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西克塞斯

e Me the

信息

中文名馬丁·斯科西斯
外文名MartinScorsese
國籍美國
出生地紐約
出生日期1942年11月17日
職業導演
畢業院校紐約大學
主要成就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
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簡介

馬丁·西科塞斯即馬丁·斯科西斯。
馬丁·斯科西斯(MartinScorsese1942年11月17日―)美國著名導演,享譽世界影壇的電影大師。他是一個真正多產的導演,他的作品往往是關於這些主題:意裔美國人的身份認同、天主教意義上的罪惡與救贖、美國社會的暴力問題等等。曾囊括奧斯卡金像獎、美國金球獎、坎城金棕櫚獎及柏林金熊獎多項大獎的最佳導演獎。被公認為美國戰後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之一,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史蒂文·史匹柏、喬治·盧卡斯合稱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

生平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喬治·盧卡斯、史蒂文·史匹柏合稱好萊塢80年代四大導演。生於紐約,是義大利西西里島的移民後裔,成長在曼哈頓的小義大利區,就讀於紐約大學電影系期間,執導的短片中就有多部獲獎,受到關注。罕見的學者型影人,知識豐富,對社會問題投以嚴肅的關懷。
在好萊塢這個充滿藝術泡沫的圈子裡也存在著這樣一位導演:在好萊塢工作近三十年,卻從未因商業目的而拍攝一部“大片”;在史匹柏、盧卡斯等人依靠上億美元和電腦特技吸引觀眾的同時,卻始終以自己獨特的視角,以電影冷靜地剖析著社會和人類的種種頑症;在好萊塢只崇尚商業結果的環境下,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願,不遺餘力地追求電影語言的探索,這個與眾不同的導演就是有“電影社會學家”美稱的馬丁·斯科西斯。
馬丁·斯科賽斯1942年11月17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的一個熨衣工家庭,父親露西奧諾·查爾斯·斯科賽斯(LucianoCharlesScorsese)和母親凱薩琳·斯科賽斯(CatherineScorsese)都是製衣廠工人,虔誠的義大利裔天主教徒。馬丁還有一個哥哥弗蘭克(Frank)。父親在和母親度過了60年的婚姻生活後,於1993年8月23日去世。母親1997年2月6日死於阿爾茨海默氏病(Alzheimer)的併發症。斯科賽斯一家所住的下東區(LowerEastSide)[2]是紐約著名的“小義大利”區(位於曼哈頓下城,緊挨中國城),這裡居住著大量義大利移民的後裔,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宗教文化和生活理念。多年以後,這種“小義大利”式的生活背景賦予斯科賽斯以無數靈感,他的作品始終帶有美籍義大利裔文化的烙印,其中《誰在敲我的門》、《窮街陋巷》和《憤怒的公牛》等影片就完全是以這片街區為根基創作的。
與自己作品中那些從小就跟著黑手黨東跑西顛的小義大利佬不同,童年的斯科西斯因患有先天性哮喘病而喪失了在戶外嬉戲、跑動的自由。長時間在室內獨處、以書為伴的斯科西斯,不但形成了內向、孤僻的性格,並且開始對藝術和神學產生興趣。每當斯科西斯病情有所好轉後,父親查理就經常帶他去看電影。可能是源於父親的影響,也可能是由於那些電影給他帶來了少有的快樂,少年時代的馬丁·斯科西斯就對電影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從中學開始,斯科西斯近乎狂熱地泡電影院,收集有關電影的雜誌和海報,電影已經成為他生活無法脫離的部分。由於家庭的影響,高中畢業的斯科西斯原本打算成為一位牧師,然而神學院考試的落選卻使他鬼使神差般地邁進了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大門。於童年觀看的好萊塢及歐洲經典影片不同,大學期間的斯科西斯接觸到很多“新浪潮”電影,他被這些電影嶄新的思想與技法所深深吸引,也從此下定決心要拍出屬於自己風格的電影。在紐約大學接受專業電影教育的同時,斯科西斯還親自指導了《你這么好的女孩在這裡乾什麼》和《那不僅是你,穆瑞》兩部短片。
1966年成績優異並已取得碩士學位的斯科西斯在紐約大學留校任教,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他的學生中就有後來名聲大噪的奧利佛·斯通。在這段時間裡,斯科西斯利用課餘時間拍攝了一部影射越戰紀錄短片《剃鬚記》,並參與了一些影片的剪輯工作。1967年,積累了一定經驗的斯科西斯躊躇滿志地著手拍攝自己編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誰在敲我的門》。一個偶然的機會,正在紐約大學進行電影短期培訓的女學生莎爾瑪·斯庫梅克進入劇組,協助斯科西斯進行後期剪輯。莎爾瑪·斯庫梅克的剪輯風格與斯科西斯的電影手法相得益彰,這次成功的配合也開始了他們兩人此後三十餘年的無間合作。但是除此之外,這部付出很大心血的處女作卻沒有給斯科西斯帶來其他任何好運。在芝加哥影展上,《誰在敲我的門》這部反映美國義大利裔青年生活的低成本影片沒能引起人們絲毫的注意,更不用說發行商的青睞。為拍攝此片已經從學校辭職的斯科西斯大受打擊,對當時浮華的美國電影失去信心,決定去歐洲發展,於是前往荷蘭闖蕩。然而事與願違的是,在荷蘭斯科西斯也沒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他所追求的電影無法為製片人理解,在阿姆斯特丹的那段日子裡,他不得不一直以剪輯為生。1968年底,斯科西斯再次回到母校紐約大學任教。1970年5月,美國東海岸民眾反對越戰的運動達到高潮,斯科西斯為其中精神感動,帶領學生走上街頭,拍攝了出色的紀錄片《街景》。與此同時,一位B級片商同意發行《誰在敲我的門》,這部塵封已久的處女作終於有機會與觀眾見面了。(註:B級片是美國六、七十年代的一種低成本影片,一般作為好萊塢影片的加片在影院放映。)
1973年,斯科賽斯拍攝了構思已久的影片《窮街陋巷》。《窮街陋巷》以“小義大利”區為背景,展現了義大利裔美國青年整日無所事事的極度空虛、苦悶的精神狀態。除了影片深刻的現實意義,《窮街陋巷》在電影語言的表現上也頗具力度,反傳統的結構、狂亂的影調、真實出眾的表演風格都在那個時代顯出獨特的魅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窮街陋巷》所體現的很多特性也奠定了斯科賽斯作品風格的基礎:場景在紐約,孤獨的人內心深處的掙扎,尖頭鞋、搖滾、歌劇音樂,以及無休無止的殺戮。雖然上映後票房不大理想,但卻受到評論界一致的肯定,甚至被有的影評人稱為“這個時代真正有原創力的作品,獨立製片的號角”。1974年,斯科賽斯嘗試了女性題材影片《再見愛麗斯》(AliceDoesn'tLiveHereAnymore)。據報導,當時奧斯卡影后埃倫·伯斯泰因(EllenBurstyn)曾問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讓他推薦一些導演。後者只給了她一個名字:斯科賽斯。當他們碰面時,伯斯泰因問斯科賽斯:他對女人了解些什麼?而斯科賽斯回答道:“我什麼也不知道,但是我願意去了解。”在這部影片中斯科賽斯既保留了好萊塢女性電影的模式,又加入了自己針砭時弊的用意,上映後在票房榜上獲得了成功。影片為埃倫·伯斯泰因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頭銜,斯科賽斯也因此獲得了與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Sirk)和喬治·庫克(GeorgeCukor)齊名的“女性影片導演”的美譽。該片後來還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改編成連續劇熱播過。斯科賽斯進入好萊塢後的第一次嘗試終於獲得了成功。
1975年,劇作家保羅·施拉德(PaulSchrader)找到斯科賽斯和羅伯特·德尼羅,希望他們能夠拍攝已完成兩年之久的劇本《計程車司機》(TaxiDriver)。次年,經過斯科賽斯及劇組成員的共同努力,這部堪稱“偉大電影”的作品終於問世了。《計程車司機》這部街頭情景劇沿續了斯科賽斯早期作品的主題。片中羅伯特飾演一位計程車司機,一個從越南戰場上回來、情緒極不穩定的老兵比克爾(Bickle)。這個需要轉化的罪人以二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對付影片中的二位女性角色:一個娼妓、一個玉女。羅伯特在這部影片中充分展現了他非凡的演技。由於影片結尾處過於血腥——圍繞著十來歲的妓女展開的一場持續的殺戮,發行之初招來了眾多的非議。但影片精準地把握住現代人孤獨無助的感覺,寓意深刻、令人震撼,加上羅伯特·德尼羅驚為天人的表演,一下在美國引起轟動。年輕的斯科賽斯憑藉這部《計程車司機》獲得了當年的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計程車司機》的成功不但為斯科賽斯贏得了榮譽和鮮花,更使他在好萊塢發展的前途一片大好。1977年,米高梅公司投資拍攝大製作影片《紐約,紐約》(NewYork,NewYork),斯科賽斯應聘成為導演,並掌握了電影的最終剪輯權。在這部影片中,他開始以懷舊的手法創作電影音樂劇。但是在拍攝過程中,又將影片故事圍繞在一位音樂家(德尼羅飾)和樂隊歌手莉莎·明尼莉(LizaMinnelli)之間關係日益惡化的情節展開。觀眾們希望看到熱切的音樂劇,可是這部影片總體上說太壓抑了。電影中多處情節的設定與大眾口味不符,結果票房成績慘不忍睹。對於事業剛開始步入正軌的斯科賽斯而言,《紐約,紐約》的失敗幾乎是致命的。在此後的三年中,他根本沒有機會去拍攝一部故事片。當大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斥巨資拍攝《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Now)的時候,斯科賽斯卻只能拍一部有關“頻段”(TheBand)樂隊的紀錄片《最後的華爾茲》(TheLastWaltz)。
繼《紐約,紐約》在票房榜上失利以後,1980年斯科賽斯推出了最震撼人心的力作《憤怒的公牛》。這部影片改編自拳擊手傑克·拉莫塔(JakeLaMotta)的自傳小說,透視了一位拳擊冠軍的沉浮。影片以極具力度和詩意的畫面、無懈可擊的視聽語言,充分向世人展示了斯科賽斯卓越的電影才華和獨特的價值觀、宗教觀。擔任本片編劇的是斯科賽斯和馬迪克·馬丁(MardikMartin),羅伯德·德尼羅則在片中演繹出了演藝生涯中最出彩的角色。影片以黑白片的形式攝製,由合作已久的著名剪手塞爾瑪·斯庫馬克(ThelmaSchoonmaker)剪輯。影片得到了8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獎,羅伯特·德尼羅和塞爾瑪·斯庫馬克如願以償地捧回了小金人。雖然此片在紐約電影評論界中好評如潮,卻依然沒能擺脫票房低迷的厄運。
1983年,不甘心失敗的斯科賽斯推出了諷刺美國電視媒體的影片《喜劇之王》(TheKingofComedy),以檢驗他的票房號召力。影片以後現代主義手法反思大眾媒體,在這部影片中羅伯特·德尼羅飾演一位熱心的追星族,傑里·路易斯(JerryLewis)飾演他所關注的脫口秀主持人。遺憾的是該片並末擺脫票房持續低迷的頹勢。幾部影片在商業上的連續失利,使斯科賽斯的事業完全跌到了谷底。這時,斯科賽斯充分意識到了好萊塢的殘酷:如果不顧商業利益就意味著失敗。
1985年,斯科賽斯試圖完成一部自己一直夢想拍攝的影片《基督最後的誘惑》('TheLastTemptationofChrist'),但是最後一刻派拉蒙公司撤回了資金。於是,他拍攝了一部短小的黑色喜劇片《下班後》(AfterHours),影片講述了紐約大街上一夜之間發生的事情。隨後他前往芝加哥拍攝《金錢本色》(TheColorofMoney,1986年),該片是1961年的影片《江湖浪子》(TheHustler)的續集,老牌影帝保羅·紐曼(PaulNewman)再次飾演了大佬“快手”(Fast)一角,埃迪·費爾森(EddieFelsen)和湯姆·克魯斯(TomCruise)飾演他的門生。由於明星的作用以及劇本比較通俗,《金錢本色》為斯科賽斯贏來了商業上久違的成功。
1988年,斯科賽斯幾經周折之後,終於實現了他的夢想,將希臘作家尼科斯·卡贊查斯基(NikosKazantzakis)的小說《基督最後的誘惑》搬上銀幕。這部影片描述了一位非常人性的精神領袖,他被社會所遺棄,徘徊在善良和邪惡之間,與肉慾作鬥爭,最終選擇了一條改過自新之路。這是斯科賽斯的所有電影主題中最精雕細刻的一部。影片由保羅·施拉德編著,描述了一個緊張、瀕於崩潰邊緣的彌賽亞(猶太人盼望的復國救主)。雖然拍攝手法前衛,使用了異國情調的場景,並由彼特·加里布埃爾(PeterGabriel)配樂,但是這部影片缺少斯科賽斯早期那些低成本製作影片所具有的情感上的震撼力和凝聚力,簡直就是斯科賽斯和施拉德的個性製作。影片上映之後引發了各方的爭議,宗教力量指責這部影片涉嫌褻瀆,一些影劇院和租片連鎖店拒絕這部影片上架。該片在紐約齊格菲電影院舉行首映的當天,外面就聚集了數千宗教分子抗議遊行,造成嚴重的交通堵塞,並在巴黎等地也引發了抑制、示威,甚至惡意的爆炸。
在經歷了《基督最後的誘惑》的風波之後,斯科賽斯與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FordCoppola)、伍迪·艾倫(WoodyAllen)兩位導演一道執導了電影《紐約故事》(NewYorkStory,1989年)。隨後的1990年,斯科賽斯將尼古拉斯·皮萊基(NicholasPileggi)的小說搬上了銀幕,拍攝了黑幫影片《好傢夥》(GoodFellas)。影片以一個黑手黨分子的成長經歷,描繪了紐約義大利黑幫從50年代到80年代的興衰歷程。亨利是一個有一半愛爾蘭、一半義大利血統的青年,他以能夠和義大利黑幫的人混在一起為自豪。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在21歲的時候就已經掙大了大把的錢並且小有成就。和他在一起的詹姆斯心狠手辣,湯米冷血而且瘋狂,三個人聯手在幫派里混的有聲有色。因為一次意外,詹姆斯和亨利入獄,幫派頭目保羅也一起獲罪。亨利在獄中找到了販毒的路子,出來後繼續以此為生,受到保羅的警告。詹姆斯策劃了德航搶劫案,獲得巨額現金,為了防止走漏風聲,夥同湯米乾掉了參與搶劫的其他人。湯米被通知加入義大利黑手黨,詹姆斯和亨利為之鼓舞。誰知這只是一個圈套,為了懲罰他不經幫會同意就幹掉自己人的行為,湯米被幫會幹掉。亨利的販毒業務越做越大,終於被警察查到證據逮捕入獄。為了防止自己知道太多被同伴幹掉,亨利答應作污點證人,指控了詹姆斯和湯米,過著苟且偷生的生活。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教父》(Godfather)系列不同,《好傢夥》更注重黑幫活動的現實意義。影片通過一個小嘍嘍轉變成聯邦政府證人亨利·黑爾(HenryHill)的故事,捕獲了令人驚奇的瞬間,也反映了生活在黑幫邊緣人的生活細節。華麗的動作場面加上極度的幽默,讓觀眾如痴如醉。《好傢夥》標誌著斯科賽斯又回到了他一貫追求的形式和內容。一些評論家們認為這部影片是斯科賽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也有些人則認為僅是《窮街陋巷》一片的翻新,富有娛樂性,但稱不上為藝術之作。影片上映後,成為了該年最為賣座的影片之一。根據《格言》雜誌報導,喬·佩西應馬丁·斯科塞斯的要求,為電影編劇和導演了“你認為我很可笑嗎?”這場戲。電影中提到了“fuck”這個單詞246次,大部分是從喬·佩西口中說出的。喬·佩西的媽媽看了電影,她告訴自己的兒子這部電影很不錯,還問他是不是一定要在裡面說那么多罵人話。據說當時現實生活中的黑幫老大吉米·伯克很高興由羅伯特·德尼羅來扮演自己,他還在監獄裡打電話給他一些意見。
1991年,斯科賽斯重新拍攝了好萊塢1962年的經典驚悚片《恐怖角》(CapeFear)。影片在原有的故事基礎上,加入了斯科賽斯強烈社會、宗教意識,羅伯特-德-尼羅也憑藉出神入化的演技再次塑造了一個深入人心的角色。但與原作的緊湊、攝人心魄相比,該片顯得陳腐、過於誇張。演員們的表演是值得稱道,特別是尼克·諾爾蒂(NickNolte)和朱麗葉·路易斯(JulietteLewis)的表現,以及攝影和剪接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只是與原作中的羅伯特·米徹姆(RobertMitchum)相比,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顯得做作、誇張。這部影片是斯科賽斯導演職業生涯中最熱的影片。
時隔兩年後,一向關注現代社會的斯科賽斯力求轉變,拍攝了以19世紀紐約上層社會為背景的《純真年代》(TheAgeofInnocence),根據伊迪絲·沃頓1921年獲普立策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改編,最異於斯科西斯風格的作品,三位主演表演精湛,舞台和服裝設計講究。從這部電影來看,年過半百的斯科賽斯已經失去了當年拍攝《出租汽車司機》、《憤怒的公牛》時的力度與銳氣,《純真年代》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僅僅剩下雍容華貴的服裝布景以及高貴悅耳的古式英語,看上去不太像出自這位大師的手。影片的背景是19世紀的紐約上流社會,通過手提拍攝,加上華麗的色彩和背景裝飾,充分表達了人物的壓抑色彩,純粹是一部禮儀劇。在這部影片中,斯科賽斯拉上了眾多的大牌明星以增加影片的號召力,完成後這部影片獲得了評論界的尊重,票房收入也大為可觀。
1995年,他再度與尼古拉斯·皮萊基聯手,以《好傢夥》的原班人馬拍攝了揭露拉斯維加斯內幕的影片《賭城風雲》(Casino)。《賭城風雲》簡直就是對《好傢夥》的翻版,影片故事發生在70年代至80年代拉斯維加斯,並再次聚焦在黑幫題材上。《賭城風雲》反映了社會中純真的迷失,大多數評論家們認為該片只是重提了《好傢夥》中的一些問題。斯科賽斯緊接著拍攝的以紐約街頭黑暗生活為主題的《穿梭鬼門關》(BringingOutTheDead,1999年)則明顯帶有《出租汽車司機》的影子,進入90年代的斯科賽斯推出的不少影片都遇到了滑鐵盧。
1997年,反主流的斯科賽斯又再次將重心轉移到另一個別人不敢涉及的題材——達賴喇嘛身上。《達賴的一生》(Kundun)是一部只有他才敢執導的傳記片。作為一個非暴力的故事片,它將觀眾們帶入了西藏。影片講述了達賴喇嘛的早期生活、被迫接受的訓練,很是令人難忘。但是斯科賽斯和編劇梅利莎·馬西桑(MelissaMathison)似乎不知道如何收尾了。一片非難之聲中,該片在票房榜上緊隨著另一部相同題材的影片,布拉德·皮特(BradPitt)主演的《西藏七年》(SevenYearsinTibet)之後,也實在難以有所作為。斯科賽斯還被列入不準進入西藏的50個人的名單之中。迪斯尼公司也因這部影片而與中國政府發生了磨擦。
隨後幾年中,斯科賽斯把心血都花在籌劃已久的影片《紐約黑幫》(GangsofNewYork)上。這部影片講述了19世紀中期發生在紐約的暴力事件,影片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DiCaprio)、卡梅倫·迪亞茲(CameronDiaz)和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Day-Lewis)等眾明星主演。雖然在發行前該片也歷經了磨難,但將肯定是斯科賽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無處不散發著大師的氣息,它比以往斯科賽斯的名作《憤怒的公牛》、《計程車司機》、《好傢夥》等多了一種歌劇式的升華,斯科賽斯也因執導了這部影片而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提名。2004年,斯科賽斯再次啟用迪卡普里奧主演自己的影片《飛行者》,再獲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2007年,斯科賽斯終憑《無間行者》奪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他最近幾年的作品並不為人廣泛稱譽,甚至有影迷批評他是為了討好奧斯卡才拍攝了這些影片。
馬丁-斯科賽斯的私人生活也一如他的從影經歷一樣,頗為曲折。1965年他與演員拉臘恩·瑪麗·布倫南(LaraineMarieBrennan)成婚。1971年至1975年又與離異的桑迪·溫特勞布(SandyWeintraub)同居。隨後他又與作家朱莉婭·卡梅倫(JuliaCameron)和女演員莉莎·明尼利(LizaMinnelli)走到了一起。1979年,他又與女演員、模特伊莎貝拉·羅塞里尼(IsabellaRossellini)結婚,並於1983年二人正式分手。1985年2月又與製片芭芭拉·德菲納(BarbaraDeFina)成婚,二人於1991年分居。他的後面一個女人是1964年出生的女演員伊莉納·道格拉斯(IleanaDouglas),不久也分道揚鑣。1999年7月,他與蘭登屋工作的小說編輯海倫·莫里斯(HelenS.Morris)結婚,二人一起生活至今。
馬丁·斯科西斯的多部電影作品反映了美國社會問題而被譽為“電影社會學家“。令人費解的是儘管他具有傑出的導演才能,至今仍沒有得到過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獎。其代表作《計程車司機》(TaxiDriver)曾經獲得1976年嘎那國際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另外他的《憤怒的公牛》(RangingBull),《盜亦有道》(GoodFellas),《恐怖角》以及(CapeFear)等作品都是好評如潮;不過其晚年導演的一些作品在很多方面都不及當年。
2007年在獲得第五次提名之後,馬丁·斯科塞斯終於靠《無間行者》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功德圓滿。
2010年1月18日,第67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馬丁·斯科塞斯榮獲終身成就獎。
2011年1月15日,第68屆美國電視電影金球獎,馬丁·斯科塞斯憑藉《雨果·卡布里特》榮獲最佳導演獎。

主要作品

華爾街之狼TheWolfofWallStreet(2013)
雨果·卡布里特Hugo(2011年)
禁閉島shutterIsland(2010年)
無間行者TheDeparted(2006年)
沒有方向的家BobDylanAnthologyProject(2005年)
飛行者/神鬼玩家TheAviator(2004年)
鯊魚故事/沙膽大話王/鯊魚黑幫SharkTale(2004年)
瓶中閃電LightninginaBottle(2004)
FilmingforYourLife:Making'AfterHours'(2004年)
FromtheClassroomtotheStreets:TheMakingof'Who'sThatKnockingatMyDoor'(2004年)
GettingMade:TheMakingof'GoodFellas'(2004年)
SomethingtoBelieveIn(2004年)
LadybytheSea:TheStatueofLiberty(2004年)
Frankenstein(2004年)
CecilB.DeMille:AmericanEpic(2004年)
Brides(2004年)
ALegacyofFilmmakers:TheEarlyYearsofAmericanZoetrope(2004年)
ScorseseonScorsese(2004年)
SecondChances:TheMakingof'AliceDoesn'tLiveHereAnymore'(2004年)
TribecaFilmFestivalAwards(2004年)
TheWorkadayGangster(2004年)
"TanneronTanner"(2004年)
"FilmSchool"(2004年)
TheCuttingEdge:TheMagicofMovieEditing(2004年)
TheJohnGarfieldStory(2003年)
TheSongoftheLittleRoad(2003年)
SpikeLee's'25thHour':TheEvolutionofanAmericanFilmmaker(2003年)
The100GreatestMovieStars(2003年)
"TheBlues"(2003年)
The60thAnnualGoldenGlobeAwards(2003年)
AFILifeAchievementAward:ATributetoRobertDeNiro(2003年)
ADecadeUndertheInfluence(2003年)
DiscoveringTreasure:TheStoryof'TheTreasureoftheSierraMadre'(2003年)
TheSoulofaMan(2003年)
電影之光:卓別林的藝界人生Charlie:TheLifeandArtofCharlesChaplin(2003年)
紐約黑幫/紐約風雲GangsofNewYork(2002年)
狂野的青春DeucesWild(2002年)
俄羅斯方舟RussianArk(2002年)
TheMagicofFellini(2002年)
UncoveringtheRealGangsofNewYork(2002年)
Revisiting'TheLastWaltz'(2002年)
NewYorkattheMovies(2002年)
BrianDePalma,l'incorruptible(2002年)
ShotattheTop,A:TheMakingof'TheKingofComedy'(2002年)
ForeverEaling(2002年)
斯坦利·庫布里克:電影人生StanleyKubrick:ALifeinPictures(2001年)
美國影史百部佳片AFI's100Years,100Thrills:America'sMostHeart-PoundingMovies(2001年)
Rain(2001年)
"WiththeFilmmaker:PortraitsbyAlbertMaysles"(2001年)
TheConcertforNewYorkCity(2001年)
TheMakingof'CapeFear'(2001年)
ClintEastwood:OutoftheShadows(2000年)
TheBeatlesRevolution(2000年)
RobertoRossellini:Frammentiebattute(2000年)
FastFood(2000年)
愛情急轉彎Love'sLabour'sLost(2000年)
你辦事我放心YouCanCountonMe(2000年)
怒犯天條Dogma(1999年)
替代情人/穿梭鬼門關/穿梭陰陽界/午夜速殺BringingOuttheDead(1999年)
繆斯女神/第六感女神TheMuse(1999年)
第71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The71stAnnualAcademyAwards(1999年)
MakingLifeBeautiful(1999年)
"TheCentury:America'sTime"(1999年)
義大利電影課MioviaggioinItalia,Il(1999年)
Making'TaxiDriver'(1999年)
"NewYork:ADocumentaryFilm"(1999年)
AConversationwithGregoryPeck(1999年)
Mother-Tongue:ItalianAmericanSons&Mothers(1999)
SaturdayNightLive:TheBestofChrisFarley(1998年)
WithFriendsLikeThese...(1998年)
非戀不可Hi-LoCountry,The(1998年)
一百年一百部AFI's100Years...100Movies(1998年)
達賴的一生Kundun(1997年)
紐約瘋雲KickedintheHead(1997年)
AmericanFilmInstituteSalutetoMartinScorsese,The(1997年)
ObsessedwithVertigo(1997年)
芳心之歌GraceofMyHeart(1996年)
一個導演的故事Typewriter,theRifle&theMovieCamera,The(1996年)
RoughMagic(1995年)
賭城風雲Casino(1995年)
懸疑犯Clockers(1995年)
PersonalJourneywithMartinScorseseThroughAmericanMovies,A(1995年)
狙擊手SearchandDestroy(1995年)
MichaelJAckson:VideoGreatestHits-HIStory(1995年)
機智問答/益智遊戲/幕後謊言/答問比賽節目QuizShow(1994年)
純真年代AgeofInnocence,The(1993年)
瘋狗馬子MadDogandGlory(1993年)
戰爭空間WarRoom,The(1993年)
紐約夜未眠NakedinNewYork(1993年)
恐怖角CapeFear(1991年)
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63rdAnnualAcademyAwards,The(1991年)
嫌疑犯/真實一瞬間/午夜風暴GuiltybySuspicion(1991年)
千網危情Grifters,The(1990年)
夢Yume(1990)
好傢夥/盜亦有盜Goodfellas(1990年)
大都會傳奇NewYorkStories(1989年)
基督最後的誘惑LastTemptationofChrist,The(1988年)
Bad(1987年)
夜未央'RoundMidnight(1986年)
金錢本色ColorofMoney,The(1986年)
驚異傳奇"AmazingStories"(1985年)
下班後AfterHours(1985年)
喜劇之王KingofComedy,The(1983年)
憤怒的公牛/蠻牛/狂牛RagingBull(1980年)
AmericanBoy:AProfileof:StevenPrince(1978年)
最後華爾茲LastWaltz,The(1978年)
紐約,紐約NewYork,NewYork(1977年)
Cannonball(1976年)
計程車汽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的士司機TaxiDriver(1976年)
再見愛麗斯AliceDoesn'tLiveHereAnymore(1974年)
Italianamerican(1974年)
窮街陋巷MeanStreets(1973年)
冷血霹靂火BoxcarBertha(1972年)
ElvisOnTour(1972年)
愛與和平:烏茲托克紀實Woodstock(1970年)
Who'sThatKnockingatMyDoor?(1969年)
BigShave,The(1967年)
It'sNotJustYou,Murray!(1964年)

主要獲獎記錄

2012年因《雨果·卡布里特》獲第69屆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2011《雨果Hugo》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BoardofReview)最佳導演
2010年獲第67屆電影電視金球獎終身成就獎
2007年因《無間道風雲》獲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因《無間道風雲》獲第59屆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獎
2007年因《無間道風雲》獲第64屆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
2005年因《飛行家》獲第5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獎
2005年因《飛行家》獲第5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5年因《飛行家》獲第62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005年因《飛行家》獲第57屆美國導演工會獎最佳導演獎提名
2003年因《紐約黑幫》獲第7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3年因《紐約黑幫》獲第57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3年因《紐約黑幫》獲第6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
2003年美國導演工會終身成就獎
2002年因《我的義大利之旅》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特別獎最佳導演
2001年因《我的義大利之旅》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威廉-K-愛文森影史獎(WilliamK.EversonFilmHistoryAward)最佳導演
2000年獲法國愷撒榮譽獎
1998年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比利-懷爾德獎(BillyWilderAward)最佳導演
1997年獲美國電影學院終身成就獎
1995年獲第51屆威尼斯電影節終生金獅獎最佳導演
1994年因《純真年代》獲第6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
1993年獲美國獨立製片協會(IFP)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1993年因《純真年代》獲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導演
1991年因《好傢夥》獲第6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提名
1991年因《好傢夥》獲第44屆英國學院獎最佳編劇、最佳導演
1991年因《好傢夥》獲英國學院獎最佳導演
1991年因《好傢夥》獲第4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1991年因《好傢夥》獲美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1990年因《好傢夥》獲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1990年因《好傢夥》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導演
1990年因《好傢夥》獲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銀獅最佳導演
1989年因《基督最後的誘惑》獲第6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6年因《下班之後》(《八小時之外》)獲第39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
1981年因《憤怒的公牛》獲第5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憤怒的公牛》獲第38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1981年因《憤怒的公牛》獲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1977年因《出租汽車司機》獲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1976年與朱迪-福斯特(JodieFoster)同獲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新生代獎
1977年因《出租汽車司機》獲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
1976年因《出租汽車司機》獲第29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