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橋

馬公橋“魚台八景”之一。清康熙三十年,魚台知縣馬得禎修南陽大堤,建長橋,後名馬公橋。由南陽鎮至南店子村,橋長半公里許,南臨昭陽湖。馬公橋當時是魚台縣的東西要道,橋兩頭皆由石鋪的路面延伸而去,每遇水漲,橋橫臥於碧波之中,人在橋上走如在水上行。 魚台知縣金虞廷、張丕亨繼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副總河劉勸捐修。修復南店子之南的舊運河大橋,擴寬加固,砌以石欄。由南店子村西至劉家樓,長約2公里,砌石為路,使之與陸路相接。共用白銀兩萬餘兩,一年後告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水漲橋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湖水泛漲,魚台知縣馮振鴻奉檄決水口18處,以泄積水,路廢。第二年,水落,於各水口修涵洞17處,上覆浮橋。馮振鴻作《長橋臥波》詩:“千頃波澄遠,晴光瀲灩生。迎風開曉鏡,夾水臥長鯨。山色當前好,村煙兩岸明。居民無病涉,斯獨慰予情。

“魚台八景”之一。清康熙三十年,魚台知縣馬得禎修南陽大堤,建長橋,後名馬公橋。由南陽鎮至南店子村,橋長半公里許,南臨昭陽湖。馬公橋當時是魚台縣的東西要道,橋兩頭皆由石鋪的路面延伸而去,每遇水漲,橋橫臥於碧波之中,人在橋上走如在水上行。

魚台知縣金虞廷、張丕亨繼修。雍正十一年(1733年)副總河劉勸捐修。修復南店子之南的舊運河大橋,擴寬加固,砌以石欄。由南店子村西至劉家樓,長約2公里,砌石為路,使之與陸路相接。共用白銀兩萬餘兩,一年後告竣。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水漲橋圮。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湖水泛漲,魚台知縣馮振鴻奉檄決水口18處,以泄積水,路廢。第二年,水落,於各水口修涵洞17處,上覆浮橋。馮振鴻作《長橋臥波》詩:“千頃波澄遠,晴光瀲灩生。迎風開曉鏡,夾水臥長鯨。山色當前好,村煙兩岸明。居民無病涉,斯獨慰予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