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員交通特性

駕駛員的交通特性(driver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駕駛員駕駛車輛的過程就是感覺、知覺、判斷和操縱等階段不斷循環的過程,駕駛員的交通特性對這個過程都有很大影響,其中視覺特性、反應特性和注意力特性更為重要。

基本信息

簡介

交通特性分析是交通工程的一個基本部分,是進行合理的、科學的交通規劃、設計、運營、管理的前提和基礎。人是交通系統的最主要部分,駕駛員是人中最重要的。在道路交通要素中,駕駛員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充分認識和掌握駕駛員的交通特性,對於保證交通運輸的正常運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駕駛員在駕駛車輛過程中,首先通過自己的感官(主要是眼、耳)從外界環境接受信息,產生感覺(視覺和聽覺),然後通過大腦一系列的綜合反應產生知覺,知覺才能判斷物體的性質。在知覺的基礎上,形成所謂“深度知覺”,如目測距離、估計車速和時間等。最後,駕駛員憑藉這種“深度知覺”形成判斷,從而指揮操作。

駕駛員的交通特性(driver traffic characteristics) 駕駛員駕駛車輛的過程就是感覺、知覺、判斷和操縱等階段不斷循環的過程,駕駛員的交通特性對這個過程都有很大影響,其中視覺特性、反應特性和注意力特性更為重要。

組成

視覺特性

視覺是眼睛對外界事物影像產生的生理反應,它給駕駛員提供80%的交通信息。駕駛員的視覺特性主要有:

1、視力。眼睛辨別物體大小的能力,分為靜視力和動視力。靜視力即駕駛員靜止時的視力,如中國中小型車輛駕駛員要求兩眼裸視力或矯正視力達到對數視力表4.9以上。動視力是汽車運動過程中駕駛員的視力。動視力隨速度的增大而迅速降低,如車速為60km/h時,可看清240m處的交通標誌;車速為80km/h時,只能看清160m處的交通標誌。視力還與亮度有關,亮度下降,視力下降;特別要指出,黃昏對駕駛員的觀察能力最不利。此外,視力從暗到亮或從亮到暗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其間會產生視覺障礙。

2、視野。兩眼注視某一目標,注視點兩側可以看到的範圍稱為視野。視野與車速有關,隨著車速增大,駕駛員的視野明顯變窄。如車速為40km/h時,視野90°~100°;車速為80km/h時,視野60°。

3、色感。人對不同顏色的辨認和感覺。紅色刺激性強,易見性高,使人產生警覺;黃色光亮度最高,反射光強度最大,易喚起人們的注意;綠色光比較柔和,給人以平靜、安全感。因此,交通工程中將紅色光作為禁行信號,黃色光作為警告信號,綠色光作為通行信號。駕駛員不得有紅、綠色盲。

反應特性

反應是駕駛員感受外界刺激後,經分析判斷,開始動作的過程。這個過程的時間就是反應時間,反應時間是反應特性的指標,一般是零點幾秒。而反應時間的長短取決於駕駛員的訓練水平、工作經驗、年齡、性別、環境、情緒以及思想集中情況。反應特性是駕駛員特性的最重要的特性。

注意力特性

注意力是對交通情況產生方向性的意識,是駕駛員特性的基本特性。注意力特性是通過為對交通情況的關注,能預測到可能產生的後果;還能夠注意多個交通情況,同時預測它們後果;可以根據情況迅速轉移注意力。注意力的能力可以通過訓練和經驗積累來提高,但注意力會隨注意時間的增長而衰減,特別在單一或枯燥的環境下,注意力衰減很快。所以長時間單調的駕駛環境,容易使駕駛員疲勞,注意力下降。

分類

駕駛員的交通特性是駕駛員在信息處理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自身特性,依據駕駛過程的不同階段將駕駛員的交通特性分為感知特性、判斷特性及操作特性三類。

影響駕駛特性的駕駛員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按延續時間的長短又分為短時和持續因素兩種情況,當然,車輛、道路及交通條件、氣象狀況等對駕駛員的駕駛特性也有影響,有時甚至影響巨大,但它畢竟是外部因素,是要通過駕駛員自身而起作用。因此,研究駕駛員的駕駛特性主要是研究駕駛員自身的感知、判斷及操作特性。

駕駛員的感知特性

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始於感覺,駕駛員通過各種感覺器官從外部環境獲取信息。知覺是比感覺更複雜的認知形式,是在感覺的基礎上對事物各種屬性的綜合反應。

駕駛員的感知特性分為感覺與知覺兩個方面。人們一般都是以知覺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觀事物的,感覺只是作為知覺的組成成分存在於知覺中。研究表明,視覺水平低下(觀察距離不當)、對速度知覺過早(速度感與實際速度差異)是引發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車輛在加速或減速時,許多駕駛員依靠自己的速度感判斷速度的大小。但是車上的速度表與自己心中的速度表(速度感)未必一致。一般說來,不看車速表,主觀判斷車輛的速度時,感覺的速度比實際車速慢。在車速低時這種評價誤差還較小,車速越高,誤差就越大。過低評價(速度)是由若干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物理方面的原因。還有發動機聲音、道路噪音等。與大型車相比,乘坐噪音較小的轎車時速度感(感到的速度值)要小一些。

觀察距離及主觀速度知覺能力,直接決定駕駛員的駕駛水平。因此,可通過分析駕駛員的深度和速度知覺差異測評駕駛員的感知特性。駕駛員的深度知覺水平可用深度知覺儀來測量,速度知覺能力可使用速度知覺儀來測量。

駕駛員的判斷特性

駕駛員的判斷特性因人而異。駕駛經驗與駕駛水平的差異、感知速度的差異、疲勞、酒後駕駛及駕駛適應性等問題都會影響駕駛員的判斷特性。在影響駕駛員判斷特性的所有心理品質中,最重要的是駕駛員對道路情況變化的反應及注意能力,因此駕駛員的判斷特性通常用選擇反應時及注意水平指標來測評。

駕駛員的反應特性可以用視覺反應時測試儀來測量,駕駛員的注意分配特性可使用注意分配實驗儀來測量。

駕駛員的操作特性

駕駛員的操作特性不是人體的一種心理特徵,但也是影響行車安全的一種特性。由操作錯誤引起的交通事故主要是不能正確地踏制動踏板或加速踏板,或者是對方向盤轉動過度或不足。

雖然由於操作錯誤引起的交通事故比感知或反應判斷錯誤所引起的交通事故少,但操作錯誤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之一。駕駛員操縱汽車不當,容易造成動作差錯。如由於受訓不夠、動作不規範造成的動作不到位或動作錯誤;由於安全意識較差、違反操作規程引起的動作盲目或隨意;由於經驗不足、疲勞造成的動作不協調等都會造成駕駛員操作失誤。

駕駛員的操作特性可以用單位時間內光反應正確操作次數及動作判斷錯誤次數兩項指標來測評。

影響因素

影響感知、判斷及操作特性的駕駛員因素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從心理和生理角度分析駕駛特性影響因素,可為駕駛員自身差錯事故分析及道路交通安全對策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影響駕駛特性的心理因素

影響駕駛特性的心理因素主要指駕駛員本身的心理素質以及在特定行車環境中的心理活動,既包括主觀上的因素,如個性、心理應激、智力等因素;也包括受外界人為或特定環境影響下的情緒變化因素。

1、情緒。駕駛員在駕駛車輛參與交通活動時不可能沒有情緒。駕駛員的情緒既能影響駕駛員的駕駛特性,又能改變駕駛員的行為方式。駕駛員的情緒根據其發生的速度、強度和延續時間的長短,分為激情、應激和心境三種狀態。

積極穩定的情緒狀態是確保駕駛員行車安全的重要心理素質。駕駛員的情緒狀態與交通安全關係密切,帶著消極情緒行車的駕駛員容易發生交通事故。對事故和安全組駕駛員的情緒狀態統計分析表明:事故組駕駛員的消極情緒(疲勞、緊張、慌亂)得分明顯高於安全組,且差異非常顯著,而積極情緒得分明顯低於安全組駕駛員,事故組駕駛員的情緒狀態不穩定,即情緒較為紛亂、煩惱或失調。

2、個性。駕駛員的個性特徵在整個駕駛過程中對駕駛員的心理活動起著制約作用,個性與協同各種生理機能、保證駕駛特性的正常發揮有著密切的關係。 事故組駕駛員的攻擊性、神經質傾向性較強,在持久性、協調性方面與安全組駕駛員存在顯著性差異。攻擊性這一人格特徵與事故的關係最為密切。

3、心理應激。駕駛員的心理應激與道路交通事故有關,直接影響駕駛員的駕駛特性。其中,駕駛員生活事件、職業本身的因素、個性、社會支持與應對、生活事件等均會影響心理應激程度。

心理應激的致激因子可以來自於駕駛情境,如行車過程中車輛突然發生故障、道路上突然出現某些出乎意料的複雜情況等;也可以來自個人日常生活,如經濟困難、身患疾病、同別人吵架等。處於心理應激狀態或被不良情緒困擾的駕駛員,在駕駛過程中,對交通情境的辨認和反應能力都會下降,容易造成駕駛失誤。

4、安全態度。駕駛員的安全態度是影響駕駛特性的重要心理特徵,駕駛員的安全態度不同,其表現的駕駛行為也不同,不正確的安全態度易導致交通事故。研究表明,易發生交通事故的駕駛員通常具有以下心理特性:刺激型心理、麻痹型心理、逞強心理、僥倖心理、牴觸心理、隨意性心理。

5、智力。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駕駛員的駕駛特性。由於駕駛員都是正常的成年人,這方面在駕駛員入職時已經得到確認,因而在智力上沒有太大差別。

影響駕駛特性的生理因素

駕駛員體力不足、生理缺陷,機能下降等不良生理現象與交通事故的發生有直接聯繫。影響駕駛員感知、判斷及操作特性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影響駕駛員身體素質的因素,通常包括反應時間、感覺缺陷、疲勞、血型、駕齡、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疾病、服用藥物以及飲酒等。

1、反應時間。駛員的反應時間影響著道路交通系統的可靠性,是造成交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駕駛員對交通信息的感知和判斷時間由反應時間決定的。駕駛員的反應時間越長,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機率就越大。 由於駕駛員存在個體差異,個體之間的反應時間差異較大,判斷信息的時間也不同,加上其它因素的影響,影響了駕駛員不斷調整自身操縱狀態,反應時間過遲導致行車安全的可靠性降低。

2、疲勞。疲勞對駕駛員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疲勞後駕駛員反應時間延長,對道路情況的反應不及時,操作的準確性下降,導致產生錯誤動作。疲勞引起的道路交通事故中,60%是由於睡眠不足 4h造成的。

3、血型。駕駛員的血型與交通安全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不同血型的駕駛員在駕車時,心理活動有所不同,行車中發生的事故也有差異。

4、駕齡。從交通事故責任者的駕齡看,駕齡在1年以下的新駕駛員,由於技術尚不熟練,經驗不足,發生事故幾率明顯高於其它駕齡的駕駛員。駕齡滿3年後,駕駛員會自以為技術熟練,出現忽視安全的傾向,以至於駕齡在3-10年之間的駕駛員發生交通事故呈上升的趨勢。而當駕齡滿10年以後,發生交通事故開始有明顯下降。

5、年齡。年齡影響人的感知、判斷及操作特性。年齡在 10~17 歲時,判斷能力和動作與反應速度均未達到 90%;在 18~29 歲時,人的判斷能力和動作與反應速度均達到了最大值,尤其是20~25歲年齡段,反應速度為一生中最快。

6、性別。在通常駕駛條件下,男女駕駛員對交通狀況的處理能力差別不大,而在緊急情況下,女性駕駛員的剎車距離比男性駕駛員的長,男性駕駛員的個性多為主動攻擊性,女性則表現為被動的受攻擊性。駕駛車輛時酒後開車、強行超車,多屬於男性駕駛員的行為,女性駕駛員則少見。對於違反行車速度的想法也不同,男駕駛員對超速行車往往採取不在乎的態度,而女性則很重視。

7、受教育程度。駕駛機動車的工作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勞動,駕駛員操作車輛時,首先,應了解該車的操作要領和技術性能。其次,要知道車輛運行在道路上如何處理交通環境中出現的問題。而得到這方面知識的快慢程度則取決於人的文化素質。國小、國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 文化程度的駕駛員人均事故數高。駕駛員的文化程度對行車安全有顯著影響,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駕駛員明顯優於具有國中程度的駕駛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