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規

高度規

高度規的優秀性能使其在在電子、刀具、塑膠、精密零件、彈簧、衝壓件、接外掛程式、模具、軍工、航天航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領域具有廣泛運用空間。由主尺上之齒條與齒輪系中的小齒輪圓盤式光學編碼器配合,當測頭作上下移動時,小齒輪迂轉帶動圓盤式光學編碼器鏇轉,使高度變化量以數字顯示出來。將一線性尺安裝在與基座垂直的測量主軸上,利用線性編碼器的原理,感測出精確的高度變化量,其具有測量數值讀取方便、檢驗精度高及檢驗快速等優點。

基本原理

高度規高度規

二次元測量儀是通過影像系統將產品的圖形傳送到電話,再通過相關測量軟體來測量產品的尺寸,如一些圓,弧度,角度,距離等二維的尺寸,並可以出AutoCAD圖紙,和一些Word excel報表等,目前主要用於塑膠,五金,模具,電子,半導體等行業,是保障產品尺寸合格的最好工具!其實很簡單,二次元是二維的 包括投影儀(X Y),高度規(XZ,YZ)是只能測量平面的。利用光學成像,把物件外型數據導入電腦,然後通過軟體測量物件。影像測量儀主要是套用在平面測量,即二次元測量,因而又叫二次元測量儀,簡稱二次元。

影像儀自然就是影像測量儀的簡稱了。 自動影像測量儀是在數位化影像測量儀的基礎加上了基於機器視覺的自動邊緣提取、自動理匹去毛刺、自動測量合成,從而具有了點哪走哪、自動測量;CNC走位、自動測量;自動學習、批量測量等十分優異的功能。同時,基於機器視覺的自動對焦,可以滿足於清晰造影下的輔助測高需要,亦可加入觸點測頭完成坐標測高。自動影像測量是影像測量技術的高級階段,具有高度智慧型化與自動化特點。根據客戶需求擴充測量模組,從而滿足個性化特點和綜合測量的快速需要,使測量設備具有量身定做的軟體靈魂。 優秀性能使其在 在電子、刀具、塑膠、精密零件、彈簧、衝壓件、接外掛程式、模具、軍工、航天航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領域具有廣泛運用空間。

主要功能

高度規功能高度規功能

1、任意零點設定

2、二個參考原點設定(二個坐標系)

3、公/英制轉換

4、測頭補償

5、量測兩點間距離

6、量測圓中心/量測直角度

7、量測中心距之內直徑/外直徑和差異性

8、馬達驅動數位量表探測角度

9、平行埠-列印傳輸介面/RS232C序列傳輸介面

10、特殊基底材質設計在平行時更輕巧/氣浮式軸承

11、內建記憶模組可記憶100組

分類

高度規分類高度規分類

1、游標高度規

游標高度規的基本原理與遊標卡尺相同,同樣是利用游標(微分)原理,只是游標高度規具有一個固定式的基座,主尺垂直裝置在此基座上方,刻度位於主尺滑槽之中,並附有螺鏇微動裝置,可準確歸零。基座相當於遊標卡尺的固定測爪,基準面相當於測爪測量面,測頭的測量面相當於副尺測爪的測量面。游標高度規附有尺寸微調裝置,可以利用固定螺絲與微調鈕將尺寸調整到正確值。

2、量表高度規

利用主尺上之齒條與量表齒輪系中小齒輪配合,當測頭作上下移動時,量表之小齒輪迴轉,用附於小齒輪上之指針來指示尺寸,將高度移動量放大成量表指針的鏇轉。

3、液晶高度規

由主尺上之齒條與齒輪系中的小齒輪圓盤式光學編碼器配合,當測頭作上下移動時,小齒輪迂轉帶動圓盤式光學編碼器鏇轉,使高度變化量以數字顯示出來。

4、磁感式高度規

由量測主軸上之磁性物質與磁性正弦波感測計數器所組成,當感測計數器與測頭同步移動時,可計算出因磁力線產生的正弦波的變化次數,並換算為高度量值。

5、精測塊規式高度規

使用多層塊規組合成階級尺寸,將此階級尺寸的塊規裝置在可上下移動的垂直主軸上,利用高精度的分厘卡來控制主軸的上下移動,此類高度規又分為標準型精測塊規式高度規及電子式精測規。

6、線性高度規

將一線性尺安裝在與基座垂直的測量主軸上,利用線性編碼器的原理,感測出精確的高度變化量,其具有測量數值讀取方便、檢驗精度高及檢驗快速等優點。

使用範圍

高度規使用高度規使用

1、平面度的簡單測量:

①把工件被測面放在平板上用目測法觀察工件與平板之間縫隙的大小進行測量;

②把工件被測面放在平板上用厚薄規(塞尺)進行測量;

③用三個千斤頂(可調支撐頂尖)把被測面朝上支撐好,用高度尺裝上槓桿百分表(千分表)校正好三個基準點後進行測量。

2.、平行度的簡單測量:

①把工件基準面朝下放在平板上,用百分表(千分表)對到被測面並使指針偏擺過半圈左右,緊貼平板輕輕推動工件,從百分表(千分表)上讀出指針變動量;

②把工件基準面朝下放在平板上,用高度尺裝上槓桿百分表(千分表) 對到被測面並使指針偏擺過半圈左右,緊貼平板輕輕推動高度尺,從槓桿百分表(千分表)上讀出指針變動量。

3.、跳動或同軸度的簡單測量:把軸類零件相同尺寸的部位(基準圓)放在一個或兩個V型槽內,與帶百分表或千分表的高度規一起放在平板上,把表頭對準被測部位,慢慢轉動零件,讀出表上的指針變動量就可得到圓跳動或同軸度。

主要特點

高度規特點高度規特點

◆ 測力大小及測力平衡可調,可選用長達400毫米加長桿

◆ 自動、手動可選,超高精度速度可調

◆ 套用Heidenhain金屬光柵尺,環境溫度影響小

◆ 全程絕對顯示、絕對測量,可作標準器使用

◆ 套用雙測頭夾持器可加大套用範圍

◆ 可進行現場數據存儲,以便以後進行數據處理

◆ 氣浮功能,氣量可依據平台等級調整

◆ RS232及USB雙向接口,方便數據輸出

◆ A4規格紙張列印專業檢測報告

◆ 二維測量功能,並可程式測量

◆ 彩色電腦觸控螢幕式操作選單,全圖形提示

◆ 可網上免費升級軟體擴展測量功能

◆ 分析測量結果並列印

◆ 環境溫度顯示,溫度補償功能

技術參數

高度規參數高度規參數

型號(一維手動) M300MA M600MA M1000MA

型號(一維自動) M300MO M600MO M1000MO

型號(二維手動) MT300MA MT600MA MT1000MA

型號(二維自動) MT300MO MT600MO MT1000MO

絕對測量範圍(光柵尺長度) 0-305mm 0-610mm 0-1016mm

套用範圍 0-567mm 0-872mm 0-1278mm

解析度 0.0001mm

最大允許誤差 1.2+(L(mm)/1000) µm

重複性(2S) 0.5µm (直徑:1µm)

測力調節範圍 0.5-1.8N

手動移動速度 1000mm/s

自動移動速度 150mm/s

正向垂直度誤差* 4µm 6µm 10µm

電源 可充電電池組

一次充電可用時間 8h

可用接口 2×RS232C, 2×USB(A和B)

極限工作溫度 +10至+40℃

總高度 645mm 950mm 1357mm

重量 16Kg 19Kg 23Kg

用高度規測量平面度跟平行度步驟

測量工作必須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後碎部”的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控制點(樁)的閉合,道路的中線準確的定位,道路原狀橫斷面的測量,設計道路邊線的確定,管線定位及測量,模板邊線及高程,竣工高程及線型。其中道路中線的定位是最為嚴謹的工作,它直接決定了道路的線形,而圓曲線的定位是測量過程中最為突出的一個方面,圓曲線測設一般分為兩步,先確定曲線上起控制作用的主點,即曲線的起點(ZY)、曲線的中點(QZ)和曲線中點(YZ);然後結合設計給出的圓的半徑(R)、切線長(L)、外矢距(E)和曲線對應的圓心角(á)測設所求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的加密細部點,用於詳細標定圓曲線的形狀和位置。主點的測設方法為:先將經緯儀置於JD,望遠鏡後視ZY方向,自JD點沿此方向量取切線長T,打下曲線起點樁;然後轉動望遠鏡前視YZ方向,自JD點沿方向量切線長T,打下曲線中點樁,再以YZ為零方向,測設水平角(90-á/2),沿此方向,從JD量外矢距E,打下曲線中點樁。現在著重介紹一下偏角法放樣圓曲線細部點,具體步驟為:

1.檢核ZY、QZ、ZY三主點的位置。計算固定弦長L’對應偏角á’。

2.安置經緯儀於ZY點,經緯儀調平後,將水平度盤置零,照準JD點。

3.向YZ方向轉動照準部,將度盤讀數對準1點之偏角值á’,用鋼尺沿ZY-1方向量取弦長L’以標定細部點1。繼續轉動照準部,將度盤讀數對準2點之偏角值2á’,並從1點起量取弦長L’與ZY-2方向相交(即距離與方向交會),以定細部點2,依法放樣曲線上所有細部點。

4.最後應閉合於曲線終點YZ。轉動照準部,將度盤讀數對準YZ點偏角á/2,由曲線上最後一個細部點起量出尾段弧長相應的弦長與視線方向相交,應為先前測設的主點YZ。

5.如果閉合差超出規定後,則要分析誤差對測量數據進行平差,引起閉合差超出的原因

除了儀器系統誤差、讀數誤差、氣候影響外,最主要的是拉尺的人為誤差而產生的測點誤差

的積累,要減少誤差的積累,可將經緯儀安置於ZY和YZ點分別向中點QZ測設曲線細部點。並且將多次測量的點記錄進行平差。

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先在電腦上繪製一份大樣圖,詳細的標註每個細部點的偏角和距測站點距離,然後套用全站儀進行放樣。

(二)施工測量放樣作業方法及要求 一、說明 本指導書是根據常規放樣方法編寫的,放樣人員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如精度要求、控制點分布、現有儀器、現場條件、計算工具等來選擇測站點和放樣點的 測設方法的不同組合及不同的檢核方法。 各類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階段、不同部位對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 對測站點和放樣點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業時請嚴格執行《工程測量規範》、《水 電水利工程施工測量規範》和《施工測量控制程式》。本書中提到的限差指規範要 求的限差,如果設計上有特殊要求,按設計要求執行。 二、測量資料收集與放樣方案制定 1.測量放樣前,應從合法、有效途徑獲取施工區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資料。 2.根據現場控制點標誌是否穩定完好等情況,對已有的控制點資料進行分析,確 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對控制點進行檢測。 3.已有控制點不能滿足精度要求應重新布設控制,已有的控制點密度不能滿足放 樣需要時應根據現有的控制點進行加密。 4.必須按正式設計圖紙、檔案、修改通知進行測量放樣,不得憑口頭通知和未經 批准的圖紙放樣。 5.根據規範規定和設計的精度要求並結合人員及儀器設備情況制定測量放樣方案。其內容應包括:控制點的檢測與加密、放樣依據、放樣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樣程式、人員及設備配置等。 三、放樣前準備 1.閱讀設計圖紙,校算建築物輪廓控制點數據和標註尺寸,記錄審圖結果。 2.選定測量放樣方法並計算放樣數據或編寫測量放樣計算程式、繪製放樣草圖並由第二者獨立校核。 3.準備儀器和工具,使用的儀器必須在有效的檢定周期內。給儀器充電,檢查儀器常規設定:如單位、坐標方式、補償方式、稜鏡類型、稜鏡常數、溫度、氣壓等。 4.使用有記憶體的全站儀時,可以提前將控制點(包括擬用的測站點、檢查點)和放樣點的坐標數據輸入儀器記憶體,並檢查。 四、全站儀坐標法設站+極坐標法放點 1.在控制點上架設全站儀並對中整平,初始化後檢查儀器設定:氣溫、氣壓、稜鏡常數;輸入(調入)測站點的三維坐標,量取並輸入儀器高,輸入(調入)後視點坐標,照準後視點進行後視。如果後視點上有稜鏡,輸入稜鏡高,可以馬上測量後視點的坐標和高程並與已知數據檢核。 2.瞄準另一控制點,檢查方位角或坐標;在另一已知高程點上豎稜鏡或尺子檢查儀器的視線高。利用儀器自身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時,記錄員也應進行相應的對算以檢核輸入數據的正確性。 3.在各待定測站點上架設腳架和稜鏡,量取、記錄並輸入稜鏡高,測量、記錄待定點的坐標和高程。以上步驟為測站點的測量。 4.在測站點上按步驟1安置全站儀,照準另一立鏡測站點檢查坐標和高程。 5.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擬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 6.觀測員轉動儀器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位角,指揮司鏡員移動稜鏡至儀器視線方向上,測量平距D。 7.計算實測距離D與放樣距離D°的差值:ΔD=D-D°,指揮司鏡員在視線上前進或後退ΔD。 8.重複過程7,直到ΔD小於放樣限差。(非堅硬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9.檢查儀器的方位角值,稜鏡汽泡嚴格居中(必要時架設三腳架),再測量一次,若ΔD小於限差要求,則可精確標定點位。 10.測量並記錄現場放樣點的坐標和高程,與理論坐標比較檢核。確認無誤後在標誌旁加註記。 11.重複6~10的過程,放樣出該測站上的所有待放樣點。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待放樣點,可以在另一測站點上設站繼續放樣,但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於放樣點的允許偏差。 13.全部放樣點放樣完畢後,隨機抽檢規定數量的放樣點並記錄,其差值應不大於放樣點的允許偏差值; 14.作業結束後,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並簽字。 15.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註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係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係尺寸並記錄,以驗證標註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16.填寫測量放樣交樣單。 五、全站儀(測距儀)邊角交會法設站+極坐標法放樣 1. 在未知點P上架設全站儀(測距儀),整 平;在已知點A上安置稜鏡,量測稜鏡高;在已知點B、C上安置照準標誌。 2. 測量PA間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 PC方向間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點的坐標計算P點的一組坐標;用D、β及A、C點的坐標計算P點的另一組坐標;兩組坐標的差值不超過規定限差,取中數即為P點的最後坐標。 4.根據A點的高程HA和高差DH計算儀器的視線高:H視=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將P點坐標投影到地面上,並作好標記。量取儀器高,求出地面P點的高程。 6.用極坐標法開始放樣,放樣過程與“四4~16”步驟相同。 六、經緯儀測角後方交會法+極坐標法放樣 1.在未知點上安置經緯儀(或全站儀,當已知點上不便安置稜鏡時),整平;在已知點A、B、C、D上安置照準標誌。 2.以四點中較遠點A為零方向,用方向觀測法測量A、B、C、D、A方向值兩個測回; 3.分兩組數據用後方交會程式分別計算測站點P的坐標;兩組坐標的差值不超過規定的限差,取中數作為P點最後坐標。 4.如果測站周圍200米以內有兩個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點,且放樣點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於±5厘米),可以觀測儀器到兩控制點的天頂距兩個測回,分別用三角高程反算測站儀器的兩個視線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離大於200米時,則要加進球氣差改正)。如果差值不超過限差,可取中數作為儀器的視線高。 5.如果需要,可以將儀器中心點坐標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標記。 6.用極坐標法開始放樣,選擇一較遠的控制點作為後視方向配置度盤(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點檢查後視方向,差值不能超過限差要求。如果放樣點的精度要求較高,且檢核方向相差超過20〃時應對設定的方向進行改正。 7.記錄員根據測站點和放樣點坐標反算出測站點至放樣點的距離和方位角(或相對於後視方向的角度)。 8.觀測員轉動經緯儀至第一個放樣點的方向上,指揮司尺員用鋼尺從測站點沿放樣點的方向量取計算好的平距D°,並標定下來。 9. 如果無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鋼尺丈量從儀器中心至放樣點的斜距,並測記 天頂距(或立角),計算平距D,與理論平距D°比較:ΔD=D-D°,用鋼尺在經緯儀視線方向上量取ΔD,標定放樣點。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時可以打樁) 10.重複8、9步驟,放樣出該測站的所有欲放樣點位。 11.照準控制點,檢查後視方向。 12.鋼尺丈量放樣點之間的間距,與理論值進行比較檢核,其差值應不大於放樣點的允許誤差值。 13.測量放樣負責人逐一將標註數據與記錄結果比對,同時檢查點位間的幾何尺寸關係及與有關結構邊線的相對關係尺寸並記錄,以驗證標註數據和所放樣點位無誤; 14.如果一站不能放樣出所有欲放樣點,此時需在測站上利用極坐標法測設測站點,第二次設站,開始放樣前還須檢測已放出的2~3個點位,其差值應不大於放樣點的允許誤差;然後繼續放樣直至放樣出所有需要放樣的點位。 15.作業結束後,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並簽字; 16.繪製測量放樣交樣單。 七、方向交會法放樣 1. 在兩個平面控制點A、B上各安 置一台經緯儀,盤左後視其它控制點,並對度盤進行坐標方位角配置。 2. 計算A、B點至擬放樣點P的方 位角α、β。 3.鏇轉經緯儀A使方位角為α,觀測員指揮畫點人員在兩視線交點附近畫點P1P2。 4.鏇轉經緯儀B使方位角為β,觀測員指揮畫點人員在兩視線交點附近畫點P3P4。 5.用拉緊的細線P1P2與P3P4定出交點M的位置。 6.兩儀器盤右後視控制點並配置度盤,重複3~5步驟得到交點N。 7.當M、N點間距離小於放樣點限差要求時,以M、N連線中點作為放樣點P,並標定下來。 8.重複上述過程放出其它放樣點,丈量放樣點之間的距離與計算值比較檢核。 八、正倒鏡投點法單方向設站 1.為了將儀器架設在已知點A、B間的直線上,用目估法將儀器大致架在A、B直線上的O1點,整平儀器;估計OA近似距離。 2.正鏡瞄準遠端A點,縱轉望遠鏡看到近點B附近,估計十字絲中心點B1與B點的距離BB1;倒鏡瞄準A點,縱轉望遠鏡,估計十字絲中心與B點距離BB2;計算BB1與BB2的平均值為BB中。 3.計算OO1=OA×BB中/AB值,根據B1偏離B方向,將儀器向AB線上移動OO1。 4.整平儀器,重複2~3步驟,直到盤左、盤右的十字絲中心位置連線的中點B中與B點重合為止。 5.正鏡、倒鏡瞄準B點,縱轉望遠鏡,左、右十字絲中心的平均位置應落在A點上,將此時儀器中心點位O投影到地面上,並作好標記,則O點在AB直線上。 6.後視A點便可放設單方向線了。還可在此基礎上用軸線交會法求出O點的縱向(橫向)樁號值,以便放樣縱向(橫向)軸線。 九、軸線交會法設站+方向線法放線 1.先用正倒鏡投點法(或方向線法)將儀器架設在已知點A、B間的連線上一點O1,整平儀器。 2.用方向觀測法測量A、C、B、D控制點的水平方向二個測回,計算出角度α,β; 3.分別計算O1點的橫向(縱向)坐標:Y01′=YC-(XC-XB)/TANα;Y01〃=YD-(XD-XB)/TANβ。若Y01′與Y01〃之差不超過限差,取中數作為O1點縱(橫)坐標,並與O點縱(橫)坐標比較,計算出差值OO1。 4.觀測員指揮作業員用鋼尺在AB軸線上從O1點量取OO1距離,定出O點位置。 5.在O點架儀器,後視A點(或B點),檢查B點(或A點)後,鏇轉90°,放出O點所在的縱(橫)軸線。 十、方向線平移法放線 為了放樣某方向線PY,用自由設站法不可能直接將儀器架設在P點上,或者P點上不便於直接架站,此時在儘可能接近P點的P1上架設儀器,用後方交會等自由設站法測量P1點的坐標(如果P1點坐標已知可省此步驟),然後用方向線平移法放樣PY方向線。 1.在P′點上安置儀器,後視控制點A,用控制點B檢核方位角。 2.轉動儀器使視線與擬放軸線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180°),指揮作業員在地面標記出平行線上的點P1′、P2′、P3′……PN′。 3.分別從P1′、P2′、P3′……PN′上用小鋼尺向PY方向線一側垂直量取距離dx,得到P1、P2、P3……PN,則P1、P2、P3……PN即為PY方向線上的點。標註單方向點,並註記樁號。 4.檢查後視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線與建築物已有的結構線間尺寸進行檢核。 十一、導線法(極坐標法)設站 1.在控制點A上安置全站儀(測距儀),在控制點B、C上安置照準標誌,在待定點P上安置腳架和稜鏡,量取儀器高、稜鏡高。 2.選擇B、C中一點作為零方向,另一點作為檢查方向,用方向觀測法測量至P點水平角兩個測回。 3.測量儀器至P點天頂距(垂直角)兩個測回。 4.測量往測的斜距、平距、高差、溫度、氣壓。 5.A點和P點的腳架不動,交換儀器和稜鏡,測量P點儀器至A點天頂距(垂直角)兩個測回,測量返測的斜距、平距、高差、溫度、氣壓。 6.利用斜距、天頂距、溫度、氣壓、儀器高、稜鏡高及儀器的加、乘常數計算平距、高差,用觀測平距和高差進行檢核。 7.用A點坐標和測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數、高差中數計算P點坐標和高程。 8.如果要測設的待定點不止一個,則應將幾個點組成一條導線,進行往返觀測,經過平差計算得到各點坐標和高程。 十二、GPS動態測量建測站點 1.基準站設定 (1) 將腳架架設到基準站測量點上(有標墩直接將儀器架設在標墩上),腳架的頂 部應在可視範圍內粗略水平。 (2) 將三角基座和GPS接收機系統聯結在一起,安放在腳架(或標墩)上,並固 定連線螺絲。 (3) 將GPS接收機和供電系統聯接(如乾電池、電瓶等)。 (4) 將GPS接收機和接收天線系統聯接(接收機內含天線系統的不需此步驟)。 (5) 對相位中心不在接收機中心的應將GPS接收機的指示標識指向磁北方向。 (6) 連線電台發射系統和GPS接收機,電台主機和電台天線,電台主機和電台後備電源。 (7) 聯接接收機和記錄用測量手簿或攜帶型電腦。 (8) 將腳架精確整平和對中於基準點。 (9) 量取並記錄天線高度,記錄基站測量點的名稱、GPS接收機編號、開始測量時間等資料。 (10) 依次打開接收機主機、電台、測量手簿或攜帶型電腦。 (11) 用測量手簿或攜帶型電腦設定基準站。 2. 流動站設定 (1) 在流動站上用腳架或對中桿架設接收機。 (2)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供電電源。 (3)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接受電台,及接收電台天線(含內電台的可省去本步驟)。 (4) 聯接流動站主機和測量手簿或攜帶型電腦。 (5) 用手簿或攜帶型電腦配置流動站。 (6) 流動站的初始化。 (7) 在已知點上架設流動站。 (8) 整平對中接收機,量取天線高度。 (9) 用手簿或攜帶型電腦控制流動站做點位校正。 (10) 開始執行動態測量任務。 十三、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放樣: 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的測站點(包括後視點和檢查點)必須是專用的安裝控制網點、控制軸線點和高程基點。加密安裝控制網點、控制軸線點和高程基點,必須採用等級平面控制和等級水準測量方法進行。測站點或控制軸線應在整個安裝過程中保持不變。金屬結構、機電設備安裝測量放樣應選用滿足精度要求的經緯儀、水準儀、經過檢定的鋼尺、鋼帶尺及測針、精密水準尺等。 軸線放樣時,最好將儀器架設在軸線一端A點上,瞄準軸線另一端B點,直接放樣AB軸線上的點。如果需要鏇轉角度進行放線時,必須盤左、盤右兩次放點取平均位置定點。 1.平面位置極坐標法放樣: (1)觀測員在測量基準點上架設經緯儀並對中整平。 (2)儀器盤左照準一較遠的測量基準點,記錄員計算後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後視方位角值,並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 (3)儀器依次照準另外1~2個相對較近的測量基準點,讀取方位角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並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 (4)記錄員將待放樣點的方位角值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轉至待放樣點的方位角方向,並向記錄員回報以驗證無誤; (5)如果測站點和放樣點在同一平面上,記錄員報出測站點至待放樣點的距離(考慮了尺長和溫度改正後的距離),用鋼尺在方向線上水平量取該距離,司尺員回報鋼尺讀數,記錄員計算鋼尺量取的距離是否正確。 (6)盤右位置重複(2)~(5)步驟,取平均方向位置。變動鋼尺一端讀數,重複量距一次進行檢核,確認無誤後將此點標定; (7)如果測站點和放樣點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計儀器視線與放樣點所在平面間的高差,計算儀器至測點的近似斜距,從儀器中心標誌沿放樣點方向量取斜距,確定測針起始位置P1,測量P1點的天頂距(或垂直角),根據斜距、天頂距、溫度及尺長改正數計算出平距D′,與擬放樣平距D°比較,△D= D′- D°。 (8)觀測員指揮在方向上前進或後退△D,標定測針位置P。分別從儀器的左、右標誌量取儀器至P點的斜距;盤左、盤右確定水平方向;盤左、盤右測量天頂距,再次計算平距。直到△D小於規定的限差為止。 (9)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的所有欲放樣點位。 (10)用鋼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樣點的間距,加上溫度、尺長改正,與理論值對照進行內部檢核。 (11)用鋼板尺或鋼尺量取放樣點與周圍已形成的金屬結構的點、線之間的距離進行外部檢核。 2.高程放樣 (1)選擇滿足精度要求的水準儀和水準尺(或鋼板尺)。 (2)在適當位置安置水準儀,整平。 (3)水準儀分別照準二個以上已知高程基準點讀數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並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5)在需要的安裝部位測定並標註高程點。 (6)再次檢查基準點測量記錄計算數據及標註數據是否正確。 十四、開挖開口測量放樣 1.準備 (1)閱讀設計圖紙,校算開挖底口控制點數據及邊坡坡比和標註尺寸;記錄審圖結果並簽名。 (2)編寫開挖開口測量放樣計算程式、繪製放樣草圖並由第二者獨立校核驗證其正確性。 2.實施放樣 (1)利用周圍測量控制點測設測站點。 (2)觀測員在測站點上架設儀器並對中整平,量取儀器高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並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3)儀器照準另一已知高程點讀數並報給記錄員,記錄員記錄並回報以驗證記錄無誤。 (4)記錄員計算儀器的視線高程,計算的兩個視線高程之差應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為該測站儀器的視線高程。 (5)儀器照準一較遠的測量控制點,計算後視方位角報給觀測員,觀測員將儀器度盤讀數配至該後視方位角值並向記錄員回報驗證所配度盤讀數無誤。 (6)儀器依次照準另兩個相對較近的測量控制點,讀取方位角讀數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並與計算的方位角值比較,其差值應能滿足放樣點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標測量功能時,在測量第一個點的三維坐標的同時測量儀器至該點的方位角、距離和高差,觀測員將數據報給記錄員,記錄員回報、記錄並計算該點的三維坐標並與儀器測得的三維坐標校核無誤後方可進行放樣。 (7)觀測員將儀器精確照準目標並報測量數據(方位角、距離、高差)或測得的三維坐標,記錄員回報並利用編制的程式進行計算。如圖所示,首先由測得點A1的坐標計算A點至底口線偏距L,A2點為A1點在設計邊坡線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邊坡坡比1:I為已知值, A2點的設計高程Ha2=Ho+L•I,A1點至A2點的高差Δh=Ha1-Ha2,所以偏距差值ΔL=Δh/I,指揮司鏡員按此差值移動目標,ΔL為正值向遠離底口線方向移動,ΔL為負值向底口線方向移動。由移動後點的三維坐標計算ΔL,再次移動稜鏡,重複以上步驟,直到ΔL滿足邊坡開挖的精度要求,此時的點A即為此斷面上的開挖開口點。 (8)依此類推,放樣出該測站上所能放樣的所有開挖開口點。 (9)隨機抽檢20%開口點的點位和高程,其差值應不大於開口點所要求的允許偏差值; (10)作業結束後,觀測員檢查記錄計算資料並簽字,繪製測量放樣交樣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