聖經》的描述,巳死信徒的身體會改變,與得榮耀的耶穌的身體相似。

中世紀最廣泛的觀點認為靈魂是上帝所創造的,上帝為每一個新身體創造一個靈魂。這想法受到改革宗傳統和加爾文宗等支持。另一個觀點認為個人的靈魂承自父母,這受到一些基督教教父和天主教派別所接受。

字義解釋

鬼,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個“人”字,上面象一個可怕的腦袋。由此或可推斷,鬼字本指腦中產生的種種意念,而非什麼迷信虛幻之物。科學上稱之為“腦電波”,腦神經系統。人活著有這種意念有這些腦電波,死了反而會消失。人活著有鬼,死了沒鬼。

魂,從雲,從鬼,雲亦聲。“雲”本義為“在天空中迴旋團聚的氣體”,“鬼”若如上指腦電波與意念,那么,魂字本義是人腦中的腦電波與意念如同天空的雲氣一樣,作用到人體小天地中,給人體下達各種指令。科學上可以稱作“中樞神經系統”。

魄,從鬼,從白,白亦聲。“白”,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將鬼代入“神經”這種概念。魄,即是日光照耀下的神經。這種神經,科學上叫“體神經”“植物神經”,負責接受反饋腦神經(如同太陽的光照)指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