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畫傳

內容介紹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學家,化學家,著名科普作家。
高士其青年時代深受“五四”精神——“民主與科學”思想的影響,懷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赴美深造。1928年,在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攻讀博士時,他不幸在一次實驗中,感染腦炎病毒,造成終身無法治癒的殘疾。但高士其卻以驚人的毅力完成 了醫學博士課程,並加入美國化學學會和美國公共衛生學會。
學成回國後,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醫院任職。他痛恨醫院與 國民黨官場贓官相互勾結的腐敗現象,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高士其”,莊嚴聲稱:“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錢”,同時忿然辭職來到上海,受新文體“科學小品”的啟發,從此開始科普創作,找到一條把科學獻給大眾的途徑。
1937年,高士其孤身一人,歷盡艱險,投奔革命聖地延安。1949年9月,高士其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大會,開始了新生活的里程。自1954年起,高士其當選為歷屆全國人大代表,1979年高士其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78年高士其與科普界人士發起籌備中國科普作家協會,這一建議迅速得到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重視和支持並於1979年正式成立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員、顧問、 中國科普作協名譽主席。
從23歲到83歲,高士其在60年殘疾生涯里著述數百萬字。他說,他願化作知識海洋中的一片微波、一朵浪花、一絲春風,和大家一起揚起科學的風帆,同舟共濟,全速前進!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自1949年後,他寫了大約75萬字的科學小品和科普論文,創作了數達2800餘行的科學詩,著書18本。其 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國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傳染病作鬥爭》、《我們的土壤媽媽》、《談眼鏡》、《煉鋼的故 事》、《高士其科學小品文集》、《高士其科普創作選集》等。
1955年1月20日,福州市受到來自台灣的戰機轟炸,造成大火災。1955年5月30日,高士其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的委派來到福州視察。在福州視察的12天中,高士其廣泛聽取了 福州市各界人士各階層民眾的意見,並就視察所得,以糧食統銷、文教衛生、救災工作、市政建設等為重點作了報告,即《視察福州市工作的綜合報告》,其對故鄉拳拳關愛之情溢於言表。
高士其在一九三五年,寫了第一篇科學小品《細菌的衣食住行》,發表在《讀書生活》半月刊上。從這時起,至一九三七年八月離開上海止,可說是他科學小品創作上的最旺盛的時期。他用有點僵硬、發抖的手,寫下了近百篇科學小品。儘管此後他也寫了不少科學小品和科學詩,但是,我以為他的作品最精華的部分,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
一九三六年四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學小品集《我們的抗敵英雄》(與別人合著),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六年六月,高士其的第一本科學小品集《細菌大菜館》,由通俗文化出版社出版。
一九三七年初,高士其的第四本科學小品集《抗戰與防疫》(該書後又曾改名為《活捉小魔王》、《微生物漫話》出版),由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
自一九三六年起,高士其在《中國小》雜誌上連載《菌兒自傳》,每期發表一章,至一九三七年八月寫完最後一章。這些文章後來編成《菌兒自傳》一書,於一九四一年一月由開明書店出版。
高士其應陶行知之約,寫過一本《微生物大觀》;應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之約,翻譯了《細菌學發展史》;他還應《開明中學生手冊》、《大眾科學》、《申報》周刊、《新少年》半月刊、《讀書》半月刊、《婦女手冊》、《力報》、《言林》等報刊雜誌的約稿,寫了許多科學小品文。
高士其作品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富有戰鬥性。他是為了戰鬥而寫作。他的作品,象一指把鋒利的匕首,剌向國民黨反動派。
高士其在他的第二篇科學小品《我們的抗敵英雄》中,用極其飽滿的政治熱情,謳歌了白血球:
“白血球,這就是我們所敬慕的抗敵英雄。這群小英雄們是不知道什麼叫做無抵抗主義的,他們遇到敵人來侵,總是挺身站在最前錢的……一碰到陌生的物體就要攻擊、包圍、併吞,不稍存畏縮退怯之念,真是可敬。”“血白球尤恨細菌,細菌這兇狠的東西一旦侵入人體的內部組織,白血球不論遠近就立刻動員前來圍剿……”在這裡,不用加任何註解,讀者就可以領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
高士其的科學小品,語言生動、活潑、形象、清新。例如,高士其在科學小品《聽打花鼓的姑娘談蚊子》一文中,巧妙地用鳳陽花鼓調,寫了蚊子的危害,寫出了勞動人民在舊社會的痛苦,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一本照片和文字相映生輝的《高士其畫傳》,它突出高士其的生長環境和背景,體現“原生態”的創作風格,力圖還原高士其先生的本真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