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策爾

1972-1982年,馬澤爾出任克利夫蘭樂團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 1982年,馬澤爾也順利出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一職。 1994年,愛樂樂團與指揮家冰釋前嫌,馬澤爾又一次受邀,第八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獲得巨大成功。

洛林·馬澤爾(1930-),法裔美籍指揮家,人稱“指揮神童”,也是現今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大師之一。曾任克利夫蘭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72-1982),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1982-1984),匹茲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88-1996),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1993-2002)以及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2002-2009)。從2012年起出任“百年老店”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馬澤爾為中國廣大樂迷所知主要是由於其指揮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中文名:洛林·馬澤爾
外文名:LorinMaazel
國籍:美國
出生地:巴黎市西郊市出生日期:
1930年3月6日
職業
指揮家
畢業院校
匹茲堡大學
主要成就
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指揮神童
世界上最傑出的指揮家之一
代表作品
馬勒交響曲、德彪西拉威爾作品、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人物生平
早年介紹
洛林·馬澤爾(LorinMaazel,1930-),美籍法國指揮家、作曲家、小提琴家。馬澤爾1930年3月6日生於
巴黎市西郊市鎮納伊。5歲開始隨莫德倫(K.Moldrem)學小提琴,7歲跟阿米蒂奇(F.Armitage)學鋼琴。此外,馬澤爾對樂隊指揮尤感興趣,經常隨家人去觀賞各種大小型的交響樂音樂會演出,次年跟洛杉磯愛樂樂團副指揮巴·卡萊尼科夫學指揮。1938年7月13日,年僅8歲的馬澤爾竟然上台指揮到訪的愛達荷大學樂團演出舒伯特的《第八交響曲》;同年,巴·卡萊尼科夫出任匹茲堡交響樂團助理指揮,馬澤爾也舉家隨赴匹茲堡居住。翌年8月18日,馬澤爾在紐約萬國博覽會上指揮因特洛琴樂團演出了孟德爾頌的《第四交響曲》(義大利),同年應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之邀,在好萊塢音樂廳指揮洛杉磯愛樂樂團演出了柴科夫斯基的《斯拉夫舞曲》。11-12歲時,他接連指揮了NBC交響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蒙特婁交響樂團、費城樂團、舊金山市交響樂團等。馬澤爾驚人的指揮才能,被人們譽為神童指揮家。
求學經歷
1946年,16歲的馬澤爾正式進入匹茲堡大學專攻語言學、數學和哲學,同時,他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現在音樂舞台上,經常舉行獨奏會,也搞弦樂四重奏。1948-1951年期間,他借在匹茲堡交響樂團拉小提琴之機,擔任過樂團助理指揮。1952年,馬澤爾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赴義大利留學,在羅馬、威尼斯、米蘭等地專攻巴洛克音樂。次年12月24日,他首次以指揮家的身份在西西里島卡塔尼亞指揮貝里尼樂團演出,從此開始他的指揮生涯。50年代,他曾在佛羅倫斯音樂節、阿根廷、維也納音樂節、愛丁堡音樂節指揮演出。1960年,馬澤爾作為第一個美國青年指揮家參加拜羅伊特音樂節的活動,指揮演出華格納的歌劇《羅恩格林》,廣受好評。

指揮生涯

1962年,他率領法國國家樂團赴美國巡迴演出,同年11月1日,他首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背譜指揮演出莫扎特的歌劇《唐·喬萬尼》,轟動了美國樂壇。1963年夏,他赴前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指揮音樂會演出。1965-1971年,馬澤爾成為柏林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1965-1975年,他出任西柏林電台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在此期間,他還在歐美各地擔任客席指揮。
1972-1982年,馬澤爾出任克利夫蘭樂團音樂總監和首席指揮。在這期間,他多次帶領樂團赴世界各地巡迴演出,曾於1978年和1982年兩度率團來香港演出。1978-1980年,他還兼任倫敦愛樂樂團客席指揮。馬澤爾離開克利夫蘭樂團之後,受邀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經理、藝術總監。這是第一位美國指揮家獲此崇高的榮譽。兩年後,他離開維也納重返匹茲堡交響樂團。1986年被委任為客席指揮、音樂顧問,1988年才正式任命為音樂總監,已簽約至1995-1996年樂季。1998-1990年期間,他還兼任法國國家樂團音樂總監一職。
2002年9月出任紐約愛樂樂團音樂總監。作為音樂總監,他曾指揮樂團演出紐約愛樂委約的7首世界首演作品,包括普利茲獎和葛萊美獎獲獎作品約翰·亞當斯的《關於靈魂的輪迴》,史蒂芬·哈特克的《第三交響曲》以及梅林達·華格納的《長號協奏曲》。他曾指揮全團演奏勃拉姆斯和貝多芬的全套作品並於2007年舉辦紀念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藝術節。大師與他甄選的交響樂團進行了廣泛的巡演,包括8場南美巡演和23場日本巡演。他每年還在歐洲舉辦至少40場演出。他指揮了電影版的《唐璜》和《卡門》中的音樂,他還定期首演著名作曲家(潘德列茨基、貝里奧、謝德林)的主要作品。還因為對現代美國音樂作出巨大貢獻而兩次獲得ASCAP獎。2005年,馬澤爾還帶領紐約愛樂樂團歷史性地訪問朝鮮平壤並舉辦音樂會。
2012年,接替業已離職的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出任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中國演出經歷
4.26東方藝術中心馬澤爾和慕尼黑愛樂樂團中國巡演上海站
4.28星海音樂廳格林馬澤爾和慕尼黑愛樂樂團中國巡演廣州站
新年音樂會
很多中國樂迷熟識並開始欣賞馬澤爾的演出是由於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1979年博斯科夫斯基退休
199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之後,維也納愛樂樂團方面選擇年方五十歲的馬澤爾繼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常任指揮——這一決定在當時曾引發一系列爭議,人們對於非奧地利指揮家能否完美地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普遍持懷疑態度。然而1980年新年音樂會的巨大成功一舉平息了評論界和聽眾的質疑,馬澤爾以華麗的演繹以及出色的琴技征服了觀眾,也征服了維也納音樂界,也開始馬澤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方面的一系列密切合作。1982年,馬澤爾也順利出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音樂總監一職。然而,由於在劇目演出安排以及音樂理念方面的一系列分歧,雙方的合作出現了裂痕。1986年,在馬澤爾第七次指揮“新年音樂會”之後,樂團方面宣布新年音樂會的指揮不再常任,而改為每年由樂團方面投票選出,馬澤爾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合作不得不宣告中止。
1994年,愛樂樂團與指揮家冰釋前嫌,馬澤爾又一次受邀,第八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獲得巨大成功。1996年,正值奧地利“千年慶典”(公元996年奧地利開始以實體國家的形式存在)期間,樂團方面再度邀請馬澤爾指揮新年音樂會——也正是在這一次新年音樂會上,馬澤爾先生用十幾種語言組合成的長長的新年祝詞中出人意料的加上了中文的“新年好”,吐字發音非常準確,而且放在倒數第二的顯著位置上,引發出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馬澤爾先生的新年祝詞伴隨著電視轉播傳送到全世界,他的中文問候語也傳到了中國。《人民日報》在1月2日的頭版還發表了社論,對中文第一次在奧地利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迴響感到自豪和欣慰,指出也是“中國國力增強”的體現。[2]
2005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此後,馬澤爾又於1999年和2005年兩次再度受邀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值得一提的是,由於2005年新年音樂會正值印度洋海嘯災難發生不久,馬澤爾先生與樂團方面協商,決定史無前例地取消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並在下半場開場時增加樂團為災難募捐的環節。樂團方面和指揮家悲天憫人的情懷在讓人感動的同時,也體現了新年音樂會作為世界性文藝活動所應有的擔當與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