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黏膜損傷

食管黏膜損傷

食管黏膜損傷是常見的食管創傷之一,大多數因傷情不嚴重而疏忽。臨床上可以自愈,較少發生感染。食管黏膜損傷並發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膿腫。黏膜損傷也可表現為黏膜下血腫,血腫使食管黏膜的表層與固有層整個剝離,呈管筒狀,自口腔吐出,形似一帶狀物垂吊於口角,並與咽部相連稱為“食管黏膜管型剝脫症”亦有稱為“表層剝脫性食管炎”、“創傷性剝脫性食管炎”。此類病人多於進食後不久,先感胸部發悶阻塞或疼痛,以後出現嘔吐,吐出大量鮮紅色血液,同時有白色管狀膜樣物吐出,與口底相連,長短不一,牽拉有劇痛。

基本信息

臨床表現

黏膜損傷輕微時,症狀較輕甚至無明顯症狀。輕微損傷常表現為下咽食物時胸骨後疼痛,燒灼感,進食刺激性食物、熱食及乾硬的食物時加重。疼痛可向背部左側肩胛下方放射。如無嚴重感染,上述症狀多在3~5天后即可消失,但少數病人並發感染,形成黏膜下膿腫,則有高熱胸骨後劇痛,甚至不能進食,需待膿腫破裂排膿後症狀始減輕或消失。黏膜損傷並發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膿腫。

黏膜損傷也可表現為黏膜下血腫,血腫使食管黏膜的表層與固有層整個剝離,呈管筒狀,自口腔吐出,形似一帶狀物垂吊於口角,並與咽部相連稱為“食管黏膜管型剝脫症”亦有稱為“表層剝脫性食管炎”、“創傷性剝脫性食管炎”。其發生機制可能是食管黏膜損傷後,黏膜層與固有層之間血管斷裂,發生血腫由於積血不斷增加及擴展,而致食管黏膜呈管型剝脫。這時由於重力作用,血液下墜,食管下端承受力較大若稍加刺激,如嘔吐等即可使黏膜破裂如病人出現嘔吐,剝脫之黏膜管型即隨之而翻轉,由口腔脫出剝脫之管狀物由鱗狀上皮構成,無炎症及壞死。此類病人多於進食後不久,先感胸部發悶阻塞或疼痛,以後出現嘔吐,吐出大量鮮紅色血液,同時有白色管狀膜樣物吐出,與口底相連,長短不一,牽拉有劇痛。Uppals等最近報告1例因肉團引起食管梗阻,於用力嘔吐導致食管黏膜裂傷,並在口腔內出現一食管黏膜帶狀物病人無其他任何併發症,經保守治療後順利恢復。亦有不少人將這種類型的食管黏膜傷歸屬於Mallory-Weiss征內。

併發症:

食管黏膜損傷並發感染,可形成黏膜下膿腫。

檢查

1.食管X線吞鋇檢查對一般的黏膜損傷診斷幫助不大,但可排除異物或其他食管疾病對食管黏膜管型剝脫症吞鋇檢查可見“雙腔食管”。

2.食管鏡檢查:對有異物存在者可行食管鏡檢查,既可明確診斷,又可同時取出異物。

診斷

診斷根據病史和臨床症狀容易作出食管黏膜損傷診斷。對食管黏膜管型剝脫症,口腔檢查可見有白色管狀膜樣物與咽部相連,X線吞鋇檢查可見“雙腔食管”即可確立診斷。

治療

輕度黏膜損傷多不需特殊治療而痊癒。有明顯症狀但能進食者可食流質或軟食,並服用消炎、止痛、抗酸收斂等藥物,如氫氧化鋁凝膠、複方氫氧化鋁(胃舒平)、顛茄、溴丙胺太林(普魯本辛)、鹼式碳酸鉍(次碳酸鉍)等。若有發熱白細胞增高,可給適當的抗生素對不能進食者可暫給鼻飼高營養飲料或靜脈輸液,以利損傷的食管黏膜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

對食管黏膜管型剝脫症的治療,可在口外剪斷吐出之管型黏膜,再將斷端吞入以保護食管創面。切忌用力牽拉脫出之管型黏膜,以免剝脫面擴大。出血較多者可給輸血、止血藥物及全身使用抗生素,口服液狀石蠟(石蠟油)等潤滑劑及鹼式碳酸鉍等收斂和保護黏膜藥物,病人應暫時禁食,由靜脈輸液及補充維生素等。

預防

1.養成良好進餐習慣

食管黏膜損傷食管黏膜損傷

進餐時不打鬧喧譁,避免乾硬食物或尖銳異物吞咽時擦傷食管黏膜。

2.避免醫源性損傷

避免在做食管鏡或胃鏡檢查時發生醫源性食管黏膜損傷,尤其是老年人和幼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