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馬敏[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馬敏,男,1955年6月生,四川雅安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1982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1988年在該校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首任院長、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校長。現任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育部首屆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組主要專家,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社科基金(歷史)評審組成員,中國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

基本信息

個人簡歷

學習簡歷

馬敏馬敏

198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 ;

1984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

1987年獲華中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1989年07月至1992年01月,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訪問學者;

1997年04月至1997年10月,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

任職簡歷

歷任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

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

2003年6月起任華中師範大學校長。

2011年9月16日,教育部黨組宣布,馬敏轉任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學術講座

《中國與世博會——歷史的審視》

個人經歷

1989年7月至1992年1月,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訪問學者。

1997年4月至10月在英國牛津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

2011年8月起擔任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曾任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首任院長、華中師範大學副校長、校長。現任教育部首屆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編寫組主要專家,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社科基金(歷史)評審組成員,中國歷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理事,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研究方向為辛亥革命史、社會經濟史、中國商會史博覽會史、教會大學史等。自1985年以來先後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等重點和一般社科研究項目10餘項,出版學術專著六部,主編學術著作七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權威和核心刊物上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00餘篇。學術成果多次獲獎。從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7年入選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9月獲教育部頒發的“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9年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選”。2000年5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由國務院授予“五一”勞動獎章,2003年10月獲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校領導分工、所聯繫基層單位:全面主持黨委工作,兼管文科科研工作,分管黨校、政策法規研究室,兼任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長。聯繫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出版學術著作

《過渡形態:中國早期資產階級構成之謎》(1994)、

《官商之間:社會巨變中的近代紳商》(1995)、

《傳統與近代的二重變奏:晚清蘇州商會個案研究》(1993年,與朱英合著)、

《馬敏自選集》(1999)等。

近期研究內容及發表論文

現正從事民國時期社會發展水平統計研究。

1996年以來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的論文如下:

《中國與日本的"士商"》 ,《近代史研究》,1996.1;

《商事裁判與商會------晚清蘇州商事糾紛的調處》 ,《歷史研究》1996.1;

《晚清紳商與近代經濟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3;

《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歷史研究》1996.3

《胡適研究的深層次的探索-----評羅志田著<再造文明之夢-----胡適傳>》,《歷史研究》1998.3;

《放寬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視野-----評介<近世中國之傳統與蛻變>》,《歷史研究》1999.5;

《有關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的幾點補充》,《近代史研究》1999.4;

《馬希曼、拉沙與早期的<聖經>中譯》,《歷史研究》1998.4;

《試論晚清蘇州的“市民社會”》,《辛亥革命叢刊》1999.10。

相關

馬敏:去行政化不能只掛在嘴上

2010年12月25日,馬敏在學校博雅論壇上看到一位學生

呼籲解決

南湖自習、上網、就餐等問題的建議帖子。12月27日,馬敏帶著這些帖子,與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一起到華中師範大學

南湖校區走訪調研,並就南湖校區學生反映比較突出的問題召開了現場辦公會。要求相關部門限期解決學生反映比較集中的自習室缺乏、食堂一伙食花色品種偏少、校園網網速慢、容易斷網、校園安全及

環境美化等問題。12月31日,學校後勤集團對南湖食堂二樓進行裝修整頓,增設了空調、桌椅、書架、報紙架等設備。1月4日已正式向學生

開放。 學校還將繼續擴容南湖食堂二樓自習室,使之可容納千名學生。

馬敏說:“大學去行政化”不能只掛在嘴上,糾纏於一些名詞概念,更要體現在行動上。高校行政部門要時刻把師生裝在心裡,傾聽師生的心聲,針對師生反映迫切的問題,要提高行政效率,做到“快速反應、快速行動、快速解決”,不能僅僅停留在會議、檔案上,一次行動勝過100個會議和檔案。

馬敏:開短會重實效 多做事抓問責

2011年2月19日,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馬敏在全體中層幹部(擴大)會議上

部署2011年學校工作時說,要以落實

問責制為抓手,切實提高管理執行力,在全校營造幹事

興業的良好氛圍。定下來的事情就要抓緊實施、儘快推進,部署了的工作就要立即執行、一抓到底。在抓好落實上下真功夫,真正乾在實處,乾出實效,乾出實績。

講話

親愛的校友們:

大家好!律回春漸,新元肇啟,萬象更新。在這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我們向一年來關心、支持華中師範大學發展的海內外校友致以節日的問候和新年的祝福!

回首往昔,我們豪情滿懷。過去的一年,在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全校師生員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團結奮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相繼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顯示度和標誌性的成果,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迅速增強,事業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的喜人態勢。

展望未來,我們信心百倍。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在新的一年裡,我校將繼續以建設教師教育特色鮮明的綜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不斷提高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最佳化育人環境,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將進一步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國際國內合作與交流。

母校的發展離不開校友們的關心和支持。日前,我校成立了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它致力於加強學校與國內外社會各界的聯繫與合作,爭取國內外團體和個人的支持和捐助,以提高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學術水平,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真心希望能得到廣大校友的真誠相助,在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的媒介和橋樑作用,為促進母校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我校也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各位校友建功立業,事業有成。

親愛的校友們,衷心感謝你們和華中師範大學這所鐫刻著光榮歷史和革命傳統的大學一路攜手,在新的一年裡,同築偉業,共譜華章,再創輝煌!

再次恭祝大家新年進步,身體健康,闔家幸福!

祝願華中師範大學的明天更美好!

相關信息

馬敏何謂大學教育之道

何謂教育之道?尤其何謂大學教育之道?這是我擔任校長、書記期間始終思考的問題。

道者,乃事物內在的本質與規律,往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一校之領導,必須明確什麼是大學的本質,什麼是大學教育的內在規律,否則,就會在紛繁的行政事務中迷失方向,不能做到綱舉而目張。

馬敏[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

關於大學的本質,古往今來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我認為講得最精彩和最到位的,還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大學》中的歸納:“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即大學的本質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更新民心,達到完善的境界。換言之,大學教育的目的,除傳播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追求真理,弘揚學術,塑造人格。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使人的德性有本質的提升,成為中外許多著名大學所追求的根本目標。如哈佛大學的校訓為“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耶魯大學的校訓為“真理和光明”;清華大學的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從大學的本質出發,大學教育的第一要義,便是要以學為尊,崇尚學術,把對真理、對學問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大學之大,首先在學問之大。如蔡元培所講:“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研究學術,造就人才,正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只有把握住這一根本任務,有著內在的價值追求,大學才能出污泥而不染,成為傳承文化的聖地,呵護人類道德良心的燈塔,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送優秀的人才。

正因為探求學術,培養人才始終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因此,辦大學的基本理念就是要“以生為本,以師為先”,將學生和老師始終作為大學的主體,給予最充分的尊重,讓這兩大群體充分發揮其主動性、積極性,真正成為大學的主人。“以生為本”,並不是一味地遷就、討好學生,而是要真正以實際行動去服務學生,為學生的發展竭盡全力,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動力。要看到學生的發展乃是學校發展之本,學生培養的質量乃是學校生命之源,缺乏了“本”與“源”,學校的生命也就因之而枯萎了。“以師為先”,則在於從根本上講,好的學生必須由好的老師才能教育出來,好的師資是一所學校最寶貴的資源,好的校長都明白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去尋找最好的教授,梅貽琦就曾說過,“師資為大學之第一要素,吾人知之甚切,故亦圖之至急”。讓最好的教授在大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這正是“教授治校”的本意。

大學以學問為大的本質特徵,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大學領導者尤其是作為大學靈魂的校長必須始終保持對學術的敬畏,懂學術,惜人才。大學領導者如果不懂學術,不能與學者們做到心有靈犀一點通,就無法帶領學校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而走向卓越。大學領導之懂學術,首要的含義是要做學者型的大學領導者,在一定的研究領域內要有獨到的學術建樹,不能以外行領導內行;其次是要精通學術的管理,關心學術,熱愛學術,站在學術發展的前沿,熟悉學術發展規律,並能根據學校實際提出並實施卓有成效的學術興校戰略。

教育之道、學問之道與管理之道其實是內在相通的。一個優秀的大學管理者應該在教育之道、學問之道的基礎上去悟出管理之道,使自己的大學管理無悖於教育之道與學問之道。時下大學的“去行政化”已成為炒得火熱的話題之一,其實,“去行政化”的本質,並非是要摒棄大學的行政管理,而是要去掉官本位化的行政管理,還大學管理的本貌,這就是符合教育之道與學問之道的大學管理,是以學術、學者和學生為本的管理,與純粹的行政管理和官衙做派有著本質的不同。

馬敏委員大學生應該熱衷學場而非官場2013年03月11日

馬敏委員認為,大學生應該熱衷學場而非官場。大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追求各方面的知識來豐富自己,因此學生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追求學問上,為今後的成長打好基礎。“如果打好知識的基礎,今後踏上社會以後,就有很好的知識基礎來幫你,這樣你就可能在不同的崗位上取得成功。所以我希望我們同學們,從現在就開始奮鬥,從讀好書開始實現自己的理想。”馬敏委員說。

“理想是一個燈塔,怎么樣達到這個燈塔,應該有長遠的規劃”,馬敏委員對青年人提出忠告,一定要通過務實、通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青年人不要隨波逐流,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理想。“有時候我們為了房、為了車,拚命地打拚,有時候很累,不知道該乾什麼了,甚至跟著很庸俗的東西走了,這就會使我們失去理想,迷失方向。”馬敏委員說。

馬敏委員今年的提案是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馬敏委員強調學生尤其要提高情商,提高意志力、與人交往的能力,求職的能力,創新的能力等方面都要做好準備。青年人要認識到,理想和現實有差異,在走向社會的時候會遇到種種挫折,若是學生在情商方面準備好了,就能克服困難,在現實中間追求自己的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