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名勝區管理學

風景名勝區管理學

本書內容講述:為了提高我國風景名勝區管理水平,增強旅遊業整體實力,結合教學和科研實踐,將總結和探討有關風景名勝區管理的規律和方法寫進《風景名勝區管理學》。突出風景名勝區的保護、規劃、建設、安全、衛生和文明服務管理,超前推出制定風景區門票價格數學模型、風景名勝區信息管理系統等新理念、新方法。本書既是高等院校旅遊專業“風景名勝區管理學”課程的教材,又可作為全國各風景名勝區及其主管部門廣大幹部職工的參考。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教材的特點:一是系統性。舉風景名勝區的概念,規劃、保護、綜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國內外的比較,書中都有廣泛的涉獵,一書在手,可省翻檢之勞。二是實證笥。理論的價值在於指導實踐,本書中援引了鐘山、千山、黃山、泰山、廬山等許多著名風景名勝區開發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具體的例證十分便於讀者自行參悟。三是規範性。作者此前有過成功編寫《地圖教程》(南京大出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榮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測繪教材二等獎”)的經驗,因此,教材編寫完全符號規範,既適合教學,也適合自學。

媒體推薦


風景名勝是一門大學問,風景名勝區管理是一門更大的學問。 我們說風景名勝是大學問, 因為風景名勝是我們人類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的重要載體。千里之山,不能盡奇;百里之江,不能盡秀。無論是從自然的角度,還是從社會的角度看,風景名勝區都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社會的結晶之所在,是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展示場所。如果說我們的歷史地理教科書是以文字和圖像為載體的“風景名勝”的話,那么我們也可以說,風景名勝是以自然山水和人文勝跡為載體的“歷史地理課本”。古人云:看山如觀畫,游山如讀史,實際上就是講的風景名勝具有審美和認知兩大功能。古人又云:衣食,生之所資; 山水,性之所適。這實際上講的是風景名勝之於人類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恰如布帛菽粟之於人類的物質需要,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我們說風景名勝區管理是一門更大的學問,這是因為: 第一,風景名勝區管理者首先必須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透徹的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可區分為三大層次:最淺層次是功利關
系,人類要通過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來獲取生活資料,如熱源、食物、礦藏等;第二層次是認知關係,人類要想利用大自然,就要研究大自然,揭示大自然的奧秘, 自然科學所努力的大抵在此;最高層次的是審美關係,人類在認知、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了美,懂得鑑賞美,並知道按美的規律辦事,而天地間的大美就是自然,就是人的心靈與大自然的契合。第二,風景名勝區管理者應該分清風景區和旅遊區的差別,風景名勝資源和旅遊資源的差別。事實上,風景名勝資源和旅遊資源是有區別的。丁文魁教授生前曾經指出:風景資源是全人類社會的財富;旅遊資源僅只對旅遊者有價值,是旅遊者的吸引物之一,是旅遊產品的一種。風景資源並不全部是旅遊資源,同樣,旅遊資源也不全部是風景資源。或者說,被旅遊者利用的風景資源可以稱旅遊資源,而風景資源存在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旅遊,兩者有重疊部分。由於對風景資源和旅遊資源認識上的差異,形成了三個層次的風景資源價值觀:表層次的是利用風景資源開展旅遊,可以直接取得經濟效益;中層次的是通過對風景資源的開發,使之成為本地區對外交流的視窗,以提高本地區的知名度,從而振興本地的經濟和文化;深層次的是保護和合理開發風景資源,使之為全人類文明進步服務。目前的我國,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對大多數地區而言,發展還是絕對的硬道理。這就連帶了一個問題,地方政府要脫貧致富,不得不在利用風景資源開展旅遊直接取得經濟效益,振興本地的經濟和文化上做文章,而建設部作為國務院授權管理全國風景名勝區行業的行政主管部門,卻不能不從全國甚至是全球的高度來考慮問題,即他們更關心的是丁先生所說的深層次的問題。這是一種有意義的制衡關係,即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協調,發展和保護的協調。一言以蔽之,是急功近利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兩種發展觀的協調。
我們說風景名勝區管理是一門更大的學問,還因為風景名勝區的美具有多樣性。對我們從業人員的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比如說,對風景的自然美、勝跡的人文美、管理的和諧美的認識都是風景名勝區管理的題中應有之義。長期以來,研究者和騷人墨客們在遊覽風景名勝的同時,不乏對風景名勝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欣賞和發掘,眾多的山水詩詞和遊記文章為我們積澱了豐富的審美和認知材料,而對現代社會的風景名勝區而言,從管理的角度來系統研究的還不多見。馬永立談俊忠兩位教授編著的這本《風景名勝區管理學》正好可以填補這一空白, 即從管理的和諧美這個角度來豐富我們傳統的旅遊文化。

目錄


前 言
緒 論
第一節 風景名勝區概述
第二節 世界遺產概述
一、世界遺產項目
二、世界遺產登錄標準
三、世界遺產委員會及其職責
四、世界遺產國家保護與國際保護
五、世界遺產基金籌集
六、世界遺產國際援助條件及安排
七、世界遺產事業誕生的意義
第三節 我國風景名勝區的產生與發展
第四節 外國風景名勝區的產生與發展
第五節 風景名勝區與旅遊業
第六節 風景名勝區管理工作重心
第一章 風景名勝區概要
第一節 風景名勝區事業
一、風景名勝區事業性質
二、風景名勝區功能
三、風景名勝區事業特點
四、風景名勝區事業管理原則
五、風景名勝區事業管理職責
六、風景名勝區事業管理制度
七、風景名勝區事業管理體制
八、風景名勝區事業管理工作方針
第二章 風景名勝區保護管理
第三章 風景名勝區規劃管理
第四章 風景名勝區建設控制管理
第五章 風景名勝區綜合管理
第六章 風景名勝區經營管理
第七章 風景名勝區旅遊接待管理
第八章 風景名勝區人才資源管理
第九章 風景名勝區管理信息系統
第十章 國際風景名勝區管理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

文摘

書摘
1.風景資源評價標準
風景資源的評價,可從其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觀賞價值、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等方面人手,相應地確定歷史性、科學性、觀賞性、自然性、多樣性等價值標準,對風景資源進行綜合評價。
(1)歷史性標準 系指評價風景資源文化價值的標準。風景資源的歷史性體現在風景資源文化的悠久性、地方性、獨特性、知名程度等方面。歷史越悠久,其文化價值就越高。這對風景資源的價值有很大影響,如泰山因擁有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更有5000多年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摩崖石刻、碑碣等,還有歷代帝王封禪的遺址,因此,泰山不僅成為“五嶽獨尊”的天地象徵,而且也成為有著悠久歷史與輝煌燦爛古代文化、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的象徵。正因為如此,泰山被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名錄。
(2)科學性標準 系指評價風景資源科學價值的標準。風景資源的科學性主要指風景資源中地質、水文、地形地貌變化的豐富程度,以及稀有動物、原始植物群落等。這些具有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實驗考察的內容越豐富,其科學價值就越高。如中嶽嵩山,其地質構造複雜,岩齡古老,經歷了嵩陽、中嶽、少林、懷遠、燕山、喜馬拉雅和新構造等地殼運動,從而形成了瑰麗多姿、怪石林立的嵩山山嶽景觀,被地質學家們譽為“天然地質博物館”。
(3)觀賞性標準 系指評價風景資源觀賞藝術價值的標準。風景資源的觀賞性表現為景物的新奇性、複雜性和統一性等,豐富多彩的景色勝於平淡乏味的景色,自然和諧的景色勝於支離破碎的景色,如桂林山水以其簪山、帶水、幽洞、奇石有機結合,形成“無水無山不連洞,無山無水不入神”的優美境界,從而享有“甲天下”的美稱。
(4)自然性標準 系指評價風景資源生態價值與環境質量的標準。風景資源的自然性表現為風景環境的生態系統運動秩序良好,物種豐富,污染小、遭受破壞程度低。風景資源的自然性越強,其生態價值和環境質量就越高。如湖北神農架地質地形條件複雜,原始植被繁茂,動植物景物豐富,野生植物有2000多種,其中屬世界稀少或我國特有的植物近40種,野生動物有500多種,其中珍貴保護動物有20多種,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湖南張家界,地質構造奇特,植被茂密,珍禽異獸種類繁多,被譽為“大自然博物館”。
(5)多樣性標準 系指衡量風景資源綜合價值的標準。風景資源的多樣性越強,其綜合價值就越高。如泰山,無論其歷史價值、觀賞價值,還是生態價值、科學價值,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因此被譽為“五嶽獨尊”、“名山之祖”。
2.風景資源評價方法
(1)專家學派評價法 是以形式美為原則的評價方法。專家學派把風景資源的景色分解為線條、形體、色彩和質地等基本構成元素,以其多樣性、獨特性、統一性為標準,對風景進行評價。專家們認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則的風景,一般均具有較高的質量,就是優美的風景。此法最突出的優點就在於它的實用性強,因而是風景師們常用的傳統的評價方法。
(2)心理學派評價法 是以將景觀與景觀審美的關係理解為刺激一反應關係為出發點,運用心理學檢測方法,通過測試公眾對景觀的審美反映,得到公眾的評價結果;然後設法尋求該結果與景觀客體元素之間的數學函式關係,進而根據具體環境中景觀客體元素,計算出公眾對該環境的風景資源評價結果。心理學派的風景資源評價模式基本上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公眾平均審美態度,即風景美景度的主觀測試;二是對風景景觀客體元素,即構景成分的客觀測試。此法因用數學模型來評價和預測風景質量,所以具有一定的科學性。
(3)物理元素評價法 是將自然景觀中客觀存在的自然要素定量化,運用先進的數學方法,根據選定的對象來評判其中某種自然要素影響風景的美學和生態質量的程度,即將風景按景觀中占優勢的特徵類型分類,以表述其中各種類型景色的不同美學價值。風景要素分類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體、色彩、相鄰地域景色以及奇特性、侵人性、人文變更等方面,將各要素再進行分級定分,通過對各種不同風景要素進行分析疊加,經綜合評價,提出一定的管理目標,為決策部門提供指導性意見。這是一種科學性更強的風景資源評價方法。
(4)類比評價法 採取與名山逐個要素進行對比,打分,通過找出各自的優缺點和不足之處,來確定評價對象的風?ㄏ嗟庇諦姓???娜范ǎ????嚶Φ娜嗣裾??笈???⒈?濤模?昝髑?紓?鍬既氳怠?
劃定風景名勝區範圍是其總體規劃工作的重要內容。規劃確定的範圍,即為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管轄範圍,必然會涉及各方的責權利關係,因而須嚴肅對待,按下列原則慎重處理。?源評價單元的特徵,及其不同層次的評價指標分值和吸引力範圍確定其等級。風景資源一般分為特級和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等5級。各級的標準分別為:
1.特級風景資源
具有珍貴、獨特、世界遺產價值和意義,有世界奇蹟般的吸引力。
2.一級風景資源
具有名貴、罕見、國家重點保護價值和國家代表性作用,在國內外著名和有國際吸引力。
3.二級風景資源
具有重要、特殊、省級重點保護價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內外聞名和有省際吸引力。
4.三級風景資源
具有一定價值和遊覽輔助作用,有市縣級保護價值和相關地區吸引力。
5.四級風景資源
具有一般價值和構景作用,有本風景區或當地的吸引力。
一、規劃編制組織工作
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編制是一項綜合性、政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當前是由設立該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地方政府組織編制的,即由該政府的城建部門或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牽頭,會同文物、環保、旅遊、農林、水利、電力、交通、郵電、商業、市政、服務等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其規劃檔案可委託國內有資質的規劃、設計、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協助編制;指定技術總負責人,負責組織、協調、匯總規劃,並徵求有關部門、專家私人民民眾的意見,進行多方案比較和論證。為實現我國風景名勝區規劃的標準化和規範化,須創建國家風景名勝區規劃設計中心,總攬全國風景名勝區規劃的編制設計任務。
二、規劃編制基本任務
全國各級風景名勝區都要編制包括下列內容的規劃:確定風,景名勝區性質,劃定風景名勝區範圍及其外圍保護地帶,確定風景名勝區發展目標,劃分景區和其他功能區,確定保護措施和開發利用強度,確定遊覽接待容量和遊覽組織管理措施,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其他必要設施,估算投資和效益,其他需要規劃的事項。
(一)確定風景名勝區性質
確定風景名勝區的性質,是風景名勝區規劃階段的重要原則性問題之一,因要涉及若干重大原則的論證,故備受各方面的關注,亦成為爭議的焦點。
在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中,所確定的風景名勝區性質不同於風景名勝區的一般性質。它是指給風景名勝區確定一個特有的性質,即某風景名勝區具有的特點和作用,故謂之“規劃性質”。覘劃性質確定於規劃之初,貫徹於規劃之中,驗證和調整於規劃之末。確定和完善規劃性質,是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任務。只有明確了一個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性質,這個風景名勝區的總體規劃才會有方向,才會有意識地去突出其特點、去安排相應的設施和活動,才能避免盲目地模仿和抄襲。風景名勝區性質的表述,一般應明確表達出風景名勝區的特徵、功能和級別三項基本內容。因此風景名勝區性質的確定,須依據本風景名勝區典型景觀的特徵及其遊覽欣賞特點、資源類型、區位因素,依據風景名勝區的優勢、矛盾和發展對策,依據規劃原則和功能選擇等。表述風景名勝區性質的基本文字,定性用詞應重點突出,準確精練。景觀的典型特徵,常分成若干層次進行表達,最精練的一層僅用一句或若干詞組。風景名勝區的主要功能,常從遊憩娛樂、審美欣賞、認識求知、休養保健、啟迪寓教、保護培育、旅遊經濟與生產等七個方面演繹出本風景名勝區的具體功能形式。風景名勝區的級別,對已列人國家或省、市縣三級名錄的風景名勝區,其級別已肯定;若對其認定又有新意者,則可稱謂“具有某級(新擬的)意義的某級(原定級別)的風景名勝區”;對尚未定級的,則規劃者可稱謂具有國家級意義,或省、市縣級意義的風景名勝區。例如,福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在總體規劃中確定為“以典型的丹霞地貌為特徵,自然山水為主景,與悠久歷史文化相融合,供參觀遊覽為主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性質。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性質,概括為“以十朝古都的歷史文化為基礎,以中山陵、明孝陵、明城牆、玄武湖稱著,融山(林)、水、城、陵為一體,雄秀兼得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山東泰山風景名勝區的規劃性質,確定為“泰山為五嶽之首,景觀雄偉,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形象崇高,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精神文化的縮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具有重大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的世界遺產”。這些規劃性質,均較好地概括了各個風景名勝區的特點和作用。這些風景名勝區在其規划過程中,始終圍繞著它們的規劃性質,採取相應的措施,使規劃出的風景名勝區,最終能充分體現出當初確定的性質,並能對各風景名勝區的保護、開發、利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二)劃定管理範圍和保護地帶
鑒於保護和管理的需要,每個風景名勝區都須有確定的管理範圍和外圍特定的保護地帶。劃定管理範圍和保護地帶要有科學依據,要反覆調查、核定和論證,不能帶有主觀隨意性。風景名勝區管理範圍和保護地帶的劃定相當於行政區劃的確定,要經過相應的人民政府審批,要立碑刻文,標明區界,記錄入檔。
劃定風景名勝區範圍是其總體規劃工作的重要內容。規劃確定的範圍,即為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的管轄範圍,必然會涉及各方的責權利關係,因而須嚴肅對待,按下列原則慎重處理。
1.風景資源特徵及生態環境完整性原則
風景名勝區及外圍保護地帶範圍的劃定,要保障風景資源的特徵、價值和生態環境等的完整性,不得因劃界不當而有損其特徵、價值和生態環境。
2.歷史文化與社會連續性原則
在對一些歷史悠久和社會因素豐富的風景名勝區劃界時,要維護其歷史特徵,保持其社會延續性,使歷史社會文化遺產及其環境得以保存,並能永續利用。
3.地域單元相對獨立性原則
劃定風景名勝區範圍界限,當遇到地域單元矛盾時,要強調風景名勝區地域單元的相對獨立性,劃界不受行政區劃限制,按人地同歸,一併安排原則處置。
4.保護、利用、管理必要性與可行性原則
分析風景名勝區背景區域環境因素對風景資源保護的依賴程度、經濟條件對風景名勝區開發利用的影響、社會背景對風景名勝區管理的要求,綜合考慮風景名勝區與社會輻射範圍的供需關係,提出保護、利用、管理的必要範圍;當與行政區劃發生矛盾時,或適當調整行政區劃,或適當協調責權利關係,探求一種既合理又可行的風景名勝區範圍。
風景名勝區範圍界限的劃定,須有明確的地形標誌物為依託,既能在地形圖上標出,又能在現場立樁標界。風景名勝區在地形圖上的標界範圍,是其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各種面積計量的基本依據。
……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